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群裡有個媽媽抱怨:他家孩子特別調皮搗蛋,撕東西、拆玩具,搞破壞樣樣不少,有時候把整卷衛生紙泡在水盆裡,有時候把電視遙控器拆開,總之新買的玩具,不到兩三天就給拆成零件了,家裡的小家電、工具箱都被他當成玩具了,最可氣的是,孩子居然把祖父留下的唯一遺物—一塊懷表給拆了,拆東西成了孩子最大的愛好,而且不光在家是這樣,帶孩子出去,孩子也是東摸摸,西擰擰,經常弄壞人家東西。媽媽經常被氣的發火,為此,孩子沒少挨揍。可無論怎麼懲罰孩子,他這個毛病始終改不了。
相信很多家長也和這位媽媽一樣,遇到這樣的情況,苦不堪言,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其實,媽媽們也不必過於擔心,對孩子來說,好奇心是天性。他們通過模仿和嘗試,擴大對世界的認知。拆卸玩具,搞破壞,這些看似不好的行為其實正是孩子好奇心強的表現,孩子是在用這種方式去探索世界、認識世界。
什麼是好奇心呢?
心理學是這樣定義的: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
好奇心是探索和創造的原動力。
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
所有的科學發明,都是因為好奇心而導致的成果,正是好奇心,引領著他們不斷的探索,才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才使得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好奇心是人類求知的基本動力,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徵。
相反,人如果沒有好奇心,就會失去探索的欲望,就不會去做各種的嘗試。那我們今天使用的汽車、飛機、電燈、電話、電視機、冰箱、空調、電腦等可能都不會出現。
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家長應該充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沒準你的孩子將來也會和牛頓、瓦特、伽利略一樣呢。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呢?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幾個小技巧也許可以幫到你。
「潘多拉效應」讓孩子充滿好奇「潘多拉效應」這個概念緣於古希臘的神話,宙斯給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並告訴她絕不能打開,潘多拉越想越好奇,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可盒子裡裝的竟然是人類全部的罪惡,結果這些罪惡都跑到了人間。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就叫做「潘多拉效應」。
簡單說就是:在一件事上,如果家長越是禁止,那麼越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熟知的北宋文學家蘇軾和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不願讀書,他們的父母蘇洵夫婦為引導他們喜歡讀書,每次在他們嬉戲玩耍時,蘇洵夫婦就故意悄悄地躲在角落裡讀書,看到孩子們來,他們就故意把書「藏起來」,蘇洵夫婦這種偷偷摸摸、神經兮兮的舉動讓孩子們好奇不己。孩子們想父母一定是在讀什麼好書,於是滿懷追根究底的慾念,趁父母不在家時,鬼鬼祟祟把父母藏起來的書「偷」出來讀。漸漸地讀書成了他們的樂趣,最終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父親一起被稱為「三蘇」。
蘇軾父母沒有像我們大多數家長一樣,直接指責、抱怨、批評孩子頑皮、不愛讀書,而是摸透孩子的好奇心、抓住孩子的求知慾,因勢利導地利用「潘多拉效應」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在生活中,我們家長也可以利用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潘多拉效應」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積極正確的回應孩子父母積極正確的回應孩子,對保持與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積極正確回應孩子,具體可以分三步:
1、反問
好奇心是一種內在動機,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異性所喚醒。所以在孩子主動問問題時,家長不妨多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如果那樣想會有什麼不同。這樣可以讓孩子自己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
比如,當孩子問:「月亮為什麼有時是圓的,有時不是?」這時家長不要急著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可以反問孩子:「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後逐漸引導孩子認識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不要直接回答,以反問的方式,讓孩子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2、激勵
美國學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談到創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時,也明確提出,「通往創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興趣的培養」。他認為,好奇心是需要保護的,也許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早期生活受到的激勵。
孩子在小的時候,通常會產生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這時,父母不能直接否定為「無意義」、「無聊」「不對」。要對孩子的問題和行為表示讚賞,並且引導、激勵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到問題的答案時,家長要懂得及時鼓勵並獎勵孩子。
3、示範
如果家長每天都對周圍世界的一切充滿好奇,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會對世界充滿好奇。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探索、發現。
比如,對一些複雜的玩具,孩子想知道其內部構造和工作原理,為滿足孩子好奇心,家長可以通過示範幫助孩子拆卸玩具,示範並講解其原理,讓孩子了解玩具的構造,以此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拆卸玩具既訓練了孩子專注思考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探索問題獲得答案的能力。
讓孩子多看、多聽、多嘗試孩子多看:就是讓孩子多觀察周圍世界的一切,多用眼睛去發現事物的不同之處。
多聽:聽聽別人對世界的認識,聽聽大自然的聲音,聽聽不同的音樂傳達了什麼信息。
多嘗試:經常看到有家長跟在孩子後面喊,這個不許動,髒;那個不許碰,危險;孩子被限制的死死的,其實,多嘗試孩子才能知道那些到底是危險的,那些是安全的。
比如,孩子想摸熱水,家長可以拿一些稍微有點熱、又不會燙傷孩子的熱水,讓孩子去摸一下,讓孩子親自嘗試一下,下一次他就會知道:先去摸一摸杯子是不是熱的,去稍微試一下才不會讓自己燙傷了。由此過程,孩子也可以學會如何自我保護。
給孩子提供一個寬鬆、愉快的環境好奇心強,在一定程度上與他們知識經驗有關。在他們看來,周圍環境中的許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們的預期,他們想要觀察、探索、詢問、操作或擺弄這些事物。如果這些行為能得到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就會逐漸內化為孩子的人格特徵。相反,如果缺少環境的支持與鼓勵,這些行為會逐漸消退,表現為對新奇事物的冷漠、迴避等心理傾向,從而不利於創造性人格特徵的形成。
所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離不開一個寬鬆、愉快的環境。在安全範圍內,家長應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好奇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唯有健康的好奇心,才能幫孩子消除無知、發現奇蹟。而不健康的好奇心則會使孩子誤入歧途。就像吸毒,有很大一部分染上毒癮的人都說最初吸毒是因為好奇。所以,好奇心是把雙刃劍,可以帶孩子去科學的殿堂,也可以把孩子引入歧途,關鍵還是看家長是否能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