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與高更之間,不能不說的故事~

2021-02-15 前線

如果說梵谷(Van Gogh)的藝術

是對苦難生活的無奈

對殘酷現實的憤怒

和對光明希望的無限渴望

如同燃燒的向日葵般炙熱而殘酷

那麼高更(Paul Gauguin)的藝術

則是對單純稚拙的回歸

對神秘內心的探尋

和對原始自然的無限嚮往

如同遠離文明喧擾的大溪地般純粹美麗


1886年梵谷初至巴黎

被印象派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吸引

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藝術的表現與實驗


鮮豔火辣的顏色

大膽恣肆的線條

激情動感的筆觸

光彩奪目而又熱烈奔放

正如梵谷火一般熾熱的感情


而那年秋天與高更的初遇

對於梵谷而言

有如「神」的旨意

意氣風發、自由奔放且自信滿滿的高更

強烈的個性和領導力讓梵谷欽慕


高更遠涉重洋歷險南美馬提尼克,帶回12幅奪目油畫,對梵谷而言是的深深激勵。他也決定南下阿爾,建立憧憬中的「南方畫室」。幻想著在高更的領導下,畫家們通力合作,切磋技法,開創一個藝術的繁華盛世。


梵谷在阿爾的畫室「黃房子」

梵谷對高更的感情,摻雜著對前輩的敬畏、對藝術的嚮往,以及對朋友的熱愛,錯綜複雜。到達阿爾之後不久,梵谷即緊鑼密鼓地與提奧商議,策劃高更的阿爾之行。


梵谷與高更共同生活的小屋

此時的高更疾病纏身,窮困潦倒,在布列塔尼半島上陷入困境。1888年高更40歲生日前,幾乎一文不名的他收到了梵谷寄來的正式邀請,附加50法郎的路費。虛榮心極強的高更拖到6月底才終於接受邀請,但是行期始終不定。


8月中旬高更終於定下赴阿爾的決心。他給離異的妻子寫信說,只打算在那裡「和另一個畫家住約6個月,那人為我提供食宿,條件是用我的畫交換」。

得到高更確定的梵谷欣喜若狂。長久的煎熬和孤獨終於緩和,以為只要有了高更,就有了藝術的方向。

 On the Road to Tarascon (1888)

10月初,在梵谷的建議下,兩人交換了各自的自畫像。

梵谷的是一張單純樸素的作品。頭髮剪得很短,瘦骨嶙峋的臉上,緊張的眼神不確定地瞪視著遠方。梵谷說,畫上的自己好像一個佛教和尚。


高更的畫像在送給梵谷前,帶著慣常的自大描述道:「一張亡命之徒的臉,衣衫襤褸,但是像冉阿讓(《悲慘世界》的男主角)那樣有力,內心仁慈而高貴,眼睛如火焰般熱情,透露出一個藝術家靈魂的面貌。」


不過,梵谷在這張畫上看見的高更,依然難掩過度的悲觀和焦慮:「高更的畫像告訴我,他是沒辦法長此以往的。」


準備迎接高更的歲月,也許是梵谷最幸福的時光,他努力地投入創作,從早到晚不停息,希望在接受高更指導前,充分展現自己的創造力。他寫信告訴提奧:「我有把握把我的作品給高更看,這點使我非常自豪。」


這段時間裡,梵谷靈感如泉湧出,下筆如獲天助,在極短的時間內留下了《向日葵》、《星夜》、《夜間咖啡館》、《梵谷的臥室》等傑作。

1888年10月24日,高更終於來到阿爾。熱情如火的梵谷第二天就拉他到室外作畫。這一天梵谷畫了《老紫杉》,用的是一貫激烈而雜亂的筆觸。


高更則不然,他的《阿爾農場》題材雖然來自梵谷的提議,但使用的幾乎完全是塞尚的技法,審慎布局,筆觸嚴謹之中透出靈巧。


對於彼此的真實想法,二人始終心照不宣。梵谷清楚高更南下是為了「生計」和「出名」。高更也了解梵谷個性古怪相處不易。梵谷出於對「南方畫室」的渴望,也因為高更的自身魅力,希望至少合作一年以上,屆時「南方畫室」必然引人注目,即便高更離去,也會有其它藝術家加盟。


高更雖然自負、虛榮、傲慢,但頭腦清醒,對利害關係十分瞭然。初到阿爾,他採取了小心翼翼的觀望態度,注意與不諳事理的梵谷協調關係。不僅絕不顯露任何不適之感,在繪畫問題上也不輕易發表意見。


Landscape with geese, 1888 

Paul Gauguin

最初的三周,一切都那麼完美。兩人共同散步,共同作畫,描繪共同題材。畫藝上二人互相滲透,互為借鑑,迸射出了許多藝術的火花。即便有分歧,也只表現為理論上的探討。


高更在阿爾秋季畫的許多作品都直接受到梵谷的影響,他發現了厚筆觸的重要性,風格由此變得粗獷甚至粗野,畫風極具力量。他還認識到從顏料管裡直接擠出的銘黃色彩,給人以燃燒激情。


梵谷則從高更身上學會如何更好構圖,不再滿足於局部自然或風俗場景。高更還教他要捨棄陰影。在高更的指導下,梵谷逐漸轉向抽象,較少寫生,試圖更多的依靠記憶和想像。


Red Vineyards at Arles, 1888, Vincen Van Gao

《阿爾的舞廳》就是這一時期二人合作的經典作品,畫作的主題是他們經常光顧舞廳的節日之夜。晃眼的金黃色塊,詭異的靛藍色塊,色彩純粹,氣氛熱鬧,強烈的反差讓空間具有飽和感,烘託出一種奇特、令人不安而又充滿迷幻色彩的美。透過這潛藏的不安,似乎可以讀出內心的劍拔弩張。


高更 梵谷 《阿爾的舞廳》

風格交融的特點在作品中相當明顯。梵谷在很大程度上放棄自己,迎合高更,試圖藉助回憶,通過線條的約束和色彩的安排,追求「色彩的音樂」或「象徵主義的詩意」。


Washerwomen at Arles 1888 Paul Gauguin

然而好景不長,梵谷與高更的相互影響主要體現在形式和動機上,兩人在技法上相差甚遠。當最初的影響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很快向起點退回。


The Arena at Aries, 1888,Van Gogh

梵谷是個內向的人,調色刀拿在手,在畫布上點點戳戳,狠命地表露自己的情緒;而高更天性好樂,能說會道,作畫時如同溫柔的女子,畫筆在布上輕輕一掠而過,留下薄薄的淡彩。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1888, Gauguin

僅僅過了一個月,梵谷與高更表面上志同道合的情誼開始變質,普羅旺斯颳起了幹烈的風,他們出不了門,終日關在狹小的工作室,摩擦在所難免。

咖啡館老闆娘吉諾太太的到來,給足不出戶的生活帶來些許活力。高更的魅力使吉諾太太欣然同意做模特。梵谷三筆兩劃在一小時就完成了肖像,人物四周圍繞黃澄澄的煤氣燈光,神態生動。


梵谷《吉諾太太》(1888年)

幾周以後,梵谷又在前景添補了一些書本;普羅旺斯多數咖啡館老闆娘名聲都不好,被人懷疑在店堂接待妓女,招徠客人提高營業額。梵谷在她身邊加上書本,更增添了一份端莊和尊嚴。

而高更就在一米以外的位子上,像平時一樣慢條斯理地畫著同一主題。


他跟吉諾太太的關係和睦熱情。他仔細觀察後精心描繪。畫中吉諾太太坐在咖啡館裡,背景裡幾名妓女若隱若現。


高更 《吉諾太太》1888

兩人對同一個模特所表現的不同態度和處理方式,如同一場奇特的藝術對話。高更視肖像畫為正規練習,畫得惟妙惟肖,連身份地位也清晰呈現,而梵谷則把肖像視為是窺視人物靈魂的窗戶。


Paul Gauguin (Man in a Red Beret), 1888,Van Gogh

事實上,梵谷倔強的性格遠比高更想像的複雜。梵谷外表粗糙,不善辭令,但文化修養極高,又是心理不適症患者,跟高更爭論拉斐爾、英格爾或德加的作品時,時常火冒三丈,異常粗暴。為了息事寧人,高更經常委曲求全結束論戰,說一句:「隊長,你是對的」。


 Breton Boy in a Landscape 1888

Paul Gauguin 

也許就是這種「迎合」,導致了最後瘋狂的悲劇。兩人地位開始就不平等,何況還各懷心思——梵谷對於繪畫更加純粹,高更心中的天平卻更多偏向未來的生計。梵谷內向狂熱,高更冷靜驕傲,性格各異的二人矛盾升級。

Landscape of Brittany, 1888 - Paul Gauguin

儘管惡鬥不止,梵谷依然幻想建立「南方畫室」。一次兩人在咖啡館時,梵谷又向高更提出建立「南方畫室」,再次遭到高更的譏諷。梵谷突然拿起酒杯向高更擲去。高更躲了過去,雙手抱住梵谷強扭著帶回住處。

Breton Boys Wrestling, 1888, Paul Gauguin

第二天早上,梵谷不停地向高更道歉,但高更不予接受,表示要返回巴黎。而梵谷為留下試圖離開的高更所表現出的偏執,無疑為這段緊張的關係火上澆油。他懇求、哄騙、咒罵、威脅甚至哭泣,似乎整個生命都在於把高更留在阿爾。


The Railway Bridge over Avenue Montmajour, 1888, van Gogh

最終,高更留下了。但是,隨後的幾天幾夜,高更半夜醒來都發現梵谷一聲不響地站在他的床邊,在黑暗中瞪著眼睛盯著他,他感到恐懼,決定儘快離開。


終於,在共同相處了62天之後,1888年普羅旺斯12月的寒冬,高更獨自外出散步。忽然聽到後面傳來細碎急促的腳步聲。他剛轉身,就看到梵谷手執打開的剃刀向他扔去。高更直視梵谷,目光炯炯,最終,一言不發的梵谷耷拉著腦袋默默離去。

當天晚上,高更不敢回家住在旅館。第二天回到畫室時,發現梵谷滿身是血的裹在被子裡,才知道梵谷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洗淨放在信封裡,送給了妓女拉謝爾,請她「好好保存」。之後蜷縮在屋裡,不省人事。

高更留下一句話,「請告訴他,我回巴黎去了。」之後,就搭乘早班車走了。


不論是是因為梵谷精神失常,還是因為和高更矛盾激化,這段本能傳為佳話的友誼,來的迅猛,去的徹底。高更離開了梵谷,離開了這片傷心之地,二人至死未再相見。

  1889年5月,在提奧的安排下,梵谷到20公裡外的聖雷米精神病醫院療養。次年5月,梵谷來到巴黎附近的小城奧佛求醫。雖然他寫信告訴提奧「覺得自己很失敗」,但依然不停創作。

梵谷所畫的兩把椅子《梵谷的椅子》《高更的椅子》,象徵著高更離去之後的孤寂。高更椅子上的燭臺,代表著他曾是梵谷黑夜中的明燈。


因為失敗而產生的憂鬱,加上躁狂症的無力感,使梵谷再也無法忍受。1890年7月27日,他對著腹部開槍。被疼痛折磨兩天後,年僅37歲的梵谷離開了這個世界。遺言:「悲傷將永恆。」


1898年,在生命的最後幾年,50歲的高更前往太平洋大溪地,貧病交加。他請巴黎的朋友給他寄來向日葵籽,栽種在花園。高更畫了一系列有關向日葵的靜物,試圖在搖曳的夏花中憶起那段在法國南部共度的時光。。。1903年5月8日,55歲的高更去世於多米尼加。


高更 《有向日葵的靜物》

梵谷與高更的相遇也許是上帝的安排。性格決定命運,天才往往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怪異和苦痛。而苦痛成就偉大,在許多人看來,梵谷對於「南方畫室」的設想如同海市蜃樓,一個寄託著藝術和人生美好期盼的夢,這個夢,因為兩位藝術大師的砥礪而不朽。


Path Through a Field with Willows, 1888, van Gogh

世人也許註定無法理解這段傳奇的友誼,也可能不會明白,住在天才心裡的「瘋子」描繪著怎樣的世界。但是還好,在那些歷經百年流傳下來的濃墨重彩中,隱藏著那年秋日的阿爾,兩顆同一頻率跳動的心。

關注前線

耀勻帶你逛遍歐洲美術館

解讀西方藝術史

耀勻

獨家前線專欄

建築設計碩士,

美國斯坦福藝術史專業,

回國後清華規劃院做地產策劃。

熱愛藝術

喜歡就轉發分享吧!


此文前線(ID:artedge)原創,禁止轉載。

20萬人矚目的一個獨立、自由、開放的藝術交流平臺

www.artedge.cn

關注【前線】公眾微信,每天閱讀世界上頂級藝術家資料庫

相關焦點

  • 梵谷與高更驚心動魄的62天
    同樣的「自畫像」主題,一位化身為日本僧侶,一位自喻為悲慘者; 同樣的「夜色咖啡廳」,他畫下了令人窒息的寂寞,他塗抹了深沉的冷靜; 一束向日葵,綻放於熱烈的等待,凋零於無盡的思念……他們之間,是觸目的色彩,是個性的筆端,是一段又一段滿溢著,期待與失落、對立與心痛的故事……
  • 梵谷和高更
    我能不能在阿爾也組建一個畫派呢?因為梵谷真的很崇拜他,在巴黎時,高更曾經稱讚過梵谷的《向日葵》,梵谷就激動到不行,他之後會一直畫《向日葵》這個系列,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想更多獲得高更的認可。就在這時候,梵谷的邀請信到了,高更很快就答應了,他之所以會答應,可不是因為他也崇拜梵谷,而是梵谷的弟弟提奧對他說:'如果你去阿爾,我就會在經濟上支持你',高更這才動了心,他是因為'錢'才去阿爾的。
  • 梵谷與高更「同居」的日子
    梵谷對高更的感情是對前輩的尊敬與敬畏、對偉大藝術家的嚮往與嫉妒以及對朋友的熱愛與不安等,複雜交錯。在高更決定前往南方畫室時,梵谷興高採烈,欣喜若狂。長久煎熬的孤獨感得到緩和,因為只要有了高更,今後再不用別人指明方向了。準備迎接高更的那個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梵谷最幸福的時刻。
  • 梵谷與高更:「基情」燃燒歲月裡的同居生活
    提奧是巴黎的一名畫商,是梵谷的經濟來源和精神支撐,定期給梵谷匯款,對梵谷幾乎有求必應。高更答應梵谷的邀請,根本原因也是因為提奧。高更的藝術之路極為坎坷,歷經磨難,窮困潦倒,沒有人願意買他的畫。梵谷認為自己能理解高更的痛苦,他們都是被世俗所羈絆的天才。他一心想要和高更一起生活,他要求弟弟提奧負擔他們兩個人的生活費用。
  • 梵谷割耳之後,高更為何要說謊?
    這份材料的發現讓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地為墨菲舉辦個展,BBC 還把她的尋找之旅拍成了紀錄片《梵谷耳朵的秘密》。墨菲在加州檔案館找到的關鍵證據:梵谷的醫生菲利克斯·雷伊曾畫下梵谷耳朵的傷口圖解,證明了梵谷割下了幾乎整隻耳朵,而不是耳垂。梵谷割耳不再是個傳聞,而是確有此事。常常被人們視作梵谷 「好基友」 的畫家高更,不可避免地捲入梵谷之死的案件之中。
  • 高更與梵谷共同度過的驚心動魄的62天
    梵谷狂熱渴望高更到阿爾,兩人共同生活,一起畫畫。他為高更準備房間、家具,甚至特別為高更的房間手繪了牆壁上的裝飾。梵谷為高更畫了《向日葵》,他要把這南方陽光下的盛豔之花送給高更作為迎接他到來的禮物。高更走進梵谷為他精心準備的房間,看到牆上為他畫的《向日葵》,高更是什麼感覺?一八八八年十一月,高更曾經為梵谷畫一張像,畫像中梵谷正在畫《向日葵》。
  • 梵谷和高更造訪妓院的通信「例外」,被梵谷博物館購得
    兩位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文森特·梵谷和保羅·高更,寫了一封關於他們造訪了法國的妓院的信件。據《衛報》報導,這封梵谷和高更之間的通信,以前主要由私人保管,被描述為「例外」。在梵谷去往Arles的妓院前,他幾乎割掉了自己的左耳並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了Gabrielle Berlatier ,一個做女僕的農夫的女兒。高更突然叫停了與這位荷蘭藝術家共度一年的計劃,哀嘆他的朋友已經「發瘋了」。在一封寫於1888年11月1日至2日的信中,高更和梵谷向藝術家mile Bernard講述了他們在鎮上的黃屋共度的一周左右的經歷。
  • 藝術 | 後期印象派與塞尚、梵谷、高更
    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及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保羅·塞尚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重要畫家,通常被歸為後期印象派;他為後來現代藝術各流派開了先河,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塞尚追求形式美感,此後,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湧現了,現代繪畫的浩蕩潮流在他身後奔湧流注。
  • 兩大藝術家的「相愛相殺」:梵谷與高更
    梵谷與高更可謂是藝術史上的兩位大師,那麼他們之間產生了怎樣的火花呢?提起文森特梵谷不得不聊一聊的是保羅高更,他是梵谷為數不多的知己(最起碼梵谷是這麼認為),也是唯一一個被梵谷欣賞的男人。他們在巴黎相識,梵谷還向高更展示自己的作品《向日葵》並獲得了高更的讚賞。
  • 高更:梵谷,再見!我要去大溪地了
    高更:梵谷,再見!我要去大溪地了 事實上我們從不了解高更,因為每次在說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提到另外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梵谷。也許還會有人記得,1903年的5月8日高更(Paul Gauguin)在南太平洋的馬克薩群島逝世。但這並不代表些什麼,藝術史推演一百多年,高更始終如囚鳥般生活在梵谷的影子下面。
  • 高更&梵谷丨了解大師,從兩把椅子開始
    「我想畫的並不是一把椅子,而是那個空空的位置、那個缺席的人」——如果你想真正地了解梵谷,你可以不了解他的自畫像、他的麥田、甚至他的星空和向日葵,但你不能不了解黃房子、不能不了解《高更的椅子》。為了迎接高更加入自己的「藝術家之家」,梵谷精心布置了阿爾勒的黃房子,他甚至把明亮的、更大的房間留給他的「盟友」,自己只住在小的、靠近廚房的一間。然而雖然經過了長久的熾烈期待,他們共居的時間僅僅六十二天,而當梵谷悽然畫起這幅畫時,對方已經離開了。
  • 從梵谷的《高更的椅子》到嶽父的「椅子」及「煙鍋」
    在世俗的眼中,梵谷與高更是兩個極有個性的奇怪的人。兩人能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共同作畫,思想激烈的碰撞,已是人間難有的奇蹟了。高更主張靠「記憶和想像」作畫,梵谷認為「以寫生作為基礎,遵從透視和光線色彩的規律作畫」,這樣的兩個藝術家的「分道揚鑣」是必然的事件。
  • 梵谷與高更:你只看到我的瘋癲,卻看不到深情
    那時高更一定不會想到,對面那個與自己十成相似的藝術瘋子,會在一年後,與自己羈絆到燃盡生命。短暫的交鋒之後,梵谷去往了夢中的阿爾,高更則走向布列塔尼,雖然兩個人很快就分開了,但是此後的書信往來從未間斷,梵谷對高更的嚮往,是他發自內心欣賞高更的作品,說他的畫作「極其富有詩意」。
  • 梵谷和高更,你更喜歡哪一個?
    幻想著在高更的領導下,畫家們通力合作,切磋技法,開創一個藝術的繁華盛世。梵谷在阿爾的畫室「黃房子」梵谷對高更的感情,摻雜著對前輩的敬畏、對藝術的嚮往,以及對朋友的熱愛,錯綜複雜。到達阿爾之後不久,梵谷即緊鑼密鼓地與提奧商議,策劃高更的阿爾之行。梵谷與高更共同生活的小屋此時的高更疾病纏身,窮困潦倒,在布列塔尼半島上陷入困境。
  • 罕見梵谷、高更致貝納爾信:我們在妓院做了短途旅行
    梵谷 《阿爾勒的臥室》(1888),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藏信件開篇是從梵谷對高更的印象開始,梵谷形容他的朋友是「未經破壞的充滿野性的生物」。"對高更來說,血和性比野心更重要,"他寫道,然後講述了兩人最近的一些繪畫之旅。
  • 梵谷與高更:你只看到我的瘋癲,卻看不到深情(文末驚喜)
    儘管他的藝術之路比梵谷略為順暢,不過由於畫風過於前衛,作品也很少售出,因此生活變得愈發拮据。梵谷是在巴黎時認識高更的。他十分欽佩對方的畫風,特別是當他向高更展示自己的畫作時,高更還特別稱讚了其中的一幅《向日葵》,梵谷因此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
  • 後印象派畫家的友誼:高更與梵谷共度62天後逃走
    10月24日,更讓梵谷欣喜的事情發生了,他解決了高更經濟上的燃眉之急,如願以償等到了高更來到他精心布置的 「畫家之家」——「黃房子」。這裡是梵谷理想中的畫家的共同活動中心。提奧·梵谷是巴黎的畫商,哥哥梵谷日常用度幾乎都由他資助。這意味著提奧此後要承擔梵谷和高更兩人在阿爾的生活和繪畫材料等費用。在巴黎,梵谷與高更曾有一面之會。他們關係的深化發生在書信來往頻繁後,高更大梵谷5歲,經歷也是天差地別,這並不阻礙他們在藝術上的交流。他們惺惺相惜,同樣是半路出家,同樣是近乎自學地繪畫,同樣是在同期裡名不見經傳,同樣的作品不為人賞識。
  • 使梵谷自己割下耳朵的摯友——同樣精神異於常人的高更
    高更的《獻給梵谷的自畫像》今天雷語就跟同道們說談說談奇人高更,偉人的精神世界太過高深,咱只聊聊他的牛掰、偉大之處和成功的地方。後人對高更的藝術定位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谷合稱後印象派三傑。19世紀80年代中期印象派膚淺的一面逐漸顯露,被很多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所認知。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主張用主觀的情感去改造客觀的形象。
  • 梵谷高更私密信件首曝光:原來他們竟然去了這種地方…
    事實上,這封信背後所示的正是梵谷、高更與貝納爾三位後印象派畫家在追尋藝術道路上的短暫交匯和錯綜的情誼。梵谷亦在信中詳述了和高更兩人造訪法國妓院的經歷。據美國CNN報導,這件物品的預售價為18萬至25萬歐元。這封信的收件人是後印象派運動的另一位關鍵人物、畫家埃米爾•貝納爾(Emile Bernard),由兩位藝術家手寫而成,長達4頁。
  • 梵谷與高更:在相愛相殺的62天裡兩個天才是怎樣碰撞出燦爛火花的
    當我們仰望藝術的天空時,有兩顆無比耀眼的星星交相輝映,它們之間曾經靠得如此之近,幾乎到了要相互湮滅的地步,他們就是印象派雙傑梵谷和高更。1886年秋天的巴黎,在神的冥冥天意中梵谷與高更初次相遇,高更強烈的個性和領導力讓梵谷欽慕不已,在高更的面前梵谷就像一名虔誠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