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三種對孩子最沒用的教育方式。」這個認知是幾百年前的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但恰恰這三種方式,也是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運用最得心應手的教育手段。
周末在超市購物的時候,走過零食區,正巧一位媽媽帶著兒子在購買零食。似乎男孩想要買一盒巧克力,不料媽媽態度堅決。並且不斷的給孩子講著道理,說是牙齒裡面已經有蛀牙了,再吃巧克力的話牙齒會疼。
男孩看到媽媽這樣的態度,果斷地躺在地上來回打滾。哭聲迅速引來了很多人的圍觀,只見媽媽滿是尷尬的表情,迅速從貨架上拿起一袋巧克力,把男孩給拉走了。相信大部分家長對這個場景,都已經相當的熟悉。
在孩子發脾氣的第一時間,大部分家長都企圖用「講道理」 的方式,想讓孩子停止。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僅沒有停止發脾氣,最後反而還是家長對孩子妥協。很多家長疑惑:孩子發脾氣時,講道理為什麼會對孩子沒有任何作用呢?
一、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不能講道理
1. 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滿篇大道理,而是父母無條件的撫慰。在孩子的世界中,小的只能容下父母兩個人,因此父母的任何舉動,都會激起孩子的反應。當孩子在發洩情緒時,只有接納孩子,對孩子而言才是正確表達愛意的方式。
2. 不明白家長所說的「道理」。
當孩子滿身汙漬的時候,家長看到的是又要洗衣服了,而孩子卻覺得很快樂真過癮。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獨立的個體,尤其是小孩子,可能根本就沒有明白父母口中的「大道理」。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家長,給孩子講了那麼多的道理,孩子就是記不住的困惑。因此對於孩子發脾氣的行為,都應該理解和接納孩子。
3. 孩子的情緒無法釋放。
發脾氣是人們情緒的正常宣洩,是有益身體健康的。在孩子發脾氣的過程中,大多數家長做得最多的不是講道理就是阻止,甚至是命令孩子不要哭。實際上,這幾種方式,都無法讓孩子內心的情緒正確的釋放出來,孩子長期將情緒憋在心中,只會讓孩子更加委屈或者脾氣變得更加暴躁。
打不得罵不得,那麼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正確做法是什麼呢?其實當孩子發脾氣時,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無條件的理解和接納。因此,在這個時候,父母簡單的一句「我知道」或者一個簡單的擁抱,就能夠迅速地讓孩子回歸正常的情緒水平,所以,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很重要。
二、如何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1.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大多數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給孩子教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像情緒、感受這些無法用雙手觸摸到的東西,很少給孩子講到。這就使得當孩子需要正確的情緒表達的時候,孩子不明白,只能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和父母進行溝通。
所以想要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只有這樣,當以後再出現類似的情緒時,孩子也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
2. 適當的冷處理。
即使是成人,在發脾氣的時候也不願意聽旁人的「大道理」,更何況是毫無生活經驗的孩子。並且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也很難對孩子做出公平的教育。因此適當的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父母和孩子雙方的情緒都能夠冷靜下來。冷靜之後才會理解孩子的行為。並且這個時候,對孩子的教育可能會更有效果。
3. 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擁有七情六慾,但是很多家長卻錯誤地認為,每天自己好吃好喝伺候著孩子,孩子就不應該有任何負面情緒。
其實有這樣的認知是非常錯誤的。每個人都是思想獨立的個體,那麼孩子也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和自己的認知相違背的時候,孩子自然會發洩情緒。
作為家長,就要學會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幫助孩子正確的宣洩情緒,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總之,孩子衝動做事橫衝直撞,正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發脾氣,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孩子對父母是無條件依賴和信任。如果當孩子有一天不再發脾氣的時候,可能就代表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不需要依賴父母了。
今日話題討論:你家孩子喜歡發脾氣嗎?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管理情緒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