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它對一個人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家庭幸福、和睦與否,雖然不能決定孩子成年之後是否成功,但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大多具備極強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
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父母的文化素質、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以及家庭關係的好壞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孩子心理問題出現的家庭根源
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基礎。發展人的心理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功能。原因在於,首先,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家庭對一個人的智力、體力、成長,個性的形成,道德品質的發展都具有全方面的影響;其次,孩子在家裡度過了大部分時間,他們在家庭中形成了最初的道德觀、價值觀。孩子的心理、性格和行為習慣形成於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最後,家庭教育中的方式方法、觀點,家庭成員的品性、習慣、作風,家長的心理素質、心理發展水平、個性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人的心理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人的心理發展物質基礎是先天遺傳和生理發展,而人的心理發展關鍵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
家庭關係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我國現階段家庭關係有兩種表現形式,那就是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這兩種家庭關係好壞與否,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是否能夠正常發展。夫妻間的關係,他們之間合作程度決定了家庭的基礎特徵,尤其對孩子個性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和睦
社會需要和諧,同樣,家庭需要和睦。一個健康、和睦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孩子只有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才會感覺到幸福,才會感覺到快樂,才會積極向上。相反,家庭的缺失和成員間關係的不和諧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從玲玲記事起,父母總會為一些小事吵鬧,她幼小的心靈就埋下了不安的種子。等玲玲上學後,父母有了新的爭吵話題,玲玲學習好,父母就會開心;成績差,父母就成天陰沉著臉。為了讓家庭和睦,玲玲努力地學習,但不管她怎麼努力,自己成績也提高不了,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
在學校時,玲玲常常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才能讓爸爸媽媽開心。回到家中,她看到爸爸媽媽在冷戰,她一會兒哄爸爸,一會兒哄媽媽,實在沒法專心學習。玲玲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有一個和睦、溫暖的家庭。但是每當父母吵架後,他們都要在自己面前數落對方的不是,這讓她十分難過,覺得家裡很壓抑。在學校,她也無法融入同學中間,覺得自己孤單極了。
父母的爭執、家庭壓抑的氛圍,都讓玲玲感覺到害怕、無助,甚至是絕望。
家庭成員應該讓彼此之間關係更融洽,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要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成長。
首先,親子和諧。對孩子而言,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其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親子關係上,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而採用不當的教育方式,從而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抗拒心理,和睦的家庭關係應該是家庭成員間彼此尊重、彼此關心,這種和睦的家庭生活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家長應該努力去營造這種和睦的家庭氛圍,尊重、孝敬、關心自己的父母,同時教育孩子熱愛自己的父母。通過這種親子情感教育激發孩子正面的情感體驗。除此之外,家長對孩子要多一份引導,少一份高壓;多一份民主,少一份專制,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適當給予孩子一些自由,給孩子充分表達自我、表達自己的意願的機會,要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溝通,進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做朋友。
其次,人際和諧。學齡期孩子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家庭的親子關係、與親戚朋友的關係、學校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良好,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有時,學校老師教育方式不當,沒有公正地處理問題,孩子就會產生消極抵抗情緒,會喪失對學習的信心,從而產生自卑、孤獨等不良心理反應。有些孩子則天生比較害羞,不能很好地與同學們友好相處,容易產生孤獨的情緒,進而產生偏激的行為。這個時候,家長要教育孩子要與老師們和同學們建立和諧的學習關係。家長要告訴孩子,要尊重老師,要與同學們團結友愛。
一粒種子,如果種植在貧瘠的土壤中,就註定無法成長為參天大樹。孩子就像種子般,家庭環境就如同土壤。只有家庭和睦,孩子才有安全感,才能感受到溫暖和愛,才能成長為一個擁有愛,懂得愛,內心強大、幸福的人。(本文節選自《暖暖的心流》)
《暖暖的心流》
ISBN:978-7-5166-5384-5
劉尚軍 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10月
定價:55.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