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萬能的,恆大「買買買」能撐起許家印的造車夢嗎?

2020-12-22 澎湃新聞

作者:龔進輝

 

時間是造車新勢力最好的證人。當時間來到2020年,大部分玩家被證明是PPT造車,比如FF、奇點汽車,只有蔚來、小鵬、威馬、理想等極少數頭部玩家實現量產交付,但每年充其量只能發布1-2款新車。同樣是汽車領域的後來者,恆大打法卻極為激進。

 

今天,恆大一口氣對外發布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恆馳」首期6款車型。對,你沒看錯,恆馳6款車型齊亮相,包括恆馳1、恆馳2、恆馳3、恆馳4、恆馳5、恆馳6,全面覆蓋A到D級所有級別,以及轎車、SUV、MPV、跨界車等全系列乘用車車型。

 

眾所周知,一款新車量產交付,對企業資金實力要求極高,以至於成為資本寒冬下決定造車新勢力生死的關鍵因素,更何況量產交付6款新車,資金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不過,這對不差錢的恆大來說完全不算事。

 

財報顯示,2019年恆大營收為4775.6億元,同比增長2.4%,淨利潤為335.4億元,核心業務利潤為408.2億元,儘管兩大指標均同比下降近50%,但足以確保恆大造車並無資金匱乏的後顧之憂。恆大掌門人許家印的規劃是,2019-2021年,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別投資200億元、150億元、100億元。

 

用恆大健康(擬更名為恆大汽車)副董事長彭建軍的話來說,恆大為造車做好了不惜代價的準備。恆大總裁夏海鈞也曾表示,「拿出一兩百億支持新產業發展,對恆大來說,不會傷筋動骨。」

 

為了表明造車的熱情和決心,許家印曾強調自己和汽車的淵源——30多年前,他在鋼鐵廠擔任車間主任多年,有製造業的「基本功」。不過,造車畢竟是一項重大的商業決策,光生拉硬扯淵源遠遠不夠,企業還必須周密考慮這門生意是否值得做,以及自身優劣勢。

 

一個扎心的事實是,隔行如隔山,對於從房地產跨界到汽車領域的恆大來說,彈藥充足成為其造車的最大優勢,也是唯一優勢,除此之外可謂一窮二白。用許家印的話來說,恆大造車要人沒人,要技術沒技術,要經驗沒經驗,要製造基地沒製造基地,跟動輒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行業龍頭相比,簡直相差十萬八千裡。

 

因此,你會看到,恆大造車在錢上大做文章,充分發揮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試圖用資本的力量來撬動未來美好藍圖,為自己儘可能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許家印用15個字總結恆大的造車邏輯。其中,「買買買」「圈圈圈」最為關鍵。

 

「買買買」指的是恆大把能買的核心技術、能買的企業都買來,2019年以來,恆大先後斥巨資入主國能電動車、瑞典超跑公司柯尼塞格、上海卡耐新能源、德國汽車動力工程公司hofer、輪轂電機公司荷蘭e-Traction及英國Protean、全國最大經銷商廣匯集團等相關企業。不到1年,恆大便基本完成從整車研發製造到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再到銷售通路的全產業鏈布局。

 

「圈圈圈」指的是許家印極力打造陣容豪華的造車朋友圈,他化身空中飛人,為恆大造車在全球各地積極奔走,建立起三大世界級朋友圈。一是與五大工程技術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二是邀請15位汽車造型大師加盟,三是與60家全球最大的零配件供應商強強聯手。許家印認為,有了「圈圈圈」,恆大造車想不成功都難。

 

實在買不來的技術,恆大就採取「合合合」的策略,最終目標是「大大大」和「好好好」——造車要有大格局、大戰略和大規模,造出來的車品質要好、造型要好、價格要好。恆大目標是首期規劃年產100萬輛,用3-5年打造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乍看之下,許家印造車打法簡單粗暴,一個勁往裡砸錢,但並非人傻錢多,而是有自己獨到的思考,說白了就是以資本為槓桿,帶來更多突破和可能。他曾表示,一臺全新的新能源汽車從研發到技術成熟至少要4年半,如果恆大花4、5年才把車造出來,那就會別人笑話,也可能錯過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在許家印看來,恆大造車要實現換道超車,而不是彎道超車,所以必須採取「買買買」的模式。通過「買買買」,可以縮小產品研發周期,恆大要在一年半到兩年內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搶佔市場先機。

 

不可否認,不差錢可以使起步較晚的恆大做很多造車新勢力做不了、不敢做的事,走了捷徑,但畢竟錢不是萬能的,無法確保其100%通往成功的大門。換言之,資本只是許家印實現造車夢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恆大指望通過錢來解決一切與造車相關的問題並不現實。

 

「汽車這個事情太複雜,門檻太高,這還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允許各行各業去到別的行業瞎胡鬧,可是危險的地方別去,造車這個事情我覺得比較危險。」地產大佬潘石屹曾當著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的面如是說道。潘石屹對造車態度謹慎保守不無道理,恆大並非首個跨界造車的地產企業,此前寶能、華夏幸福等紛紛折戟。

 

可以預見的是,光靠一味砸錢不能使恆大造車之路一帆風順,相反其該踩的坑、該面臨的挑戰一個都不會少。其實,別看恆大殺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時間不長,其已至少踩了一個坑,即在國能93上栽跟頭。

 

去年6月底,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造車能力,恆大下線了首款純電動車國能93,但推出後市場反響並不理想。從外觀來看,國能93很像薩博93更換動力總成的油改電車型,設計語言還停留在20年前,與當下追求科技感、設計感的主流審美背道而馳,在顏值即正義的年代,其對年輕消費群體來說毫無吸引力。

 

4個多月後,有媒體探訪恆大國能新能源位於天津的生產基地,發現國能93暫未批量交付,僅少量交付用於恆大內部繼續測試。由此可見,國能93似乎並未滿足恆大的期待,更像是「試驗車」。恆大汽車內部工程師也透露,由於技術原因,這款車的電池包高低不平,「許老闆看到之後並不滿意。」

 

因此,恆大造車重點押寶在自有品牌恆馳上,制定用3-5年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的宏偉目標,可見許家印對其寄予厚望。不過,恆大想要實現外界認為無比激進的目標並不容易,新能源汽車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是其無法迴避的挑戰。

 

特斯拉穩坐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第一寶座,中國市場貢獻超過兩成,連續四個季度實現盈利,帶動其股價一路飆升;造車新勢力經過一番廝殺之後,頭部四大玩家蔚來、小鵬、威馬、理想已基本站穩腳跟;大眾、奔馳、寶馬、通用等跨國巨頭正紛紛轉型電氣化,實力不容小覷。

 

許家印不得不承認,恆大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世界上擁有幾十年甚至一百多年歷史的汽車龍頭,即便是資歷尚淺的造車新勢力,恆大也未必有十足把控輕鬆超越。退一步講,即便恆大步步為營、鮮少犯錯,面對諸多勁敵,想要殺出重圍進而在短期內成為全球第一也不容易,更何況其一貫求快求大的行事風格未必在汽車行業奏效。

 

換言之,恆大通常用房地產的強大執行力和好戰作風去彌補新業務的短板,但有時這種狼性打法不一定適用,至少汽車行業沒那麼容易被徵服。恆大砸再多錢,都無法跳過用時間換來經驗和教訓這一必經的重要階段,畢竟跨界組合磨合過程往往比較長。

 

對了,與其他造車企業一樣,新晉入局的恆大也面臨一個現實問題:長期虧損。目前來看,投資新能源汽車似乎是個無底洞,絕大多數玩家都無法走出集體虧損的困境,特斯拉虧損10餘年後才艱難走向盈利,蔚來掌門人李斌直言「5歲的孩子無法養家」。

 

儘管恆大家大業大,現階段造車以投入為主,但不可能一直無上限地投入下去,終究需要具備自身造血的能力,獨自扛起養家的重擔。這意味著,即便恆馳實現產量目標,能否藉助規模化攤銷成本、徵服市場並實現盈利,成為許家印不得不面對的巨大挑戰。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無疑會讓恆馳盈利的時機推後,屆時恆大是否仍有充足耐心是個未知數。

 

種種跡象表明,恆大造車前景面臨不小的不確定性,其單憑資本的力量就想打破汽車行業百年以來的發展規律,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我個人持悲觀態度。不過,話說回來,許家印不惜代價涉足高難度、高門檻、高風險的汽車行業勇氣可嘉,但他的造車夢註定無法輕鬆實現,未來仍需不斷證明自己。

 

造車不易,許家印且造且珍惜,一味「買買買」恐撐不起他的造車夢。

相關焦點

  • 錢不是萬能的,恆大「買買買」恐撐不起許家印的造車夢
    用許家印的話來說,恆大造車要人沒人,要技術沒技術,要經驗沒經驗,要製造基地沒製造基地,跟動輒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行業龍頭相比,簡直相差十萬八千裡。 因此,你會看到,恆大造車在錢上大做文章,充分發揮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試圖用資本的力量來撬動未來美好藍圖,為自己儘可能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 套著薩博9-3的殼,恆大集團的造車夢終於實現了
    在幾日前的6月29日,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NEVS的首款量產車型國能93宣布正式下線。並且作為恆大集團旗下的品牌,國能93的下線也宣布了許家印的造車夢終於收穫了成果。雖然如今的汽車市場擁有了眾多的新興品牌,純電動車也是層出不窮。
  • 蓄勢待發,恆大''造車''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最近恆大造車的消息不斷,繼拿下40億港幣融資、公布恆馳車標之後,更加重磅的消息傳來——近日恆大汽車位於廣州和上海兩處生產基地全面啟動了試生產,這意味著恆大汽車的全面量產已迎來倒計時。造車以來,恆大似乎從未掩飾過自己的野心:''要用3-5年的時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航者。''
  • 恆大汽車,房地產造車的開山祖師,你怎麼看
    恆大地產,恆大冰泉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要說恆大汽車很多朋友應該都沒聽說過。這是一家於2019年新成立的汽車企業,公司全稱為恆大國能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從公司全稱可以看出恆大準備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分一杯羹。
  • 恆馳啟動路跑,許家印的造車夢越來越清晰
    來源:鋅財經恆大「高舉高打」的造車終於迎來了新時刻。12月7日,恆馳1的路跑視頻曝光。從視頻上能看到,恆馳1實車與此前公布的概念車型高度還原,溜背車身極具美感穹,穹頂式玻璃車頂科技感十足。但這個門檻對於恆大來說,並不算問題。恆大財務長潘大榮曾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恆大集團在造車上投入147億元,2020年上半年投入30億元,預計下半年投入27億元,預計2021年投入90億元,此後恆大汽車量產並實現銷售後,集團將不再有投入。因此,恆大造車的總投入共計294億元。
  • 恆大造車,重新定義路跑
    文/張一昨天一段30秒的恆大恆馳1路跑的官方視頻火爆全網後,網友紛紛調侃,新造車不僅定義造車方式,更是重新定義了路跑,甚至還有更過分的戲稱恆大這是在路跑還要跑路……
  • 「鈔」速度造車,恆大汽車的資本戰法
    01 「鈔能力」加持,恆大式造車金錢買技術,技術趕時間,可能是對恆大汽車發展最好的概述。不到一年的時間,恆大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行了深度全面的布局,快速實現了資源與資本的閉環整合。在這樣的情況下,恆大汽車在造車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 發改委摸底調查,恆大造車能否逃過一劫?
    然而據乘聯會數據,2019年我國新能源狹義乘用車全年累計銷量為102.4萬輛,按照恆大造車的規劃,它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再造一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恆大的這個任務有可能實現嗎?首先需要研究一下恆大的造車思路。
  • 研發兄弟天團曝光,誰還敢說恆大造車是個夢?_易車網
    跨界造車,恆大是目前最為顯眼的一個。8月3日,恆大汽車一口氣發布了6款新車,並於11月10日,恆大汽車又正式發布了恆馳車標。而就在這兩日,恆大汽車高調公布了恆大汽車全球研究總院的架構和部分科研人員名單,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提出恆大定能打造出享譽全世界的民族品牌,要實現2025年產銷100萬輛、2035年產銷500萬輛的宏偉目標。
  • 恆大造車不只是說說而已
    顯然,造車,恆大不只是說說而已。2018年,地產巨頭恆大開啟造車之路,彼時,恆大跨界造車的行為被部分人所質疑,然而,如今的恆大正在以速度和實力刷新人們對恆大汽車的認知。許家印直言恆大汽車要在3-5年內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新能源汽車集團的目標,眼下也正在逐步實現。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蘋果造車之心不死相比於那些賣房、賣保險、買空調、買酒的企業跨界造車,有網際網路背景的企業總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睞。有錢的BAT不造整車,但是也沒少摻和造車的事,出錢出人才,像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缺錢,背靠網際網路大佬也是能混得不錯的。
  • 為什麼要對恆大造車多一些善意?
    所以,當恆大集團在2018年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之初,筆者就對其在該領域的一舉一動都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在對恆大於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業務行動進行了一段時間觀察後,筆者逐漸開始篤定到恆大造車是認真的,不僅有著巨大的戰略決心,還有著清晰的戰略邏輯與有序的戰略節奏。  首先,恆大造車是恆大集團致力於成為一個基業長青企業的必然要求。
  • 重拾造車夢的富士康,能救活拜騰汽車嗎?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重拾造車夢的富士康,能救活拜騰汽車嗎?從接觸到籤約,僅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一直有著「造車夢」的富士康與陷於「停產風波」的拜騰汽車達成了合作。 從接觸到籤約,僅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富士康與陷於「停產風波」的拜騰汽車達成了合作。
  • 恆大造車「苦盡甘來」
    嚴格來說,目前只有特斯拉在全球肩負起這個任務,而明年下半年起,來自中國的恆大汽車,或就可分擔一二。這一判斷,基於恆大汽車最近一周的動態。無口否認,恆大汽車本身是一家飽受爭議的車企,一方面來自母公司的地產標籤,另一方面則因其造車路徑不按常理。
  • 賣房子的也來造車|恆大恆馳1落地,預計最高售價超五十萬
    當賣房子的也開始造車,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沒什麼是不可能的了。2020年8月初,恆大汽車在上海和廣州同時舉行了發布會,當時的恆大可謂是意氣風發"野心十足",一口氣便對外亮相6款新車。6款新車全部以恆馳為名,代號取阿拉伯數字1到6,車型涵蓋了轎車、轎跑、SUV、MPV以及跨界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車企能一次發布6款新車,並且涵蓋範圍如此之廣。不愧是擁資千億的房產巨頭,如此大手筆絕對屈指可數,但隔行終究如隔山,恆大造的車能打破桎梏嗎?
  • 賣房子的也來造車|恆大恆馳1落地,預計最高售價超五十萬_易車網
    當賣房子的也開始造車,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沒什麼是不可能的了。2020年8月初,恆大汽車在上海和廣州同時舉行了發布會,當時的恆大可謂是意氣風發"野心十足",一口氣便對外亮相6款新車。
  • 恆大造車背後的三重邏輯
    作者 | 宋老師 出品 | 子彈財經 1、產業飛輪效應 特斯拉17年出了三代產品,新能源造車門檻
  • 恆大汽車為什麼能夠在兩年時間造6款車?為何FF91一直無法量產?
    第一個進入產業鏈的時間錯了,第二是錢不夠。第三是消費市場變了。第四是車造出來的時候,就沒有夢想了。 時間點不同,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All in造車步履不停 看恆大的決心與信心-汽車新地-北方網
    恆大造車以來動作頻頻,從造車伊始,就拿出「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決心,為此,許家印帶領高管奔赴全球23個國家、47個城市,先後考察了58家全球汽車產業各領域龍頭企業,為實現「汽車夢」拼命奔波,搭建起恆大造車的超強「朋友圈」。
  • 富力收購華泰:披著汽車外衣的地產商真能造車嗎?
    寶能、恆大之後,富力汽車參股華泰汽車,成為汽車圈最近的又一大新聞。在投資金額、所佔股比以及合作模式都未清晰的前提下,華泰便著急公布相關的訊息,其希望穩定市場、債權人乃至公司內部員工信心的用意非常明顯。不斷陷入停產門、欠薪門中的華泰汽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棵救命稻草,希望新的金主的到來可以立即扭轉局面。但收購華泰的富力,真的是為造車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