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覺得深有同感,那就是「討厭自己睡得越來越晚,能聽懂的歌卻越來越多」,這句話中透露出很多無奈與心酸,但也是很多年輕人的現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已經習慣晚上十一點半才睡覺,明明沒有什麼要做的事,就是抱著手機一頭亂刷,腦袋和眼睛都很痛,就是不想早點睡覺,心裡覺得熬夜才是年輕的標誌。
從前覺得早睡是一種奢侈
我記得在沒上大學之前,睡得最晚的時間是晚上11點,高中時壓力比較大,有做不完的作業,背不完的課文和知識點,恨不得每天能夠再多出12個小時。
那個時候,能夠早點睡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為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學習,有些室友每天學到12點才睡覺,早上6:00又起來,我曾經也想像她們這樣,可是試過幾個晚上之後,就發現自己的精力完全跟不上,便放棄了這種做法。
青澀而沉重的高中生涯,眼裡有光,心裡有夢想,帶著十七八歲最美好的年華,成為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我們都希望能夠做早睡早起的學霸,但成績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在每個夜晚獨自努力,被窩裡的手電筒,也是屬於青春的筆記。
如今睡得越來越晚,是因為失去了控制
越長大,我們選擇早睡的權力越多,為什麼卻越來越喜歡晚睡了呢?看著那一個個因熬夜而生病的新聞,依舊不為所動,存在僥倖心理,而且心裡還覺得熬夜是本事,等老了就熬不起了 。
可是回頭想想,那些手機陪我度過的夜晚,是那麼地無聊,看著腦洞大開的電視劇和爆笑的綜藝,爆發出哈哈的笑聲,笑過之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說好一周要看一本書,結果一個月還沒有開始看書。
熬夜並不是青春的資本,而是人生失去控制的表現。因為熬夜,你可能日上三竿才起,點好外賣,然後渾渾噩噩又是一天。
等到了30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已經錯過了努力的最好時光。
所謂成年人就是要學會自己對人生負責
我們的老師常說:「如果上了大學以後,你有著能夠像高中時那樣的努力,那麼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當初我聽這些話的時候,心裡還輕蔑地想,這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嗎?
可當你真正上了大學才明白,在大學裡要做到高中時的努力,真的是很難的,因為我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容易守不住自己的初心。
也正是因為難,所以成為厲害的人也就是少數。
當你睡得越來越晚時,高中時的記憶,或許可以幫你喚起回心裡的鬥志和勇敢。所謂成年人,就是要學會自己控制時間,自己為人生負責。
從前聽歌是聽韻律,如今聽歌是聽自己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們最常聽的就是汪蘇瀧許嵩的歌,這也算是90後的獨家記憶了。那時候就覺得他們的歌聽起來很舒服,並沒有想其他的。
《不分手的戀愛》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一首歌,不明白戀愛是什麼,但聽了這首歌覺得很好聽,而且身邊的女孩子們幾乎都會唱,學校的廣播最常放的也是這一首歌,節奏輕快,洋溢著青春的味道。
等到長大時再來聽這首歌,才發現裡面的歌詞充滿了現實的悲傷。
有的人錯過了,結局便無法更改,在每個寂靜的夜,聽著這首歌,想起那些美好的時光,才發現自己就是歌裡的人,多希望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
當時抄歌詞會笑,如今聽歌詞會哭
從前聽的歌大多是為了追求時尚,只是初覺音樂帶給人的美好,漫步校園時,聽著一首《愛的華爾茲》,整個心情都變好了,仿佛自己就是《一起來看流星雨》裡面的楚雨蕁,期待著遇到屬於自己的慕容雲海。
記得那時很多女孩子都有一個歌詞本,專門用來抄流行音樂的歌詞,比如《愛情買賣》、《倔強》、《那些年》等等都抄了整整一大本,不明白歌詞裡的意思,只知道很喜歡,真的是很傻很天真。
長大的我們,不會再幹這樣的傻事,因為再聽歌詞不會笑,而是會哭,聽懂的歌越多,越想哭。
有次我晚上寫稿寫不出來,非常焦慮,覺得做什麼都心累,於是打開了酷狗音樂,忽然看到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聽到歌詞裡那句「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時,真的忍不住哭出來。
曾經覺得學習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情,可是步入社會才發現,當時是多麼的美好,只可惜已經回不去了。
結語
很喜歡九夜茴那句:「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在青春裡,我們不後悔曾經那樣度過,只是時光太匆促,來不及道別,就成為了大人。
成長是苦澀又甜蜜的,就像白巖松說的「痛並快樂著」,我們失去了青春的時光,但收穫了更成熟的自己,成為了一個可以獨立生存的人,有了生活的底氣,也有了面對生活的勇敢。
記得早睡早起,多讀好書,以後你聽懂的歌會越來越多,但希望你熬的夜會越來越少!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