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之所以能夠以民族英雄的身份彪炳史冊,主要功績是1661年再一次收復臺灣,趕走了佔領臺灣38年之久的荷蘭人。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鄭森。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天主教教名尼古拉斯加斯巴德,後被明朝招安。鄭芝龍與日本肥前平戶島主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氏結為夫妻,生長子鄭成功。
康熙登基不久,鄭氏降將黃梧提出"平賊五策",被清政府所採納,並遷界禁海,然後於1661年11月24日殺掉了投降清朝的鄭芝龍,還將鄭家的祖墳挖掘。
鄭成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強忍悲痛完成了收復臺灣的壯舉,此時他內心的痛苦只要有一顆火星就會引爆。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鄭成功的大兒子鄭經傳來消息,說自己與侍妾生了個兒子。
想延續鄭家血脈的鄭成功相當高興,並以此為福兆下令犒賞三軍。
鄭經與侍妾生子,讓本來就關係相當差的正妻唐氏怒火中燒。
唐氏的爺爺唐顯忠,當時是南明隆武政權的兵部右侍郎,也是聲望顯赫的官宦世家,心疼自己的孫女,為了給她出氣,給鄭成功寫了封信,大意是:鄭經與弟弟的乳母私通生子,你鄭成功不但不指責反而大加賞賜,治家都不正還憑什麼治理國家?必須給他孫女唐氏一個交代。
不知所以的鄭成功派人了解情況後得知,原來鄭經所生的兒子不是侍妾所生,而是與他四弟的乳母陳昭娘所生。
鄭成功本身治家治國相當嚴格,又加上父親被殺、祖墳被挖,唐顯忠的這顆火星徹底引爆鄭成功的痛苦並摧毀了他的理性。
盛怒之下,鄭成功派他的堂兄鄭泰,前去將妻子董氏、長子鄭經、孫子鄭克臧以及陳昭娘全部處死。
鄭泰覺得鄭成功正在氣頭上,就沒有執行他的命令。
心意已決的鄭成功,又派了一批人去廈門執行命令,但是這次結果更糟。
這時有謠言傳出說 ,鄭成功要將留守廈門的所有將士處死。留守將士扣留了鄭成功派來的使者,聯合起來擁鄭經為平國公,公開跟鄭成功對峙。
鄭成功聽說後狂怒咬指,不久,就在憂憤中去世了。
《閩海紀要》中記載:及至他病危時,都督洪秉誠調藥送至床前,他將藥投地,嘆曰: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復頓足捶胸,雙手抓面,大呼而逝。
當時鄭成功正在備戰,本身就身心疲憊,又加上吳三桂殺了南明永曆帝,父親鄭芝龍被殺,祖墳被挖, 這些已經讓他內心鬱結,精神即將崩潰。
如今又聽到鄭經的醜事,廈門眾將士集體抗令,這些事情都碰到一起,讓他心如刀絞 ,最終鬱鬱而終。
向來治軍嚴格的鄭成功,他的最後一道命令為何會受到廈門將士的集體抗令?
作為鄭成功的長子,鄭經一直是鄭成功的培養對象,把鎮守廈門這樣的重任讓他來擔當,廈門在鄭經的經營下,已經成為了他的根據地,當地的將領也全部是他的親信。
當時鄭成功已經病重在身,這些將領也知道鄭成功命不久矣,如果這些將領奉命殺了鄭經,不久要是鄭成功也死了,就會有其它人來繼承鄭成功,那這些將領的職位恐怕就不能保全。
反過來,他們誓死抗令,保護了鄭經,鄭成功死後,一定會對他們更加重用。
一世英名的鄭成功,就這樣連氣帶病,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這就是人的本性「趨利避害」。這些將領為了守住對「主子」的忠,丟棄了對國的「忠」,忘記了君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