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10月21日,農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我國法定的「老年節」,體現著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面對人口老齡化現實,在這個「老年節」,記者為你梳理與我國人口老齡化相關的數據,分析我國養老的現狀與發展方向。
重陽敬老
今年是我國
第3個法定「老年節」
民俗專家研究指出,重陽節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歷史,自古民間就有重陽登高、飲菊花酒、佩戴茱萸等習俗。重陽敬老,最初起源於古代民間避邪禳災的風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將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首次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今年是法律實施以來的第3個法定「老年節」。
同時,由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全國性敬老愛老助老社會活動——2015年全國「敬老月」活動也於日前正式啟動,從2010年開始該活動已成功舉辦5屆。
將重陽節定為法定「老年節」,並且每年定期開展全國性的「敬老月」活動,體現了國家對老年人的關心和重視,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應有舉措。
未富先老
到本世紀中葉
每3個人中有1位老人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佔總人口的15.5%。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有2400萬,低收入貧困老人2300萬。
以我國目前每年有3%的人口進入老年人行列計算,老齡化高峰將在十到二十年後來臨。到本世紀中葉,每3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
按國際上對於老齡化社會的界定標準。當1999年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僅有840美元,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階段時的水平。
如果說大部分發達國家是「邊富邊老」或是「先富後老」,那麼中國的老齡化則呈現出明顯的「未富先老」的特徵。
急需關愛
5類特殊老年群體亟須社會關注
由於經濟發展、城鄉分割、人口流動、家庭結構變革等多種原因,我國形成了農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失能老人、「候鳥老人」等五類特殊老年群體。
據統計,我國農村老齡人口有1.19億,佔全國老齡人口比例的56%,其中包括5000萬左右的留守老人。農村留守老人的子女被城鎮化浪潮捲走,他們卻留守在故土家園,無人照顧。據全國老齡辦統計,目前我國約有近三分之二老人家庭出現「空巢」現象。雖然,我國已把「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各地也出現了不少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但對老年人來說,往往是「贏了官司、輸了親情」。
受獨生子女政策影響,我國現有大量獨生子女家庭。失獨老人,是一個日漸龐大、急需關愛的特殊群體。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增7.6萬個50歲以上失獨群體,全國失獨家庭已超過100萬個。
失能老人是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據統計,我國2億多老年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達3500萬。相比普通老人而言,他們的生活、健康壓力更大,時刻需要人照顧。
設施短缺
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27.5張
與養老需求的快速增長相比,我國養老設施和服務在數量和結構上存在供給短缺。
根據《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提出的目標,到2015年底,中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要達到30張。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各類註冊登記的養老服務機構31833個。機構、社區等養老床位合計達到584.0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27.5張。據介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為50到70張。
同時,我國養老機構護理人員不到30萬人,缺口高達1000萬;就在這不到30萬從業人員中,40歲以上人員佔到一半以上,高中以下學歷佔到七成。亟須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待遇和服務水平。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空置率整體較高,全國平均達到48%。與此同時, 一些條件較好的公辦養老機構卻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公立養老機構與民辦養老機構之間,需要合理的平衡定位和有效的資源配置。
養老產業
未來5年市場規模
將突破萬億元
養老產業鏈條長、涉及領域廣,是橫跨第一、二、三產業的綜合產業體系。據了解,美國的養老產業產值在1986年時就已突破了8000億美元,佔了當年美國GDP的18%。日本產業經濟省《21世紀經濟政策的課題與展望》報告強調,老齡產業將帶動日本經濟走出低谷,並在21世紀前25年實現年均2%的經濟增長率。
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
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將突破萬億元規模,20年內有望達到20萬億以上。「夕陽紅」產業蘊含勃勃生機,「白髮紅利」有待進一步釋放。
養老之路
居家社區或成
「十三五」政策投放重點
延續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決定了家庭和親情仍然是維繫中國社會的重要紐帶,「在子女身邊慢慢老去」仍然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將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重大問題。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在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將如何定位和調整?如何走出一條適合國情、適合老齡化形勢,同時又契合我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式養老」之路?
民政部副部長鄒銘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居家和社區養老有望成為未來國家養老政策投放的重點。
「『十三五』時期,我們將更加重視居家和社區養老,並列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點。要出臺一些引導型、樞紐型的政策,讓大家能夠在居家和社區享受到更好的養老服務。」鄒銘說。 據新華社
本文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