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靜坐十二心法!

2021-03-05 尋道

1. 一靈獨覺法

即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想與雜念紛起,生滅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鬱山主所說在:「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此即為一靈獨耀說法也。修道而能至一靈獨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臨濟語)無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最易體認天理。徹識仁體,明心見性而與道合真。孔門「慎獨」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靈獨耀之靈明也。孟子倡「良知」,陽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靜極通神工夫。故曰:「心至無心神自定,一靈獨耀遍乾坤。」

2. 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 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叄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幹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復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守之可應天地之中與宇宙之中,得到人心與天心合一、及人心與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萬千也。

3. 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叄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復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叄,叄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氣於淡,則不二叄,心不二叄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烏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烏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動,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極,雜念紛起,根塵不淨,難得見一,一不可見,又烏乎守?烏乎定?一者道體,人與天地萬物之共性,見一即見道,亦即佛家之見性工夫。心一冥極,則自「靈臺一而不桎」(莊子語),而清虛澄澈;便即見一,亦即見性,迄乎見性,便即入道。迄與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極於無。宇宙天地萬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復歸於渾沌無我之境界。

4. 繫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繫心守竅法。繫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叄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繫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絳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故古真謂:「道法叄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誰知些子玄關竅,不在叄幹六百門。」蓋以「此竅非幾竅,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時,方得見得知也。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5. 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篤,空靈神明為要妙。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後,尚有「採藥」「過關」「服食」「溫養「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6. 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採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萬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復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並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7.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古者,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凝其神而寂其照;並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逕庭。禪宗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胡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定其心,寂照所以內回其機。」邵子謂「一念回機,即同本得。」此訣主在有「回機」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陽與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機;且可藉「人天合發」興「人神感應」之理,而回其天機,復其本體。正所謂「回機一蹴透三關,枯樹逢春花滿山」老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議,古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可為此一工法註腳。經曰:「祗滅動心,不滅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須體認─「凝以不擬而凝,照以無照而照」之妙義!否則差之毫厘,失以千裡矣。

8.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故經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光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成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天地萬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人佛家稱頭光),五官百孩,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於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內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之光,內回形體所潛之光,會於眉心,而住於泥丸;使內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同時,並行返觀之法。返覯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秘惜不傳。蓋「一念回光」,可直奪天地之機!專一返觀,可即透造化之體。」惟均須於心境兩空,一念下生時,方能修持有得,故亦為寂心正法。佛家天台宗主止觀雙修,有三止三觀法,極為詳密;禪宗主觀心參究,密宗主觀想持明,華嚴主法界澄襯;凡此均為觀字法門工夫。訣法雖異,迄乎得道,則一也。

9.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古真謂「心死則神活,心活則神死。」即是為寂心法說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體,二者寂其心機。心體寂則機自不生,心機寂則念自不起。古真又謂「心殺境則僊,境殺心則凡。」此即是教人、心不為境轉,心不為物遷,心不為欲動,心不為理馳;而能轉境轉物,寂欲寂理。佛家戒貪、瞋、痴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萬塵掃盡,一物不留。空室道人智通曰:「盡道水能洗垢,誰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這即是教人凡情與聖解俱宜舍卻。柱杖應舍,法亦應舍,以至通體空無;以本來無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則自可入於無思無慮、無憂無懼、無欲無為、無念無心之境地,此為三家入聖之要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閒。」

10.存想穀神法:

道家用功心法,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即是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訣,即為存想穀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崑崙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詩謂「虛無養穀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穀神綿綿存。」其言得之,蓋此實乃以神養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動,即能生神。惟切忌太過。過則火炎;宜若有想,若無想,若無無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無想,無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聖凡同泯,物我一如,渾渾默默,杳杳冥冥,而入於真體之絕對境界,又稱虛無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盤境界,斯為訣要。

11.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聖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復歸於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於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於中,而復其本體矣。大易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鏈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外境寂然,內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泯境之不足,則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內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無心;無心起用,用亦無心;即無即用,即用即無;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謂:「洽洽用心時,洽洽無心用,無心洽洽用,常用洽洽無」之境地。或則泯外存內;萬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則泯內存外;萬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則用外雙泯;心境兩寂,而全同本體。或則內外雙存;萬象森羅,而對境無心。或則內外一體;即內即外,即外即內。或則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雖日臨萬物,而若無一物然,以本來無一物也。雖日理萬機,而若無一幾然,以本來無一事也。加此則自頓徹真心,而超性地,與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無用不成心。無心自無用,無用亦無心。今以無用用,便以無心心。無用用中藏大用,無心心處見天心。

12.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鏈,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鏈,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封。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息須調真息(先天元息),鏈神須鏈不神(先天元神);鏈氣須鏈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鏈精須鏈未然精(先天元精),鏈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鏈心首在復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謂:「順則為人逆則僊,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聖胎亦是僊。」蓋一從事鏈養聖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鏈為功,以無生無滅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復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易養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還在垢復,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總上十二法,雖未能概道家靜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簡述無餘。惟於靜坐做工夫時,十二法無須全體採用,亦不必循序漸進。擇心性資質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於「虛極靜篤」之大定境界,而得頓超聖地。在修鏈過程中,有不少神秘經驗、神秘現象、與神秘境界之產生。有者不必驚懼,無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靜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無怠無荒,無忘無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積月累,自有進境;不用功而不達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達者也。惟須因其自然,不加絲毫勉強,不著絲毫意念,久久純熟,則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氣自清,俗染自淨,而得與天理相應矣。

靜定工夫深者,無間動靜,靜固靜,動亦靜。定固定,動亦定。同時,修靜中,不但僅求心靜,尚須求其氣靜,神靜,理亦靜。不但僅求心定,尚須求其氣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養須用靜,事功須用定。靜觀天地,則清明在躬,而毋或謬;定轉乾坤,則宇宙在手,而毋或失。蓋人心能虛極靜篤,澄然常定,則觀物易清,見理易明,料事易徹,而可臆測必中,算無遺策。且得其本體,握其道樞,心定神閒,自可轉物而不為物轉,轉事而下為事轉,轉人而不為人轉,轉境而不為境轉,轉法而不為法轉;轉生死壽夭而不為生死壽夭轉,轉天下萬世而不為天下萬世轉。故靜定之學,不僅施之於養生為然也。

此外尚有靜觀太極法,運轉乾坤法,長養聖胎法,存想丹頭法,混和五氣法,闔闢玄牝法,水火既濟法,定神出神法,神通變化法,羽化登真法;均為修身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相關焦點

  • 道家靜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著就行了
    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
  • 道家靜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著就行了!
    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
  • 道家靜坐養生要旨
    道家靜坐,主在養生;切忌枯坐,趨於寂滅。道家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長生不死;而入門之法,重在修煉。故道家靜坐,最要在修煉功夫。
  • 打坐心法(續)
    打坐心法(收藏)寫在前面:"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道家《洞玄經》謂:"萬卷丹經,不如守一。"
  • 道家子午訣,秘傳靜坐掐決,盤坐方法
    當今許多人學習道教靜坐,但是往往苦於念頭難除,及無法得氣,其實這與靜坐時的手印要訣,存在極大關係。倘若得法,則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道教修煉的手印, 自古以來都在師徒間秘密傳授,因而世人罕知。為了使大家不再疑惑,現在打破框框,將其中要訣,詳細公開於此。   修煉時雙手結印,道教稱為「掐訣」,又稱「抱訣」或「抱印」。
  • 道家靜功—養性積德
    自梁劉勰在《滅惑論》中首論道教的各種道術,他分道家為三品,上品為先秦時代老子的清淨無為之道,中品為秦漢方士們的神仙服餌之法,下品為東漢末期張陵五鬥米道教的篆錄禁魔之術。其後阮孝緒在《七錄》中又將道教(包括道家)分為方內道和方外道,方內道的具體內容包括道部、陰陽部、緯懺部、五行部、卜筮部、雜佔部,方外道是服餌部、經戒部、房中部、符錄部。
  • 靜坐的心法:六妙門
    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修還者。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
  • 道家百日築基法,煉神鍊氣煉精!
    自然端坐後,即取心法口訣:手掐子午訣(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掐中指尖,右手拇指掐左手無名指根)淨心片刻,收神光,觀鼻端白,待白茫茫時,暝目,上注日月天罡(兩眼與天目成「品」的上口處),用意須輕。片刻,天罡處即有氣旋,漸忘卻,入虛空。
  • 道家靜坐養生要旨:為你道出長生不死,返老還童的秘密,望有緣人珍之!
    道家靜坐,主在養生;切忌枯坐,趨於寂滅。道家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長生不死;而入門之法,重在修煉。故道家靜坐,最要在修煉功夫。修個小乘,可以卻病延年;修個中乘,可以返老還童;修個上乘,可以長生不死,也就是可以超凡入聖,超聖入神,超神入化,超化還虛,而達到人天合一之境界。故靜坐應以超凡入聖而至天人合一為最高主旨,非徒以卻病長生為事也。
  • 道家打坐十二步功法
    道家打坐十二步功法  第一步  收心求靜  法訣  初打坐,練靜動,全身內外要放鬆。  二目垂簾守祖竅,舌閉天池津自生。玉鼎、金爐是道家煉內丹假設的無形器具。  一陽初動本無心,收心必須先提根。  在初步收心求靜的靜坐中,當坐到一念不起,身心兩忘,虛極靜篤之時,自己的外陽勃然興起,這是自身的活子時到來。因其無念,是先天性的產物,機不可失,不等念起,急用轉法輪收炁法即刻收回。  收炁法:原坐式不動,收氣必須先提根,即用力一提會陰,鼻根吸氣,眼往上翻看,以神領氣,心意隨之。
  • 道家八大神咒和無為心法在內丹修煉中的運用~《橐龠集》功法篇
    脾幕胃土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無為心法無為法就是修煉者能保持心不著於物,不著於思。無為法為下手的最高心法。需要從持戒和煉己中而得。持戒則可讓心不外求,不著於物。煉己則可對俗務保持清虛之心,放下對名利慾望的執著。心清無物則自可放下萬緣,真常應物,應物而不迷。默念放下萬緣,整個世界與我無關。我在與不在,世界獨立不改。觀想自己沒有生命,沒有情感,沒有溫度,沒有自我。就如一堆白骨、一粒塵土,一頑石枯木,無思無感、無情無欲。我只是存在,即有又無。
  • 運針不痛心法
    將其運針不痛心法。口述授予。囑記而傳之世。歸而習之。一月而效見。百日而功成。運針自如。絕無痛楚。十年憾事。語焉以酬。翌年往拜。已於春末圓寂矣。噫。一夕之談。遂以心法相授。豈非佛說之所因緣也耶。抑上人其亦預知將離東土。丞欲以其心法而遺於塵世耶。既受上人囑。安可秘不為之記。  以前的針灸家在修習針術時,最主要的就是練氣和練指力,這幾乎要佔去三分之二的時間,練氣稱為修內功。
  • 道家清淨功:採天地能量的功法
    練氣、靜坐時要求身體放鬆,心無雜念,降低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減少對於大腦的刺激幹擾,自主神經系統便可自動調適,發揮修復身體、促進健康的功能。自一九五五年以來,中國推廣靜坐,以治療慢性病;日本在明治末期以後也開始流行靜坐,先後有岡田式、藤田式、二木式等流派推行靜坐及呼吸之法;後來,西方世界也掀起靜坐的風潮。
  • 諸子丨杜保瑞:道家經典中的養生之道
    道家修煉有身體的種種功法,但身體的功法基於心理的心法,心法也有兩種,配合身體修煉的心法,以及追求成聖成賢的心法,前者以靜慮無思為進路,後者以聖賢智慧為蘄向。本文之作,以討論身體修煉的心法為重點。道家養生追求健康長壽,長命百歲,更有進者,追求特異功能或長生不死。這就需要有養生的心法,以及養心的心法。養心的心法就是人生的目標,就是價值意識,配合世界觀、宇宙論,其是要追求人間的健康長壽以及生活福報?還是要追求身體的特異能力?還是要追求長生不死?
  • 道家靜功修煉簡便法門:打通奇經八脈不是夢(附因是子靜坐法)
    蔣先生自幼體弱,青年時代更患結核惡疾,自此認真鑽研靜坐養生之法,最終治癒惡疾,得享長壽。其「因是子」之號也成為後世靜坐養生的一個標籤。靜坐初傳,坐姿與呼吸此觀點則合於中國道家修煉與中國內家拳術的「著意不著力」,認為意到則氣到,一味蠻力只會造成經脈滯澀不通,反而變生流弊。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樣一任自然的方法要更加合適。靜坐中傳,調伏三毒靜坐能否見功,最在調伏三毒,調之以修觀的方法。三毒為貪慾、嗔恚、愚痴。蔣維喬先生明確的指出:「此三者,吾人自有生以俱來,一切煩惱,由之而生,故亦稱根本煩惱。為修道之大障礙。故必須調伏之。」
  • 仙道貴生 |道家駐顏術
    通過對百會穴的拍打,達到對六穀震動的功效,拍打時,力度從天門穴而下,力透內臟,直達腳底的湧泉穴,震動全身的十二條正經和365個穴道。可以預防中風,偏頭疼,腦血栓。【靜坐的時間】(1)初學者,早晨起床,晚上睡前各靜坐一次。否則,每日至少一次。(2)每次靜坐都要比前一次時間長些,時間越長越好,但是不能刻意延長,要任其自然。一般三十分鐘為好。
  • 修性無有過佛教,修命無有過道家
    只知靜坐修禪, 不知習武強身. 坐禪既久, 體羸病生, 病體何能載道, 體弱常遭魔侵, 惜哉惜哉。   修道之學, 皆當以柔為主, 以靜為要。 雖柔懦無用, 孤寂難成, 而功夫之初要必動從靜生, 剛自柔生, 方是真正大道。
  • 1、道家靜坐養生要旨:為你道出長生不死,返老還童的秘密!2、打坐能鎖住人有限的「精氣」
    道家靜坐,主在養生;切忌枯坐,趨於寂滅。道家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長生不死;而入門之法,重在修煉。故道家靜坐,最要在修煉功夫。道家養生重三寶。三寶者,精、氣、神也。道家長生法要之「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一貫工程,總是以此三寶為基礎、為材料。精氣神三寶寄託於外者,為耳目口三門。《參同契》所謂「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通。真人沉深淵,浮遊守規中」。當靜坐修煉時,宜固塞此三寶,令勿發通;外不入內,內自不出。耳多聽則搖精,口多說則傷氣,目多視則勞神。
  • 道家腹臍鼓蕩法
    以肚臍為中心的下腹,有丹田、命門、會陰等重要竅穴,是道家氣功修煉的主要區位所謂「十二經脈皆自丹田生,散之為四肢百骸也」(《太極祭煉內法》)。命門在兩腎之間,腎主水而藏精,為人身元陰之處;命門主火而升發,為人身元陽之處。元陰是先天的真水,元陽為先天的真火,只有陰陽水火相互作用,才能產生真元之氣。
  • 隱仙派修煉法道家功法
    二、靜坐之定義  靜坐,是儒家的名詞,泛指心平氣和、靜定安坐的狀態。道家則稱做打坐,打是「打掃心上地」,坐是「坐出性中天」。儒家要人「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家叫人「心息相依,抱一守中」若乎釋家之坐禪,則參話類,止觀也。因三家的目標不同,下手方法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