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估值已達到4.7萬億港元,同步增長的,還有市場的質疑——面對業已成熟且仍在不斷完善的燃油車,以及新興的氫燃料汽車,電動汽車必須在資本市場熱情消退前,展現出足夠的競爭力。
嚴格來說,目前只有特斯拉在全球肩負起這個任務,而明年下半年起,來自中國的恆大汽車,或就可分擔一二。
這一判斷,基於恆大汽車最近一周的動態。科研團隊的嶄露頭角,首款車型的路跑及內飾公開,都預示著一款高水準的電動汽車,即將按計劃量產並攪動市場。
無口否認,恆大汽車本身是一家飽受爭議的車企,一方面來自母公司的地產標籤,另一方面則因其造車路徑不按常理。
不過,前者本身是個偽命題,母公司地產業務的充沛現金流,早已被公認為恆大汽車優於其他電動汽車企業的最大底氣之一。況且,恆大造車也並不依仗地產班底,而是從福特、通用等國際車企招徠了3200多名汽車專業人才,組成整車技術、動力、電池等11個專業研究院,進行全球一體化的研發。
恆大定義的「換道超車」路徑,更是直接奠定了其目前的行業地位。可以說,恆大布局造車至今,短短兩年就備受業界期待,很大一部分原因便來源於此。
大手筆的國際併購與合作,不僅讓獲得底盤、三電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同時也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在技術研發、造型設計、零部件供應等領域與國際龍頭合作,有效保證了產品未來性能和品質的可靠性。先進工藝下的規模化生產,則可以在確保生產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的合格率,從而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儘管恆大造車目前大有「苦盡甘將來」的態勢,恆馳1的成功也似乎可以樂觀預期,恆大汽車的市值或許也將從約2500億港元向特斯拉的4.7萬億港元靠攏,但未來如何通過不斷的創新進步,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競爭中彌久壯大,依然是電動汽車企業的共同話題。
說到底,企業的成功與否,最大的對手終究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