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茶聽網免費訂閱本帳號
初秋時節,約上兩三個好朋友,共飲一壺柑普茶,享受一個滋潤不懼乾燥的秋天。衝泡柑普茶,我們大多選用蓋碗衝泡,蓋碗最能泡出小青柑的特色,因為蓋碗泡更注重注水快慢,注水量多少,浸泡時間長短等因素,把握好每一個步驟,衝泡出來的小青柑滋味更好。
打開包裝,就能聞到一股濃鬱的柑果香。
泡茶用水,所有茶都一樣,好水泡好茶,礦泉水、山泉水最宜。
投茶量,小青柑多是8-10克左右的重量,所以一次就泡一顆,也非常簡便。
衝泡小青柑,沸水為宜。
因為無論是熟普,還是小青柑皮,都耐高水溫,沒問題。
緩緩高衝沸水,讓茶味徐徐浸出,與柑皮的清香慢慢融合。
衝泡小青柑,有兩種不同的注水方式,各有特點:
兩種注水方式
第一種是直衝茶心。
水柱正衝在小青柑頂部開口的熟普上。
因為熟普直接受水衝擊,茶味最快析出,茶湯濃鬱,湯色紅褐,滋味醇厚。
但這樣也會讓小青柑的耐泡度降低。
所以,這種衝泡方式最適合第一二泡,讓柑子裡的茶充分浸潤,出味。
第二種是衝在柑皮和熟普的接合處。
此時注水,水柱是擊打柑皮,又衝擊裡面熟普,所以湯色變換奇妙。
此時看湯色,會因為你的注水靠內或靠外的不同,茶色或淡或深或深淺變換,有一種熟普的紅色在水中慢慢浸潤開來的變化美。
滋味最為美妙,既有茶香又有柑甜。
耐泡度也適中。
如此衝泡,能更好的拉長熟普的耐泡次數,以使後面柑味濃鬱時,熟普味道還持續存在。
所以,這種衝泡方式適合茶葉出味後,讓茶味與柑味保持同步。
小青柑整顆衝泡,非常耐泡,基本上可以連續衝泡十幾道沒問題。
所以如何充分調配兩種衝泡方式的茶味,使得茶湯從頭到尾保持平衡就是關鍵了。
小青柑中有青柑的清香,加上熟普的醇厚,形成獨特的口感與風味。
初入口時,可以喝到明顯的柑果香,此後熟普的醇厚會慢慢化開來,口腔回甜。
喝上一杯,嗅覺上得到享受,味蕾也仿佛接受按摩,仿佛煩惱就拋之腦後,整個身體的不爽快也隨之而解了。
小青柑的由來及興起,如何挑選小青柑呢?一杯好茶的珍貴取決於原料——純正原產地,新會小青柑是選用高品質的青柑,添加宮廷級普洱茶合制而成,是完美的雙拼。小青柑的茶韻輔以清香,互相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陳味和醇味既在舌頭,又上心中,是難能可貴的茶中精典。正說白了:壹潤貳化叄清肆養,天生絕配,身心健康美味可口,滴滴潤心底,說的就是說這種覺得。
如今,就要人們在炎夏的空閒一會兒,一塊兒體會柑果的芳香,與陳香的普洱茶結合,讓「六叔」漸漸地述說它的文化之旅。
小青柑的由來
明朝蘇州人顧元慶在《茶譜》現有這般記敘:「橙茶,將陳皮切為細絲一斤,以好茶葉六斤風乾,入橙絲間和,用密麻紗墊片火箱,置茶於上,烘熱……」這裡橙茶要以陳皮窨茶,還並不是陳皮。
到清朝,廣東新會進士羅天池在雲南省當官,辭官時,帶到很多本地的普洱熟茶。在回家了的多次發燒感冒中,羅田池誤將陳皮湯沏了普洱熟茶,喝過幾碗發覺茶中竟有怪異的香氣,口味醇正,又多了幾分香甜,喉嚨舒暢了,咳嗽有痰也少了。因此想假如將這二種結合在一起儲放,既便捷衝調食用,也非常容易儲存起來。之後,小青柑的製作方法慢慢在良溪傳出,後逐漸傳入鶴山、新會、開平等地,廣為流傳迄今。
在那時候的古代僅僅僅僅採用成熟期和半成熟期的柑和普洱熟茶融合,也就是說今日說白了的「大紅柑」和「二紅柑」。因為「大紅柑」和「二紅柑」的個子較為大,量多,以便節省開支,需掰碎後衝泡。
小青柑的興起
小青柑歸屬於一種再加工茶,它的出現大概是在兩年前。這種說法是那時候新會有片種植園由於擴路佔路要拆卸,果實早已長出來,棄之可惜,因此就許多人依照大紅柑的作法做成小青柑,從此小青柑開始慢慢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