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吾家老屋前有柏杉數株,祖父手植。柏杉乃鄉語,植物志記為福建柏,蓋因福建為主產地之故也。高四丈餘,皮紫褐,幹直,二人銜手可環抱;三丈以上始有枝丫,冠團團如雲,四季長青。其葉似鱗,間有枯墜者粘諸畦中菜葉,遠觀似紙片遭蠹蛀。祖父行二,分爨築土屋於此,乃植。除柏杉外,復於屋右種慈竹數叢。慈竹質綿柔,披雪易折,筍香脆,篾可織席、畚箕,編背簍、浪篩,則軟不堪用。
柏杉本五株,廿餘年前因修鑿公路,兩株被毀;竹叢雖終得保全,但彼時仍存滅頂之虞。其時,祖父尚在病中。土屋今已不存。樹與竹相鄰相守數十載,其植者,墓前之木已盈兩握矣。
二
吾鄉有俗語云:「三十的火,十五的燈。」蓋言除夕夜火旺而元宵夜燈明也。鄙鄉正月十五不稱「元宵」,稱「過大年」,不食湯圓。
除夕夜,食畢團圓飯,便圍爐閒話。屋外寒風凜冽,屋內煤爐藍焰噴吐,溫暖如春。若一戶人家幾間房屋皆有土爐,雖無人取暖也須添足煤塊,任其燃燒。是夜,往往閒坐至交更,稱「守田坎土坎」,寄望於來年風調雨順,無旱澇災害也。就寢時,每每已雞鳴。「三十的火」,是否寓意來年日子紅火,不得而知。至於「十五的燈」則殊於他處。吾鄉生齒不繁,無龍燈獅燈,亦無花燈,「十五的燈」指到祖塋燭祭。正月十三起,始於祖塋前焚香燭,稱「起燈」;十四日亦然,稱「正燈」;十五日則稱「罷燈」。此三日所用之燭,較平日為巨,傍晚時焚之祖塋前,可燃燒至深夜。墳塋集中處,星星點點,儘是燭火。
吾鄉深處大山,溝壑深切,居民多逐地而遷,建土屋於山腰。正月十五日夜,山裡雖無都市繁華,但推門而望,多有燭光入眼,倒也熱鬧。
三
校(光緒)《黎平府志》稿,中有「響笴」條云:「響笴,笴音可,一名響篙,一名響槁,五尺之竹,下多裂之,無傷上二尺。執而振之,互相擊而鳴之,以驚鳥。」黎平府地處黔東南,吾鄉在黔西北,此物二處俱備,然吾鄉僅以「響篙」稱之。吾鄉多山少田,地多種玉米,曬玉米粒時,雞多偷食,乃持其柄擊地,鳴而攆之。此物尚有一用,此《黎平府志》未志也,即孩童頑皮時,可執而擊之。
四
十五日,小雪,氣溫已降至為連日來最低點,然未雪。卯時出門,濃霧微雨,更增寒意。先到辦公室,再乘車至市區舊樓。未時方返。至辦公室,復忙亂如初。及戌時歸,已然華燈璀燦。明月如巨珠,天空如幕,而銀輝似水。或曰,小雪日當雨雪乎?答曰:然,已化作月光耳!
五
傍晚,天寒如故。編稿之餘,作訂書科。
所訂之書,乃皮紙印製。是紙似為黔省特有,以構樹皮作漿製成,薄如蟬翼,觸手棉軟,柔韌壽長。構樹為喬木,可割取白色漿汁,似漆。其汁液含劇毒,古人以之塗箭獵虎;果赤紅如旺炭,可食,酸甜可口;其皮極柔韌,可做陀螺鞭。因故,憶及諸多兒時事。
兩月前,因文庫事,拆線裝書甚多,今日且裝訂安平、獨山二縣誌。時間沉積於書頁間,化作粉塵紛紛散落。竊以為,世間僅有價值高下之書,無新舊之書耳。
六
一夜雪後,天地靜穆,入眼皆白。午後,攜妻訪友。於金陽乘地鐵而下,過隧道,小關水庫經窗後閃。山色暗淡,無飛鳥,亦無聲息。殘枝處處,折荷積雪。湖表未冰,與山一體,似徐文長筆下之水墨凌空伸展。積雪始漸消融,經冬之綠草高舉葉尖。雖數九寒天,然有春意蟄伏焉。
七
豆豉,日常吃食也。餘自記事起近乎每日必食,或佐辣椒、涼菜,或烹菜蔬,至今猶未厭足,仍時常請母親煮製。其不似白酒,無需藥曲發酵,製作中,豆豉葉及稻草功不可沒。
在吾鄉,豆豉葉遍地皆是,叢生,單株似摺扇,初春即放紫色花,香味清淡。葉片味辛,牛羊不食,鄉人遂賤之。今春偶然獲知,「鳶尾花」竟為「豆豉葉」之雅名,乃生敬意。「鳶尾」深蘊詩意,吾曾有聞,雖未考其所指,但絕不會將其與鄉間之庸常植物相聯繫。年近不惑方知之,何陋之至也!子曰:讀《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未曾研究詩三百之植物,然夫子之言誠當遵循之。
八
己亥春某日,路遇棄蘭,竊憐愛之,乃拾歸。葉僅八九線,然存枯萎之根株十餘。根盤織為盆狀,顯然已餵養多年,不知其舊主因何遺棄之。家無瓦盆,特讓妻購回一個。剪繁根,培土,澆水,置於陽臺一隅。雖不繁茂,倒也丰姿綽約。十餘日後,部分葉片先後枯黃,觸之則折;一月後,僅存之新芽亦枯。拔出枯葉,根部已腐黑矣,遂不再周必水之,且移置於陽光多灑處。蓋其感吾憐恤之情,一月前,乃吐新芽以報餘。
九
晚飯畢,鳥漸歸巢,乃與妻攜兒之超市購回矩形麵皮一斤。姜、蔥切沫,瘦肉剁細,加食鹽和勻,餛飩餡即成。為麵食素非餘所擅長,餛飩則尚可。兩刻鐘,六十枚餛飩便包就。兒喜,未候畢功便使煮食。
餘幼時家貧,無水果,無零食,非年節更無肉食。母親晨起割草砍柴,常採時令野果以闊葉裹還。羊奶果甘中帶酸,白萢、野地瓜清香無匹,八月瓜肉豐籽滑。食之,口齒間尚存露珠味。今思之,母親彼時贈餘之野果,較餘為吾兒所包之餛飩,價值雖殊,然其愛一也。
十
晚飯後,暑熱未消,呼妻攜兒之觀山湖。湖畔垂柳倚風,蟲吟陣陣,鷺鳴聲聲。冰輪將盈於天,銀光水墜於地。忽憶幼時,月色常入西窗,餘亦常沐其輝於庭。於板凳之上曲肱而臥,或視月底之流雲幻想,或聽螽斯於瓜蔓間彈唱,或對月吟誦童謠。其詞云: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來做木匠……今思之,恍若隔世。古今僅存一月輪,億兆人曾望之,然一人眼中有一月耳。
十一
鄉諺云:「七月半,鬼亂竄」,謂時近中元,鬼魂四出遊蕩也。七月十三日,吾鄉戶戶焚化紙錢。稍識文墨者,以皮紙緘封,書「某考收用」「某妣收執」「早登仙界」云云,如修書郵寄然;餘者焚香散錢,供一幹仙逝者共享耳。
有無鬼魂?今世科學昌明,然既未能證實,亦未證偽,個體生命終必一死,不可迴避。且世間諸事,意義多由「死」生發,一如西哲之「向死而生」。中元焚燒紙錢,乃生者寄託思念之途,誠不足怪也。
十二
卅餘載前某夏,長姐散學歸家,帶回菊苗廿餘株,圍庭院植之。庭邊土沃,初已種瓜,巨葉若蓋,蔽菊如亭。秋至,金蕾綻放,苦香盈庭。其花大如銅錢,淡然如水。後負笈他鄉,得觀菊類頗多,金絲銀甲,安處清風,獨無兒時所見之種,蓋因其乃庸品矣。古人有云:人淡如菊,言君子淡泊之性。餘每觀菊,多獲物皆孤獨之意,故謂其「淡」,作「薄」意解更切耳。
十三
母親常言:「平生之食,味之佳者,油麥炒麵耳。」吾鄉久已不種油麥,偶然回味其清香,母親必如是言。彼時餘尚年少,聞母言,期冀可食之。
麥收後某日,族中長輩饋油麥一升,母親特撥冗製作。淨粒,入鍋炒至焦黃,石磨研磨,籮篩篩之,末了加鹽注湯調拌。工序頗雜,忙碌半晌方就。餘就食,入口無味,以為不及玉米;母親食之,亦覺滋味平平,與其幼時之味相去甚遠。此後,母親不再念及。
母親誕於乙未歲,幼時家貧,饑飽相間。外祖雖於主糧外亦種油麥,然產量甚低。母親偶爾獲食,珍饈之,遂數十載不忘。或則,某物某事於某時某地令人鐫銘印象深刻,非其真正佳劣,乃時過境遷後為記憶張大耳。
十四
一月前,小友以六枚核桃饋餘,言為其「親植核桃樹之產也」。大如鴿卵,仁豐味美,有陽光之芬芳。餘與小友類,幼時亦喜植樹於屋後房前。春至,勁松翠柏,掩映碧草紅花,嫩綠可愛。而今,手植之樹久已不見,當早已勁挺於風雨中矣。
十五
吾鄉有翠竹,修而壯,柔而實,挺而韌,宜編織,家居竹器,材多自出。吾祖一代,男子多善篾技,背簍、撮箕、筲箕之類,經手即成;僅精緻若曬席者,精巧如提籃者,方僱匠人制之。一器成,多珍之,有十餘年乃至廿餘年不壞者。至父輩,多已不學其藝;再降,其器已少用。家有所需,則至市場購之。既非出於己手,隨用隨擲,弗能耐久。吾廚中有一筲箕,三年前購之,今已損多處矣。器,人制之也,己手制者,若己之生命之外化者,必愛之。
十六
己亥歲立冬次日,寒意漸濃,天陰晦,忽憶鄉間野棉花。
在吾鄉,歲花二輪者,唯野棉而已。首花,瓣五,嫩黃而紫,蕊金黃如菊,子房豐鼓。凋後,十月又花。其子房受壓而裂,絲絨雪白,纖纖縷縷,團團朵朵,迎風噴薄,若醪糟之最佳者。柔而暖,或用以充枕頭。餘幼時入庠,師長勸勖眾頑童漫山摘撿出售,以抵雜費。
其深植於土坎石罅中,葉似掌,根有毒,微苦,泡酒可止腹瀉。雖說歲花二,二花實異,然其燦一也,皆季節之芬芳耳。
十七
友居京華,以「疫期居何所」詢餘,餘對以「家」。復問「老家還是築?」答曰「築」。答畢,疑惑盈心。
餘生於黔西北鄉村,彼處乃餘故鄉。祖輩代有傳聞,餘家原籍贛省吉安府,清初隨軍入黔。先居集鎮,後因厭煩水田蛙鳴,乃遷入大山定居,藉十數畝瘠地度日。至吾輩,已十數代。陂畔密林,皆餘兒時樂園,諸多童謠於此琅琅響起。青瓦黃牆、四柱穿坊之土屋,方為吾老家。後離家肄業、經營生計,迄今已廿五年;至築,亦已近廿年,然皆不以築垣為家。戊戌歲末,父母隨餘遷築。家口齊聚,築垣陋室遂暫充吾家。
餘間或返鄉,寓居親友之屋。吾家屋右巨松如故,然老屋業已傾圮,入眼悽然。餘乃自云:「此處已非餘家。」然鳶尾陽雀、竹叢柏林、灰兔白鷺、墨鴉錦雉,時常縈懷入夢,此處非吾家而何處是?若此處是,餘去之已久,且已不能返;而餘久居築,而築反而不是。此何其悖也!常聞葉落歸根之說,實乃尋家也。或則,非能安魂處不為家耳。
十八
有竹處,自有筍,所異者,肥瘦脆綿而已。去吾家二百步,有竹數畝。竹以苦名,蓋因筍味苦之故也。竿竿翠玉,層層清樾。筍五月出土,身修肉白,豐而脆,苦而爽。以鋤掘數枚歸,剝淨切丁,撒鹽,以水豆豉汁遍澆,苦香盈室。佐餐,抵得半載清夢。
若炒臘肉,則需刺竹筍。竹節環刺,故名刺竹。其筍亦瘦,出土五寸即須採,再長則澀嘴。剝淨後剖為數片,滷後烈日暴曬,一日乃幹。食用前以開水泡發,切段後與臘肉同炒,儲存一冬之能量一次釋放。
東坡先生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豈非以竹有筍乎?
十九
吾鄉諺云:「七糟八爛九生蛆」,「七、八、九」乃月份,是言豬肉僅能於入冬後醃存,故殺年豬必後於冬至日。至日後,村人擇吉日,沽酒備蔬,邀力壯者數人相幫。歲歲如是。
某年,吾家與鄰人相約同日宰豬,邀同批幫忙者,彼前吾後。是日晨,滿地馬牙凝,母親未及黎明便起,刷巨鍋燒水;又入密林,割棕樹之長葉作懸肉繩扣。水未沸,鄰之幼子籲籲然至,詢吾家之各項準備。言其家湯已早沸,片刻即可開始。末了云:「幫忙者為五老者,已醉三人矣。」
二十
少時居山間,知常見鳥數十種。唯有陽雀,僅聞其聲,不識其面。而二物與之相關,一為花,一為菌。
陽雀花,老屋右側有蒔,先祖父手植。木本,修三四尺,披刺。蝶形花,似槐而黃,濃香暗渡,經旬不凋。常有群蜂尋味至,嚶嚶嗡嗡,忙忙碌碌。祖父言,其花蒸雞子可治頭暈。若其得享永年,今日當將綻蕾也。
陽雀菌,常蔽於雜草,色澤褐黃,傘蓋遍布凹坑。母親春日割草飼牛,遇輒採還。抹鹽就火,清香無匹。入省垣後方知其大名為「羊肚菌」,近年已能人工培植,餘去歲曾購之。
二物以「陽雀」名,因由已不可考。竊以為無他,以其聞是鳥啼而驚寤耳。
二十一
吾家北去廿餘裡,大河橫亙,水甚清冽。本藉無名,近則以「冷水」名之。河陽,一嶺甚陡峭,略肖馬,鄉人以「馬鬃岡」呼之。嶺腰一峰,巨石為極,上一圓孔,徑七寸許,深兩寸,若馬踏之跡。
吾家門口之溪底,石上亦存一圓孔,徑亦七寸許。觀二孔之形,猜度其走勢,若一仙馬自北來,一蹄踏馬鬃岡,一蹄踏吾家門口溪中。其自何處來,又往何處去,何時經過此地,皆不可知。吾輩所知者,唯大自然之神奇造化耳。
二十二
少時某夏日,客伯父家。午後,五兄偕餘乘白馬,覓草而牧。至一僻靜處,牧草豐美,馬悅之。餘亦悅之。
枝條斜架而濃蔭垂地者,馬桑林也。偶有枯枝交橫,表布苔絨,綴以細菇,星星點點。蓋圓,肥而矮,芳香沁脾。遂與五兄採之,衣袋為之而鼓。暮歸,會伯父家做渣豆腐。以細菇炒辣椒,佐以澤蒜而蘸之,味美不可言。及長,方知其名為香菇。
伯父有子四,餘與五兄年齡相若,最為相得。後餘負笈離鄉,五兄入伍之粵,後又赴冀,倏然已二十餘年。其間餘所食之菇甚多,然其味總不及細菇之萬一也。
二十三
禁足四月,久不入觀山湖。及至,已是初夏,遊人鮮少,入眼盡皆蒼翠。芭蕉苒苒,紅楓灼灼,垂柳依依,鳥鳴嚶嚶。去年多次入園,景亦如是。二百裡外的家山,白萢、牛角萢此時早已能採食,其兀自花、果。人跡罕至處,則獨自凋落。時間如江河,人至,兀自東流;無人,亦兀自東流。
二十四
庚子歲四月廿七日,夜風驟疾,雨雹。疲甚,網購《金庸作品集》一套。牽之掛之甚久,以費資頗巨而躊躇,終於入手。憶張宗子云「人當有嗜」,頓感釋然。
金庸小說,餘未及弱冠即讀,陷於故事也;而立後也讀,驚豔於文化也;今已近不惑,亦讀,感於社會人生也。其故事餘已熟稔,然每開卷,仍可沉浸其間,且所獲日深。於餘而言,金庸小說不啻為經典也。
金庸仙逝已一載餘。時間如水奔流,思之悽然。
二十五
竊謂黔西北玉米粑,以衣烏萢葉者最佳,衣芭蕉葉者次之,衣玉米皮或葉者複次之。
烏萢長於峭崖刺叢,葉殊難採。春夏間結果,初青熟黑,味亦酸亦甘,乃羽類之夏糧,人亦喜食之;其葉呈手掌形,大小亦似,背披絨毛,微刺綴之。以其葉裹玉米糕而蒸之,味透稠糕,味美不可言。玉米衣最易獲,以之入蒸籠,雖具清香之氣,然淡若劣釀。
餘少時離家,常購而食,衣烏萢葉者固無處尋,衣芭蕉葉者亦稀有。而今,玉米粑多易作麥粑矣。
二十六
夏日蟲鳴,以熊蟬為佳。一唱三嘆,清越嘹亮,裡許可聞。僅有螽斯,庶幾可與之分庭抗禮。螽斯體綠腿健,食瓜蔓,居瓜叢,入夜始鼓琴,其聲鏗鏘。餘幼時常惡其聒噪,待其忘情高歌,乃以竹製水槍悄然猛射擊之。其聲頓止。待餘去,復又奏起。
庚子初夏,餘客居桐木嶺。虯松蔽空,綠荷舞風。熊蟬高唱,夜也不稍怠。一聲起,和者甚多,譬如蛁蟟、蟪蛄、松寒、蟋蟀之類。居閱月,獨不聞螽斯,憾之憾之!
二十七
去歲春某日拾歸棄蘭,已吐新芽一粒以報餘。草本該吸風飲露,終老於山林,然此蘭無風可吸、乏露可飲,更不能閒適於莽林間。餘所能為者,僅七日澆水之。晝迎日光, 夜沐月輝,葉線柔美。今歲初夏,又抽一芽,日漸茁。廿日前,根部復吐一芽。及長,頂綴數蕾,餘方知為花葶!數日後,其蕾當綻也。
生若草木,大幸者,莫若花時可花耳!
二十八
晨起啟窗,風微寒,知秋已近。看日曆,今日乃立秋,遂食大棗一枚。
餘幼時便不喜食棗,今亦如是。外祖父壯時曾手植棗樹一株,高至丈餘,果實小。入秋,碧玉墜枝,壓低蟬鳴。外祖父每秋至吾家,必以袋盛之賜餘。餘覺無甘汁,不食。至餘稍長後負笈於外,外祖父體日衰,且耳失聰,便不常至。至亦不再攜棗。非外祖父年邁,以吾家姐弟三皆去家之故也。
外祖父已故去。其墓草青草枯,忽忽已十五輪矣。十五載,彈指間耳。
作者簡介
龍建人,彝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生於黔西北一個小山村,現供職於貴州省民族出版社,在《名作欣賞》《語文學習》《貴州文史叢刊》《創作評譚》等刊物發表評論、論文十數篇;在《星星》《今晚報》等報刊發表散文等各類作品數十篇,其中多篇被《報刊文摘》《全國優秀作文選(美文精粹)》《民族日報》等報刊轉載。
閱讀昭通·群山丨群山萬壑赴詩懷 (四十三首)
閱讀昭通·群山丨古滇復興記
閱讀昭通·群山丨巨石上的曼糯山(節選)
閱讀昭通·群山丨沘江兩岸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hdwk2158200)
審核丨@空
運營總監丨@俺是大笨蛋
責任編輯丨尹婕
實習編輯丨張夢
原標題:《閱讀昭通·群山丨望村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