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一個花開的季節,一個感恩的季節,也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在這樣一個美好的5月,Touchbox也想做一件美好的事。一日一話欄目,將在5月,為大家奉送從古至今各大藝術流派的簡要介紹,讓我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藝術之美。
後印象主義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期印象派」,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Fry,1866-1934)提出的。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及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
保羅·塞尚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表現走向主觀表現,並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保羅·高更
後印象主義從印象主義的用光與用色中獲得了諸多啟示,但與之有本質區別,他是第一個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在19世紀末,不少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不滿足於刻板而片面的追求光和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情感,開始嘗試色彩及形體的表現性。
保羅·塞尚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重要畫家,通常被歸為後期印象派;他為後來現代藝術各流派開了先河,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追求形式美感,此後,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湧現了,現代繪畫的浩蕩潮流在他身後奔湧流注。
1861年,青年塞尚被老朋友左拉鼓動,前往巴黎追尋藝術夢想,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但最後,連左拉也認為塞尚是個失敗畫家。
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
他出生於地中海邊,那兒陽光明亮,光線強烈,顏色失真,事物唯有體積才是真實的。
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他更關注物體之間的整體和諧。
塞尚偏愛畫圓,喜歡畫蘋果,因為蘋果近乎球體;陶器和圓頂帽,他都喜歡。他甚至以為自然的一切,都能用圓形、圓錐形、圓筒來表現。
「唯願我得以領悟」是塞尚的口頭禪,而他所謂的領悟很明顯,就是他藝術概念的核心,他似乎指的是把自然轉化成人為封閉的繪畫世界的過程。他認為:「顏色必須要表達出每一處間隔的深度」。因此,他會在他的作品中通過冷色系的後退,暖色系的前進以及顏料濃度的變化來變現顏色的質感。
塞尚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能夠加以反省,光用眼睛看是不夠的,還必須反省。」他的畫作就是他長時間冥想的結果。
梵谷,每次聽到這個名字,腦海中都會浮現那金黃的向日葵,那個黃昏街道上的咖啡廳,那詭秘的星空。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文森特·梵谷,後期印象派畫家,對20世紀的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有重要影響。
梵谷是荷蘭人,早年做過藝術經紀人,也做過牧師。27歲時,他才開始他的畫家生涯,至37歲梵谷開槍自殺,短短十年間,他創作了兩千多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生前,他只賣出過一幅畫,而那幅唯一被賣出去的畫據說是梵谷最愛的弟弟提奧僱人買的。但他的畫卻在其去世後價值連城。
1888年2月,梵谷厭棄了巴黎藝術圈的喧囂與壓抑,獨自一人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小鎮。南方充沛的陽光似乎讓梵谷找到新的生命,他開始以狂烈的筆觸去描繪心中的萬千風景。
梵谷用他精神苦難結晶的傑作給人以安慰,舒緩了後世千千萬萬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1890年7月27日傍晚,梵谷自殺。死前他哀嘆:「悲傷會永存。」他死後,畫作被嘉施特醫生整理,得以流傳後世。
保羅·高更,後期印象派畫家,生於法國巴黎,小時候在秘魯待過四年。在他最初的記憶力,一個蠻荒而有力的化外之夢潛伏下來。他終生嚮往異鄉和遠方。
成年後,高更在法國當過海軍,到巴黎做股票經紀人;嗣後,他生活優裕,娶妻生子,過著典型的中產階級生活。19世紀80年代,高更開始接觸印象派畫家,經常收藏印象派繪畫,還為印象派出過畫集。
高更因炒股失敗,家業敗落,希圖通過販畫重振家業,不留神就變成了一個畫家。
高更厭倦巴黎的都市生活,嚮往蠻荒的生活。他的繪畫也趨向於「原始」風格,用色和線條粗獷,作品中往往充滿象徵性的物與人。
高更離開了巴黎,先驅法國南部的阿爾小城,最後竟遠走大溪地。
19世紀90年代,高更到了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在原始的蠻荒與寧靜裡,高更變成最天真的孩子——他像當地土著一樣生活,與一個當地姑娘同居。他坦然放棄所謂西方先進文明,揮別了工業革命後光鮮的歐洲城市生活。
他畫那些當地女人:她們坐在海灘上憩息,她們在勞作、在採摘瓜果,她們無憂無慮、一派天然,她們全無現代文明女人的矯飾與薰染。高更用畫筆為現代巴黎人造夢,描繪了一個桃花源。
在巴黎的中產階級中間,高更的畫大受歡迎。在高更看來,巴黎人都生病了,他們需要這些畫為藥。正為城市文明桎梏的中產階級,他們需要這個精神桃源,寄託夢想,疏解壓力。
在大溪地,高更畫下了許多流譽後世的代表作品。1897年,高更創作了那幅高約1.4米、寬3.7米的大型經典——《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生老病死,過去、現在、將來,天地之間,人類何為?這恆久的追問,永亙人們心頭。
1903年,高更病逝。
到大溪地之後,高更只回國一次法國,遠方成了他安心的家鄉。
後期印象派在藝術上對城市現代文明發出了最初的懷疑,高更決絕地遠走尤其引人注目。
部分文章來源:《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作者:蔣勳,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