日據時期,淡水高等女學校學生穿水手服修習花道。圖/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到二戰末期,臺灣高中女生為躲空襲,改穿機動性高的束腳褲當制服。 圖/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中新網9月12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深受「制服控」喜愛、仿海軍水手服樣式的女學生制服源遠流長,早在30年代在臺灣大流行。當年水手服席捲全臺與海軍無關,是日本殖民政府發展現代教育與軍國主義的特殊產物。
報導說,日本時代,殖民政府為培育具備語言、體能等能力的「有用國民」,鼓吹女子上學。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員陳涵鬱指出,日本統治初期,女學生尚無制服,當時她們穿著漢式大襟衫、下搭長褲上學,直到1920年代前後女學生才開始穿制服。
30年代,源於英國皇家海軍制服的水手服開始席捲全臺。陳涵鬱說,英國開風氣之先,讓兒童穿上仿英國皇家海軍的水手服,也有貴族學校將水手服當成制服。日本在1921年將水手服推廣為女學生制服,這是日本發展現代教育與軍國主義過程中的特殊產物。
由黎振君撰寫的《凝視頭份張阿祥》一書中強調,在那個年代,生在好人家,女生才有機會讀高中,並穿上「象徵榮耀的制服」。
據報導,當年高女學生盛行穿著制服到寫真館(照相館)留影,拍照時有人手捧著書,有的連書桌帶課本一併入鏡。
報導說,在《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等書可以發現,日本時代的臺灣女學生除了穿水手服,還有另一款常見的制服,她們的上衣打蝴蝶結,搭配百褶裙。
日本時期經營寫真館的攝影師吳金淼,在30、40年代拍攝的女學生校外旅行合照,她們除了穿著這款學生制服,還戴學生帽。
二次大戰末期,女生校服從裙裝變為褲裝。陳涵鬱指出,為了躲空襲,女學生的制服由裙裝改為束腳的燈籠褲,因學生讀書時要躲空襲警報,此時著重機動性與防禦力,穿長褲才好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