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鐵柱:
我和鐵柱認識有十幾年了,也有快10年沒見了。媽蛋!時間過得太快了!
我記得上一次見他,還是我在新東方上課的時候,我逃課出來,請他吃papa john的pizza。我記得特別清楚是因為那次他沒帶錢,我特別大方地第一次請了客,還是個男的。
然後我回了英國,他去了加拿大。我們幾乎沒怎麼聯繫。
鐵柱的家庭有點複雜,他小的時候是個逗逼,但偶爾總流露出一些淡淡的憂傷。後來他去了加國,我在各種社交媒體上觀望他的生活。他養了一條狗,和他相依為命。我覺得那狗特別有靈性,像鐵柱的家人。
我上次聯繫鐵柱是遇人不淑的時候,鐵柱跟我聊了很久,像是從來沒有離別過。我那篇《渣男總是相對的,不into你才是絕對的》裡面一大段關於渣男的相對論就是出自鐵柱之口。
再後來就是約稿。他一口答應了,但是沒有跟我定交稿時間,然後我就看到這貨在朋友圈高調秀恩愛。我心想他忙著泡妞估計這事兒要黃了,沒想到竟然還真給我寫了一篇出來,把我感動壞了。
我沒有做太多的修改,基本上保持了鐵柱原來的文風。話糙理不糙。真的。
作者:鐵柱
現居地:加拿大農村
Amy和我說要跟我約一篇雙城記的時候,我其實特別糾結,因為我覺得自己的文字素養實在單薄,更何況她說,最好是別再說關於愛情的了。本來可能每個二十幾歲的小夥兒小姑娘都是在暗戀戀愛和失戀的故事裡一點點成長起來,從熊孩子到懂得情理的大人。抽離了這個主題,讓我想了很久到底該從何說起。
算到今天,我在海外已經生活了7年了。想想也不能總和姑娘有關吧。為了面子,想了很久該咋寫。還好,思量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既沒有成為「只會扎在華人圈裡面做啥啥不會需要的時候總是要請別人幫忙」那種虛度日子的人,也沒有成為以歪果仁自居話都不好好說的裝逼犯。歸根結底,這應該是在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生活教訓後,我終於明白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得到什麼東西。
叨逼叨了那麼多,還是來說事兒吧。
先說部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多好的電影啊,女神湯唯男神吳秀波,陌生的國度遇見真愛,美麗的城市完了再後期啪啪狂調色彩,整的老浪漫了。可是其實身邊很多朋友和我的想法一樣,就是覺得這電影太特麼扯淡了。首先,湯唯這角色作為電影中女神出國前是一小三。她也覺得老公不是真愛只會送包,就算是真愛吧,你去拆散人家的家庭道德觀就有問題了。然後出國的動機是為了非法生子,完全不把法律放在眼裡,相當的自私。完了以後住人家裡,人家各種照顧你,你卻一點感恩之心沒有,完全覺得天經地義而且人家丫鬟的還不夠到位。結果「老公」一出事,突然美少女戰士變身,不但開始潔身自好,溫柔體貼,還居然會關心他人的感受了。這不扯淡呢嗎?
教養,這個簡單而又基本的東西,對沒有的人來說就是奢侈品。一夜變性的,那只可能是裝逼,或者是編劇編的。哦對了,還有金錢觀,從心安理得花男人錢認為全世界都得寵她愛她,到自力更生享受奮鬥,只是因為「老公」讓條子抓去又放出來了,是給嚇的嗎?
我不像Amy,我們是初中同學,從小她在我映像裡就是咱們班裡算特別懂事的小孩兒,會說一些大人才懂的道理。我相反就完全是每一個年齡段的熊孩子樣板,情商這種東西見到我只會呵呵的。不過幸運的是,我還算聰明,而且有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在陌生的國度裡摸爬滾打。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一個像大哥一樣的朋友開車帶我出去辦個什麼事兒。我回來一路呵呵哈哈說些有的沒的。到了以後他和我說,你看,雖然我們是朋友,但不意味著我想幫你做這件事情。現在的確我想幫你,但是你也這麼覺得天經地義並沒有說謝謝,剛才路過那麼多咖啡店,你哪怕給我買杯咖啡,我也覺得這一上午是值得的。不是為了1塊2塊的咖啡,而是你心裡有感恩的這個概念。不然是不是以後你買車了,對這個城市的規則熟悉了,就沒有再找我的理由了?
我記得當時聽完了以後就傻了,原來之前活了21年從來就沒有那麼想過。我特別感謝生命中有這樣的貴人,哪些能夠冒著惹怒你還願意告訴你缺點的人,真的特別難得。後來這位大哥一樣的朋友教會我很多東西,而這當中的大多數也都成為了我的習慣,而不只是記憶。
我遇到過很多人,他們都有這樣的想法: 我活著就是要做自己,朋友之間就是要沒有心眼,每天想那麼多多累啊,人活著自己開心就好,幹嘛管別人那麼多。這些話表面上都沒錯,但大多數人只是拿這些作為自己低情商的擋箭牌而已,包括以前的我。他們總覺得,只要自己想,就可以過的很圓滑,就可以把事情做的很漂亮,只是自己不願意而已,因為會失去自己的快樂。
根本就是放屁的好嗎?
曾經的我如同他們一樣,覺得那樣活得是挺快樂的。但是就因為我的那種二逼態度,不知讓多少朋友對自己失望。很多一點一滴的小事,如果沒有自己在態度上的慢慢轉變,和一點一點養成關心身邊事物的習慣,是根本留心不到的。不是所謂「只要我想就可以做到只不過我不想」。說白了,還是太心安理得。
我們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大部分人根本不會懂,家人在你成年後對你的好,身邊朋友對你的好,都不是天經地義的,都是需要感恩的。但是他們不會和你要,需要你自己去明白這些事,這些道理。
我看過好多人到中年老年卻一輩子都沒有活明白的人。「活得明白」這四個字看上去簡單,卻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到。對於我,我更願意把這四個字理解為:努力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有一個東西叫「悖論」,就是說如果你懂得一個道理,別人再告訴你,你就完全能懂其中的意義。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就算別人說給你聽,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你完全也不懂。關於生活中的很多道理,其實都需要自己的經歷和總結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沒有捷徑。我希望不管是身處國內或國外,大城市或小城市的大家,都可以在生活中早早地了解到這些寶貴的道理。不要像我一樣,非得把我扔到半個地球外才開始明白「懂事」的價值。
好了,先到這裡吧,我本來沒什麼想說居然也寫了那麼多。各位看官平時看細膩的情感和故事看多了,偶爾來點兒皮糙肉厚的文章就當換個口味吧。最後給大家分享另一個貴人分享給我的一句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人生的三種境界。
作者:洽北北
現居地:北京&上海
表面看上去懂事且人生又毫無意外的乖乖女,真正懂事起來會非常的晚。比如我。
乖乖女乖乖仔們乖乖地按照大人們的心願去完成學業,去找份工作,去結婚生子。。。看起來,從來都是懂事的,明理的,令人驕傲的。可大人們只希望你聽話,他們並不負責教會你長大。
所以乖乖女叛逆起來總是很盲目。比如,誤把口帶髒字當耍酷;比如,誤把喝酒逃學當膽量;比如,誤把有話直說當個性。
初到英國的時候,我還是個少女,在繁花似錦的年紀。
我常常想,如果人生重來一次,我應該還會做這樣的選擇,我還是會早早地去英國念書,我還是會這樣磕磕絆絆。。。但是不同的是,我希望我可以早點懂事起來,早點學會獨立思考,早點學會做一個勤快的人。。。
那是2007年開春的第二個term,我在Business的課堂上要做一個簡短的presentation,內容關於Google的全球化發展。(嗯,英國的小孩在高中的時候就在討論這龐大的命題。)完成presentation之後,老師問我,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s firewall against Google search? Does young generation in China talk a lot about politics online? Why would they block those politic information? 我直接不假思索地回答:「I don't know, for me,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cuz I don't really care about the politics.」
老師給了我一個特別無語的表情,我至今都記得。那個時候我只是想逃避他問的問題,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回答暴露了我的無知、愚昧、膚淺和不禮貌。如果同樣的問題交給一個英國的同齡小孩,他哪怕不知道正確答案,他也會侃侃而談一翻,然後再反問老師「what's your opinion sir?」
後來我和導師聊天,她問我跟我們宿舍樓的姑娘們相處的怎麼樣?我開玩笑得說,「對我來說,她們都長得好像哦,我根本分不清誰是誰啊,感覺都像是一個人哎。」剛到英國的時候,這真的是個很大的問題。除非是那種與眾不同的樣貌,否則我真的很難區分誰是誰。我當時只是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了出來,還心想你們老外看我們中國人不也一樣傻傻分不清楚麼。誰知我的導師突然臉一沉,對我說,「No, that's rude, they are your friends, you should get to know them.」
是Friends, 所以你需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這是我上的第二課。
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儘管有類似這樣的經歷,我還是固執地覺得是英國人太死板,開不起玩笑。而這些東西也沒有對我畢業升學造成什麼阻礙,我因此更加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這樣的行事作風一直跟隨我到了畢業實習。那是我在英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實習,費盡周折得來不易。臨近實習結束,正值復活節假期,帶我們的manager 幫我和另外一個實習生準備了禮物。那天我心想著早點回家,就問老闆能不能早點走,他告訴我他準備了surprise叫我不要那麼急著走。我問是什麼,他賣關子地說不告訴我。我見氣氛歡樂,脫口一句「I don't care. I just wanna go home." 雖然是開玩笑的說,老闆還是露出了一臉尷尬。
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在開玩笑,別人並不這樣覺得,何況你們並不熟。
假期結束後,另外一個實習生得到了延期,而我直接和公司終止了合同。除了工作本身已經完成可能不再需要我,我想跟我平時的態度也有所關係吧,畢竟那個姑娘說話做事處處都要比我小心謹慎很多。
我小一點的時候,我媽總是喜歡在我耳邊嘮叨地說,「你這種直來直去我行我素的性格,早晚會吃虧。到時候都沒有人願意跟你在一起。」然後我總是反駁回去說,「那是因為在你面前,我在外人面前又不是這樣的。」然而按照我媽的邏輯是,你在家裡這樣,出去了以後習慣成自然,早晚也會暴露。
我不信。
直到我徹底脫離他們,也遇到一些和當年的我極度相似的少男少女,我又一次證明,我媽是對的。我那種所謂的直爽的,大大咧咧,有話直說的待人方式,自以為超富親和力和幽默感的玩笑話,在朋友家人面前可以有,可到了除此以外的社交場所,便成了幼稚,沒腦,不分場合。。。講真,雞湯裡面告訴我們的「人生已經這麼辛苦了,何必還要取悅別人,快樂地去做自己吧」,「我們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之類的話毫無卵用,它只會讓你在你毫不知情的諸多細節中失去好的關係、可能的機會、良好的教養、他人的尊重等等那些你本可以擁有的東西。
我大概是到了工作以後,才開始懂得人情世故。這不是世俗,是鐵柱說的感恩。你要了解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在你身上多花一分鐘的人,原本可以不需要這麼做。你爸你媽在18歲以後對你負的責,原本也可以不需要這麼做。可你不能把這一切想的理所當然,覺得天塌下來也會有人幫你頂著。事實上,天從來都不會塌下來。如果真的塌下來,你爹幫不了你,你媽也無能無力,你其實脆弱的不堪一擊。
我很喜歡中國的一些古話,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我覺得這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懂事的標準。你不喜歡別人遲到,那你自己就別遲到;你不喜歡別人講話過分直接,那你自己就別那麼直接;你不喜歡別人讓你幫了忙不說謝謝,那你自己就記得說謝謝;你不喜歡別人對你男朋友指指點點,那你自己就別對別人男朋友指指點點;你不喜歡別人不讀書沒文化,那你自己先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我以前有個語文老師跟我們說過看一個人是否成熟,就看他在別人摔倒的時候,是上前攙扶還是哈哈大笑。我覺得特別有道理。這就是「懂事」,因為你自己摔倒了肯定不希望別人指著你捧腹大笑,所以同樣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惜的是,就是到現在,我身邊還是有好多人,看到別人摔倒了,依然會笑。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能比我「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