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階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況復具足諸禪三昧。
此即與前有異。所以者何?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為粗。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
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修隨者。舍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證隨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為粗,心厭欲舍。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隨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修止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三昧。雖復無為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復作是念。今此定者。皆數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誑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需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
起觀分別。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者證觀。修觀者。於定心中。以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
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修還者。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證還相者。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返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舍還門。安心淨道。
淨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證淨。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證淨者。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恃。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慧發。二者真實證。苦發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實無漏慧發也。三界垢盡。故名證淨。
複次觀眾生空故名為觀。觀實法空故名為還。觀平等空故名為淨。複次空三昧相應故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故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故名為淨。複次一切外觀故名為觀。一切內觀故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故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慧。非外觀故得是智慧。非內外觀故得是智慧。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慧也。
以上文段摘自智顗大師的《小止觀·六妙門》
大小乘的法門不離十念法,十念法中的念阿那般那為一切修定法門之共法。而天台宗的六妙法門(又名小止觀)也是念阿那般那的一種。同時也是修證菩提道果之簡要法門。六妙法門包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一、數
數息為六妙門之第一步。所謂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間,叫一息,也叫一念。數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計算其次數。數息的目的在於去除妄想,因為凡夫一念之間具有八萬四千煩惱,數息等於是打魚拉網,慢慢收,心收攏之後,一到心無散亂時就不要數。如果再數,則是頭上按頭,多此一舉。不用數之後即須隨息,若強再計數,便是自增妄想。至於計數的方法……由一數至十,再由十倒數至一,如此反覆,做到呼吸時只有數字沒有其他雜念。(1、2、3……10、9、8……2、l……)。……如果在數息中同,岔入其他妄想,又須再來從頭數起。……數的過程呼吸對於風大的感受分別為風→氣→息三個層次。開始時,呼吸粗,稱之為風,靜定後,呼吸較細,稱之為氣。再進一步,身心寧靜,只有感覺自己內在呼吸,卻聽不到呼吸聲音,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數了,即進入隨。……
二、隨
數到了「息」就不要數,於是進入「隨」的情況。此時即如後世道家所說「心息相一」。心念與氣息如同鹽與麵粉結合成一體。心念仿佛是探照燈,氣息如飛機,飛機飛到哪裡,探照燈就照到哪裡。……
三、止
息滅之後即止,如密宗的寶瓶氣。息也滅了,雜念也停了,稱之為止。……此門修法可以卻病延年,此身雖為四大假相,但無它也不能證道。因此對四大的調和非常重要……
四、觀
觀,即觀察妄惑,達觀真理。到了止,不修觀,則與外道相同。佛法之異於外道者,在於般若慧。慧從何來?從起觀與修觀而得。如何起觀與修觀?必須研究慧學,如「唯識」學所講述的,即屬於最高智慧的觀待道理和證成道理。
五、還
觀之後為還,還,就是迴轉之意。迴轉到法身,般若,解脫。法身,乃心念清淨的屬體。般若,是圓滿無瑕的屬相。解脫,為千百億化身的屬用。「法身、般若、解脫」三樣平等具足,即稱之為還。例如對人、對事、對物的執著,則非解脫。如白痴雖然形似解脫,但卻絕無慧知。如非白痴,於得失,是非,人我之際,了無掛礙,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氣,反生憫慈之心,即漸接近般若解脫,清淨法身的境地。
六、淨
還之後為淨。此是真正的淨土。即如淨土宗的唯心淨土,清淨法身。以上六項,簡略說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門。
——南懷瑾《定慧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