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防護裝具。
春秋
春秋初期青銅防護兵器得到了改進,晚期發明了生鐵技術後,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同時開始用鐵製造鎧甲,由於鐵鎧甲的防護能力超過了銅鎧甲,在十分頻繁的戰爭中鐵鎧得到了普遍應用。
秦
秦鎧甲為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釐米,後長55釐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釐米。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固定甲片。
漢
多數僅在胸背部分綴以甲片。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帶系連,另在腋下也有帶子相連。採用的甲片均呈長方型,前後各三排,最高一排用六片,下面兩排各八片。
隋
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
唐
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
宋
宋初出現了金裝甲、長短齊頭甲、連鎖甲、鎖子甲、黑漆順水山字鐵甲、明光細鋼甲等多種鐵甲。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
元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有一種下擺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
明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本圖為穿胄甲的武官。
清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