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書生讀西遊|第015回】
《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一般都是一次性的,比如三打白骨精,那白骨夫人就被打死;四探無底洞,那耗子精就被收服,很少有機會能讓唐僧師再次遇難,造成二次傷害。
可細細盤點,還真有那麼一人讓唐僧師徒兩次罹難,此人正是通天河裡的老黿。
一渡通天河:老黿看似是幫忙,實則是報恩
《西遊記》第四十八回講到唐僧師徒來到通天河畔,發現河水發黑,而且河面寬闊無法過河,在化緣時得知就近陳家莊上,老被河裡一隻妖精敲詐,而且每年都要吃童男童女,村子裡的很多人家都搬走了,今年又輪到老陳家兄弟倆出童男童女。孫悟空三兄弟仗義出手,來來回回戰鬥無果,後來悟空搬來救兵觀音,用籃子把那魚精帶走,還了陳家莊和通天河安寧。
這件事原本清清楚楚,悟空幫了老陳家兄弟,降了通天河裡的魚精,陳家莊裡的老兄弟倆除了感激,還表示願意用船送唐僧師徒過河。
可就在這時,冒出一個老黿(yuan,揚聲,大烏龜),他聲稱可以馱唐僧師徒過河,原文寫到他是這樣來毛遂自薦的:「孫大聖不要打船,花費人家財物,我送你師徒們過去。」也就是說沒有這老烏龜,人家唐僧師徒乘坐老陳家兄弟倆提供的船,可以心安理得的過河。
悟空問他為什麼,他答道:
這底下水黿之第,乃是我的住宅,自歷代以來,祖上傳留到我。我因省悟本根,養成靈氣,在此處修行,被我將祖居翻蓋了一遍,立做一個水黿之第。那妖邪乃九年前海嘯波翻,他趕潮頭,來於此處,仗逞兇頑,與我爭鬥,被他傷了我許多兒女,奪了我許多眷族。我鬥他不過,將巢穴白白的被他佔了。今蒙大聖至此搭救唐師父,請了觀音菩薩掃淨妖氛,收去怪物,將第宅還歸於我。我如今團霢老小,再不須挨土幫泥,得居舊舍。此恩重若丘山,深如大海。且不但我等蒙惠,只這一莊上人,免得年年祭賽,全了多少人家兒女,此誠所謂一舉而兩得之恩也!敢不報答?!
原來這老龜的府邸被那魚精佔了,他自己沒有能力奪回,現在悟空一行趕走了魚精,幫他奪回了府邸,這對老龜來說就是天大的恩澤,他為了報恩,所以願意馱唐僧師徒 一行過河。
現在來看他們是扯平的,但孫悟空還是不太信任這個老龜,也許他長的真的很像妖,原文寫了師徒乘坐老龜過河的場景:
行者教把馬牽在白黿蓋上,請唐僧站在馬的頸項左邊,沙僧站在右邊,八戒站在馬後,行者站在馬前,又恐那黿無禮,解下虎筋絛子,穿在老黿的鼻之內,扯起來象一條韁繩,卻使一隻腳踏在蓋上,一隻腳登在頭上,一隻手執著鐵棒,一隻手扯著韁繩,叫道:「老黿,慢慢走啊,歪一歪兒,就照頭一下!」老黿道:「不敢,不敢!」
老龜是完全願意,而且以很低的姿態馱幾人過河的。當老龜把唐僧幾人馱過河時,老龜臨別之際,又一次有求於唐僧,原文寫道:
老黿道:「我聞得西天佛祖無滅無生,能知過去未來之事。我在此間,整修行了一千三百餘年,雖然延壽身輕,會說人語,只是難脫本殼。萬望老師父到西天與我問佛祖一聲,看我幾時得脫本殼,可得一個人身。」三藏響允道:「我問,我問。」那老黿才淬水中去了。行者遂伏侍唐僧上馬,八戒挑著行囊,沙僧跟隨左右,師徒們找大路,一直奔西。
這次發問和之前的收服魚精沒有關係,是老龜有求於唐僧,只是唐僧答應幫他順帶問問,也就是說,唐僧幫老龜問了,老龜就欠唐僧一個人情;就算唐僧不問,他也不欠老龜什麼。
捋清楚了這點,我們再來看唐僧第二次經過通天河時的情況。
二渡通天河:老龜看似是相迎,實則是相求
當唐僧一行取了真經,興高採烈的在天空翱翔,誰料因為劫數不夠被硬生生抽了飛翔能力,從空中掉了下來,巧的是正好落在通天河畔,更巧的是他們的老「朋友」——那隻老龜正在望眼欲穿的迎他們,原文寫道:
師徒們口裡紛紛的講,足下徐徐的行,直至水邊,忽聽得有人叫道:「唐聖僧,唐聖僧!這裡來,這裡來!」四眾皆驚。舉頭觀看,四無人跡,又沒舟船,卻是一個大白賴頭黿在岸邊探著頭叫道:「老師父,我等了你這幾年,卻才回也?」行者笑道:「老黿,向年累你,今歲又得相逢。」
這老龜的出現方式很穩定,都是毛遂自薦式的冒出來,根本不問你需要不需要。順理成章,幾人又乘坐上了老龜號輪船,只是這一回,他們更放心了。
可人往往在放心處翻船,原文寫道:
好近東岸,(老黿)忽然問曰:「老師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見我佛如來,與我問聲歸著之事,還有多少年壽,果曾問否?」
這一問,簡直就是拷問靈魂!唐僧當年第一次經過通天河時,取經的行程才過半,再經過七八年時間,哪還記得老龜的託付,自然是沒問,按理說唐僧可以撒謊,反正快到岸了,可他「又不敢欺、打誑語,」這下啞口無言,那老龜自然不傻,於是就有了「他(老黿)就將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眾連馬並經,通皆落水。」
於是,唐僧師徒辛辛苦苦取來的經,就被打溼了,不僅打溼了,曬乾還殘缺不全。
老黿把唐僧師徒扔河裡,到底是誰的錯?
按理說,以孫悟空的脾氣,老龜把他們師徒扔進河裡,他一定是要教訓那老龜,當年那魚精可以趕走,相信孫悟空也有能力把那老龜打到叫爺爺,可他沒有尋仇,畢竟人家已經成佛了嘛。
可我們回頭細品,這件事到底是誰的錯?
當年馱過河是因為幫他討回了府邸,已經還清了;而今再過河,是老龜有求於唐僧,就算唐僧沒有問,老龜也不能把人家扔河裡,你送回去讓他們自己想辦法過,也行呀!
如此說來,一定是老黿理虧,悟空應該提起棍子去揍他,因為老龜不馱,悟空去找河對岸老陳家兄弟弄條船,依然可以過去,經書也不會被打溼。
如果非要問個理虧長短,那唐僧「受人之託」卻不「忠人之事」,便是這件事最大的錯誤。
如此說來,二者皆有過錯。
結語
老黿是個修行之人,卻沒有心存善念,得饒人處不饒人。
唐僧是個取經之人,卻不能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失信於人。
於此處分析,二人皆不對。
然而,失信於人自然可惡,可生活中卻總有那麼一些「老黿」,他們總把求人視為輕而易舉,反正你要去西天,反正你要見如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幫我問到的事。可他曾想過,唐僧去西天一步一折磨,一步一磨難,他需要解決的不是去,而是怎麼去,反過來說,對老龜如此重要之事,為何不親自去問?
再者,二人既然皆為修行之人,卻都不肯退步。於唐僧而言,既然已經成佛,日後自然有機會面見佛祖,再詢問幫忙肯定也有機會;於那老黿,既然守候了多年,為何不能成人之美以圖後報?從這一角度分析,二人皆不明智。
或許,唐僧該此一難,那老黿也該繼續苦修,畢竟,佛門機緣,自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