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曹爭,北大畢業,教齡十餘年,深耕數學一線教學,曾為全國小學奧數杯賽金牌教練,學員中多人獲得奧數比賽冠軍,精通全國中小學數學知識體系,注重對孩子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現任作業幫直播課小學數學負責人,潛心研究面向全國學生的數學教育,是作業幫直播課「新匠師」代表之一。
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
曹爭無論上課還是平時說話,言語間都有一種北京人的不疾不徐。他在北京出生、長大,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選擇成為一名老師。雖是北京人,但年少時,他身處北京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區縣,一點點靠學習改變了命運。所以他深知,好老師、好教育對一個學生、家庭的意義。
「我當時所在的北京通州農村,就兩三百戶人家,小時候村子裡一個小學,每個班只有十幾人,一個老師教語數外三門課,而且他還不是真正的教師,只是村裡一個比較有知識的人。二年級以後,我們村的學校關閉,我才到了鄉裡面的中心小學。」
初中時,曹爭繼續在鄉裡的中學讀書,這裡師資條件依然不夠,基本上以代課老師為主。為了提高師資水平,當地教育部門安排首都師範大學等名校的學生來學校實習,這些年輕的老師努力而熱情,對孩子們影響很大。
「雖然教育條件不是特別好,但我一直非常喜歡學習,小學基本各科滿分,初中每年都是年級第一,老師們經常鼓勵我。」
立人先立志,老師們的鼓勵首先讓曹爭相信自己、衝擊更高的人生目標。有一位老師叫GG,直到現在依然被曹爭視為人生導師。G老師是湖南人,說話口音很重,平時上課經常被同學們嘲笑,但他待人和善。那時,曹爭身體偏弱,G老師鼓勵他多鍛鍊,教他打籃球,還跟曹爭說,一定要目光更長遠,升高中時注意留心北京重點學校在區縣的招生機會。
一位初中數學代課老師,教齡很久了,他說的話對曹爭影響很大。「他說,我是他教書這麼多年來遇到過的天分最好的學生,有潛力考上清華、北大,希望我不要浪費了天分。這也是我內心最早種下的種子。」
中考前,曹爭遇到北京市重點學校之一廣渠門中學宏志班的招生機會,在全市招80人,學費全免,同時會有一些助學金,曹爭順利考入,實現了人生第一次跨越。
廣渠門中學讓曹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甚至影響了他此後的職業選擇,引發了他對教育的興趣和執著。
「我在這裡遇到了非常多特別優秀的老師,比如我們班主任,他是區裡的高級教師,年輕,身體不是特別好,但在我們身上投入非常多,高一時帶著我們辦話劇、籃球賽、跳華爾茲……他對我們很嚴格,但也很好,經常帶著全班幾十人出去吃點好的,去頤和園等。我從小在村裡長大,沒有接觸過這些,但當時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非常理想的老師形象。所以,在我成為一個老師之後,我跟學生之間大多也都是這樣的關係,我會以人生導師的角色去跟他們交流。」
高二結束後,學校安排模擬考,曹爭拿到衝擊清北的高分。班主任勉勵他,一定要下決心考入清北。曹爭付出了很多努力,幾乎每個課間都在練習英語作文或閱讀,每天晚自習完成一套數學試卷,還經常梳理物理、化學的知識體系,向同學請教弱科語文的學習方法。最終,他以637分的成績考入北大。
好方法可以把學生變成「天才」
十多年的教師生涯,曹爭的經歷不可謂不豐富。他在全國知名教育機構任教,曾擔任小學奧數金牌冠軍教練,培養出多個數學「天才」,捧回了華杯賽總決賽金杯;他還是國內最早探索在線教育的老師之一。但如果說哪位學生讓他印象最深刻,他認為是一個女生。
「這個女生叫陳俊,她剛來我這裡的時候,是五年級上半學期,9月份插班進來,從來沒有學過奧數,平時學習也不是多麼好,但是她特別喜歡我的課,每次課都坐在第一排,聽得特別認真,課後作業也做得非常好,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把題目弄明白,每次作業都是全對,假期也會做很多練習,不懂就找我問。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正式進入了競賽班,後來在競賽班成績也非常好。後來,她考入當地最好的初中,初一拿光了所有競賽獎,幾乎每個科目都非常天才。」
「這個學生一開始並不是天才,但是她經過了自己興趣的培養,經歷了自己的思維聯繫,最終能夠取得天才的成果,認真、努力,一兩年內提升極大。所以我們說首先要保證有一定的天賦,但這個天賦並不是說要多麼優秀,而是要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然後有足夠的引導和訓練,這樣慢慢培育,孩子也能變得非常出色。」
在線教育萌芽之後,曹爭非常嚮往,他覺得未來教育就應該是這個方向,通過網際網路的力量,一個好老師教授的學生數量不斷擴大。2013年,曹爭正式投身在線教育,成為國內最早探索這一方向的教師之一,積累了很多心得和體會。2017年,他加入目前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負責小學數學,為全國學生打造更好的課程體系。
作業幫直播課的小學數學同步培優體系,不只像原來的很多教育機構,只關注學習好的前5%學生,而是為各個學習程度的孩子都提供了對應的課程和進步的機會。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國首家定義出『同步培優』的概念,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學生,核心訴求就是能聽懂、學懂、能夠提分,還停留在需要培養數學興趣的階段,所以我們首先要在基礎性、趣味性上做保證。」
小學數學團隊用一年多的時間,不斷調整,打造出適合全國學生學習的數學課程。小學低年級以趣味性、場景化的課堂,配合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來教會學生,引發孩子們思考,然後逐步拓展、延伸,讓孩子們逐漸提升層次。
數學課程有「雪球」虛擬人物做每節課故事的引入,還打造了學習任務和積分激勵體系,引導學生養成每天堅持學習數學的習慣,全部完成後還可以獲得實體獎品。
很多孩子學不好,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方法不對。在作業幫數學課堂,老師們教導學生從小養成「三色筆記法」,讓小學生也會自己梳理知識,這些言傳身教的東西,越小培養,見效越快。
在此基礎上,曹爭還和老師們著手開拓孩子們的見識,在講義裡加入很多數學小百科,幫助欠發達地區的孩子們獲取信息,打開視野。他認為,這些知識、習慣、見識,是充分影響孩子信心的要素。
「我們做的這些努力,就是為了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他會經歷一個什麼樣的學習過程才能把一道題學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4+8=12,對於成年人來說,這太簡單了,沒有任何思考過程。但實際上,孩子剛學到這裡時,他們的思考過程是分了很多的,他要建立「加和」的概念,要理解數量關係,要把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其實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在作業幫數學課堂上,為讓學生直觀理解,老師們進行可視化的授課,展示教學過程:先給8個蛋糕,再給4個蛋糕,將4個蛋糕拆分成2個和2個,然後將8個和2個組成10個蛋糕,最後再剩2個,整個思維過程全部動態顯現,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的聯繫。
「我們從學習體驗上和學習效果上,打磨課程,沉澱學生的學習數據,積累了全國上百萬學生的情況,才摸索出現在日益成熟、在國內一馬當先的小學數學課程,讓學生取得了不錯的學習效果。未來,這方面我們還會持續不斷地迭代,精益求精。」
曹爭還在思考創新的課堂形式,數學團隊招兵買馬,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還會不斷往前做一些嘗試。
他不斷向前的動力,從前是老師對他的鼓勵,如今變成了學生對他的反饋。
「有一個學生曾經給我寫過一封感謝信。他其實成績還算不錯,語文、英語很好,但數學偏弱,是他們班的班長。 他在信中說,之前特別不喜歡數學,上了我的課之後特別喜歡數學,他就很懷疑自己,之前怎麼會不喜歡數學呢?——我覺得這就是我做教育,覺得自己有價值感、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能夠影響到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群體。所以對於我來,還會堅定不移地把教育的事情做紮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