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假如現在要評選一種「完美」水果,綜合考慮它的口味、營養、價格、方便程度,你不妨想一想心中的那個它是誰。
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會是香蕉,想到柑橘類的也別急,因為今天當主角的是香蕉。
它外表溫潤明亮、香氣迷人、口味香甜、價格親民,最重要的是食用極其方便,自帶純天然無汙染外包裝,甚至還能順著紋理輕鬆撕開。
不吃它的時候潔淨乾爽,放在口袋裡、背包裡,實乃居家旅行必備水果,吃它的時候外皮包裹著香甜軟糯果肉,絲毫不會讓手指變得黏膩。
很巧,當年把香蕉從南美賣到紐約的商人也是這麼宣傳的,可是耿直的美國人真的信了香蕉皮就是香蕉的包裝這種說法,而在他們的觀念裡,包裝是可以隨手扔在街上的。
於是一場席捲紐約的「香蕉皮危機」隨著香蕉的崛起而出現。
香蕉在水果界是個永遠的傳奇,一種熱帶水果不僅風靡了全世界,而且還賣出了低廉的價格,甚至推動了運輸業的發展。
香蕉的老家在東南亞,大航海時代讓它漂洋過海來到美洲的新世界,並迅速紮根,成為當地人重要的食物。當然也會有一些不能被及時吃掉的香蕉流入市場銷售,一些從北美來的商人偶爾會帶一些回去,不過還只是把它當做一種新奇的水果來對待。
1876年,商人洛倫佐·道·貝克去南美的委內瑞拉淘金,結果只帶回了一船新鮮香蕉,幸好在它們壞掉之前趕到了費城,他找到了安德魯·普雷斯頓,兩人合夥開了波士頓水果公司。
兩人為了推廣香蕉無所不用其極,他們利用香蕉有傷風化的外形,發行了很多印著名媛捧著香蕉觸碰嘴唇的明信片,暗示的什麼不用明說了吧。
在此之前,美國的居民們並不是沒有吃過香蕉,而是因為運輸技術以及催熟技術不成熟,香蕉僅在一些港口城市有銷售,而且價格頗高,難以衝擊蘋果、桃子等傳統水果的市場。
所以兩人的策略就是把香蕉打造成價格低廉的大眾水果,售價僅為蘋果的一半。事實證明,策略是成功的,隨著鐵路運輸以及冷鏈技術的出現,香蕉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香蕉的價格打下來了,但也不盡然就是件好事,由於要壓成本,香蕉生產中的工人就成了剝削的對象,還爆發過非常惡劣的鎮壓事件,這裡就不展開了。
總之紐約市民吃上了便宜的香蕉,不像今天塑料包裝如此普及,在那個時代這種自帶「包裝」的食物可是一大優勢,因此香蕉迅速成為了大街上人手一根的休閒零食。
放在口袋裡乾乾淨淨,沒有汁水也不怕輕微的碰撞擠壓,隨手一掏,剝開外皮就能享用到來自熱帶的甜美,然後再隨手把香蕉皮那麼一扔,就扔出問題來了。
1884年,《泰晤士報》報導,一個75歲的富商在家門口踩到香蕉皮,摔了一個大屁墩,右腿靠近臀部的位置骨折,晚年落下殘疾。
因香蕉皮致死的案件也並不罕見,一篇《香蕉皮引起死亡》的文章描述了一名工廠工人踩到香蕉皮後滑倒,最終被路過的卡車補了刀,獻出了生命。
同樣是踩香蕉皮摔倒,有人受到了損害,就有人從中獲利。著名如安娜·H·斯特拉夫人一案,1907年她登上渡輪,在船上踩到香蕉皮滑倒,並要求船長賠償250美元湯藥費,最終拿到了150美元。
半年後,她故技重施,在另一艘渡輪上踩香蕉皮滑倒,這次她拿到了200美元。據統計,她在接下來的4年裡一共發生了17次踩香蕉皮事故,獲得賠償共2950美元,不知道的還以為她擱那公費練滑鏟。
1910年,斯特拉女士的香蕉皮事故被寫成詳細的報導,撰稿人認為她有惡意敲詐的嫌疑,成為紐約人民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她本人則說香蕉皮看起來的確是在跟蹤她。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紐約街頭可不僅僅有香蕉皮,髒亂差的程度堪比原生態菜市場,原因無他,就是人口密度大,外來移民多,他們大多還保留著生活垃圾隨地丟棄的習慣,這在鄉下靠自然分解可能不會有任何問題,但人多垃圾多,分解趕不上製造。
當時的紐約髒到什麼地步?街頭堆積的垃圾高度到人的腳踝至膝蓋,滿地果皮爛菜葉,還會有死掉的動物屍體,惡臭燻天,為了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紐約市甚至想出了放野豬吃垃圾這樣以毒攻毒的方法。
至於香蕉皮,則算的上是垃圾之霸。2012年,日本學者真淵(Mabuchi音譯)和他的團隊為了探究香蕉皮究竟有多滑,從世界各地的買回了12種卡文迪許香蕉,進行了60次實驗。
結果顯示,香蕉皮真的滑破天際,在油氈上的平均摩擦係數為0.066,在硬木地板上稍微高一點,平均摩擦係數為0.083。大家可能對這個數據沒有什麼概念,做不粘鍋塗層的特氟龍摩擦係數是0.04,冰面摩擦係數約為0.05,而橡膠在水泥地上的滑動摩擦係數為1.02。
就算在果皮界,香蕉皮也是翹楚,原因可能是香蕉皮被擠壓時會產生凝膠狀物質,這種物質和我們關節中的液體有相似之處。
這項研究獲得了2014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外,由於當年最流行的香蕉品種大邁克已經滅絕,現今的品種卡文迪許無法重現當年紐約市民的腳滑程度,大邁克香蕉的皮更厚、更滑膩,尤其是扔在地上幾天以後腐爛得呈現粘稠狀態。
雖然它不是人,但扔蕉皮的是真的狗
就像今天頻發的車禍,以及車禍碰瓷一樣,雖然有些人因此受傷,但我們還是會用這種事來玩梗,以消解其中陰暗悲傷的精神內涵。
紐約街頭的香蕉皮當然也不例外,一般認為最早將踩香蕉皮這個梗放進作品裡的是雜耍舞臺上的喜劇演員,後來逐漸進入各類作品當中。
在無聲電影時代,踩到香蕉皮掙扎著摔倒這一系列動作是最好的喜劇素材。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很多低成本喜劇電影非常愛用香蕉皮的橋段,地位可能不亞於現在脫口秀中的諧音梗。
今天我們還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香蕉皮的身影,比如我們小時候最愛看的經典動畫貓和老鼠,就經常有用香蕉皮設陷阱的劇情。
經典的道具賽車遊戲超級馬力歐賽車系列,以及後來的模仿者跑跑卡丁車中,香蕉皮都是最經典的道具,還有安迪·沃霍爾那根最著名的香蕉,也受到了紐約香蕉文化的影響。
今天,香蕉皮早已不再是街頭殺手,但香蕉的故事還有很多,已經經歷過一次大滅絕的香蕉近年來再次面臨危機,如果滅絕又一次發生,我們將不得不從野生種中再培育出新品種,只希望那時的香蕉不再滑腳。
ALEX MAYYASI. WhenNew Yorkers Were Menaced by Banana Peels. Atlas Obscura, JULY 24, 2019.
HunterOatman-Stanford. A Filthy History: When New Yorkers Lived Knee-Deep in Trash.Collectors Weekly, June 24th, 2013.
Bethany Brookshire.Banana peel slipperiness wins IgNobel prize in physics. Science News, SEPTEMBER19, 2014.
The History OfThose Darn Banana Peels. Silentology, April 1, 2015.
The Woman, TheBanana Peel And The Damage Suits. Sunday Magazine, November 27, 1910.
LAURA TURNERGARRISON. How Did Slipping on a Banana Peel Become a Comedy Staple? Mental Floss,JULY 9, 2012.
LUCIE LEVINE. 『Peeling』 away the history of NYC’s banana docks. 6sqft, MON, JUNE24, 2019.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曾經的紐約街頭特色「死亡陷阱」,後來它成了經典搞笑橋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