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曾對核動力轟炸機進行過深入研究,各自研發並試驗了多型核動力轟炸機方案,不過最終由於安全因素等方面的考慮,核動力轟炸機終究未能投產。而後來隨著洲際彈道飛彈和核潛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核動力轟炸機的相關研究也相繼中止,核動力在航空領域的應用隨之被塵封起來。
◎至今未揭開神秘面紗的俄羅斯「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
然而就在近日,俄羅斯媒體報導稱俄羅斯在核動力發動機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試驗顯示以「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發動機為基礎改裝飛機核動力發動機是完全可行的,只需在「海燕」巡航飛彈發動機的基礎上稍加改裝就可以將其變成可用於飛機的核動力渦噴發動機,俄媒表示俄羅斯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核動力發動機安裝在飛機上,研發擁有無限航程的核動力轟炸機。
◎圖波列夫設計局在核動力轟炸機領域的嘗試,圖-95LAL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回顧冷戰時期,蘇聯在核動力轟炸機領域的研究當屬全球第一,技術儲備和試驗數據遠超美國。冷戰時期蘇聯的圖波列夫設計局和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奉命研發使用核動力的戰略轟炸機,圖波列夫設計局推出了圖-95LAL/圖-119方案,而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則推出了M-30方案。其中圖-95LAL是在圖-95的基礎上研製,而M-30則是全新研製的核動力轟炸機。
◎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推出的M-30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方案,最終未能投產
1961年,搭載2臺核動力渦槳發動機(外側兩臺NK-12依舊使用航空煤油驅動)的圖-95LAL原型機率先首飛,在試飛中使用核反應堆驅動的NK-14渦槳發動機工作正常,飛行員無異常報告。後來圖-95LAL又陸續進行了30多次試飛,結果全部正常,證明核動力可以用於戰略轟炸機。
◎前蘇聯圖-95LAL核動力轟炸機
不過,在實際應用方面,圖-95LAL仍然存在一些當時技術條件下無法克服的挑戰,比如核反應堆體積過大需佔用內置彈艙、屏蔽和防護裝置過重、核反應堆長時間工作冷卻問題無法解決等等,最後蘇聯得出結論,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暫時不可行,隨後圖-95LAL連帶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的M-30戰略轟炸機一同下馬,相關研究工作也隨之暫停。
◎美國NB-36H核動力轟炸機
50多年之後,核反應堆小型化和屏蔽防護技術都取得了飛躍進步,而俄羅斯「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的推出也表明俄羅斯熟練掌握了核動力渦噴發動機的技術,在此背景之下,如果能克服排放物中核輻射等安全問題,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可能就要復活了。
◎上世紀50年代美國以B-36戰略轟炸機為基礎設計了NB-36H核技術驗證平臺
隨著軍工技術發展,武器的太空化或是必然趨勢,這不僅僅是技術領先者希望達到的高度。對於人類而言,也不能完全排除未來會遭受地外文明的衝擊,那麼要太空作戰,無限續航的太空飛機,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裝備。如果能夠解決核反應堆的不穩定性以及散熱問題,徹底製造出實用化的核動力裝置,那麼距離核動力飛機時代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