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2020-12-16 騰訊網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公元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五月初,鄭軍攻取赤嵌城(今臺南市赤嵌樓附近),荷蘭守軍出降。1662年一月,鄭成功開始炮轟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臺灣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附近),二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十二月),荷蘭人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收復臺灣之後的鄭成功意氣風發,寫下了《復臺》詩一首: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收復臺灣後,鄭成功祭告山川,改赤嵌樓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總稱臺灣為東都,後鄭經改稱東寧。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力墾荒。

就在鄭成功躊躇滿志,決心大展宏圖的時候,噩耗卻接踵而來。順治皇帝駕崩之後,皇三子康熙繼位,朝政大權有顧命大臣鰲拜把持,鄭氏降將黃梧向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裡,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下令將成功之父鄭芝龍(已經降清)斬首;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噩耗傳來,鄭成功面北而泣,悲不自勝,雖然鄭成功痛恨父親叛國求榮,但畢竟父子情深,加之祖墳被毀,叫鄭成功如何不痛。

正當鄭成功深陷喪父之痛時,四月間,又有噩耗傳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死於緬甸。消息傳到臺灣,一心匡扶大明的鄭成功痛徹心扉,他苦苦支撐了十餘載的南明政權也不復存在,大明王朝最後的一點兒餘熱也徹底熄滅。

接連聽聞噩耗,加上水土不服,同時手下不少將士人心惶惶,內外交逼之下,鄭成功身染重病。但即便如此,鄭成功依然決定出兵維護中國的利益,出兵菲律賓。

原來,早在1657年,鄭成功就寫信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人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的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表達對菲律賓華人的關切,提出要出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兩次屠殺華人的罪行。1662年,鄭成功攻佔臺灣後,派使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呈遞國書,譴責其殺害、掠奪當地華人的罪行,命令其改邪歸正。但西班牙人卻在馬尼拉對華人進行了第三次大屠殺。鄭成功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憤怒,決定當地同胞報仇。

然而,在鄭成功準備出兵之際,他又聽到了一個令他難以接受的消息:其子鄭經又在澎湖與四弟的乳母陳氏通姦,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鄭成功治家極嚴,得知兒子的醜聞之後,立即命令部將鄭泰處死鄭經及乳母。鄭泰因不忍而抗命不尊,鄭成功更加憤懣不快,疾病更加嚴重,染上瘧疾,病倒在床。

在身心的雙重折磨下,鄭成功的身體每況愈下,這年的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日,鄭成功急病而亡,死前以手抓破自己的臉面,並大呼:「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只享年三十八歲。

《臺灣縣誌》記載:「國姓公臥病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風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臺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榕村語錄續集》記載:「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林時對《荷鍤叢談》中說鄭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

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自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襲),打敗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臺即位。

說來也巧,鄭成功生於1624年,也正是這一年,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並在這一年去世。他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似乎就是為臺灣而生的。

相關焦點

  • 閩南科技學院《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
    2020年09月24日 16:01:37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24日電 (陳範武 葉森嵐)9月23日下午,閩南科技學院舉行《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項目啟動暨研究方法座談會。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閩南科技學院啟動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相關科研項目
    9月23日,閩南科技學院召開《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項目啟動暨研究方法座談會。  啟動儀式上,《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領銜主編、閩南科技學院副董事長戴寬南作項目啟動報告,從項目啟動的意義、研究出版計劃等方面作詳細說明。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什麼收復臺灣僅三個月便突然去世?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日版「鄭成功」:光復大明江山給日本長臉,手底下全是日本武士!
    日版"鄭成功":光復大明江山給日本長臉,手底下全是日本武士!眾多周知,明末清初在我國歷史上也是一段比較悲壯的歷史。天下大亂,風雲四起。忠臣被害,奸佞橫行。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最終被滿清覆滅。但當時,在不少人心目中,明朝才是中華正統,滿清不過是韃靼入侵者而已。
  • 鄭成功麾下的黑人部隊,參與收復臺灣,但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
    文/晚風暮雨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二月,經過八個多月的圍困,鄭成功迫使荷蘭駐臺灣最高長官揆一投降,收復了被侵佔了38年的臺灣,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部下的一支黑人部隊,也參與了這次作戰。鄭成功的黑人部隊是從哪招募的呢?
  • 大明皇帝姓朱,但為何要賜鄭姓給鄭和、鄭成功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昔日「開臺第一人」鄭成功,仍活在人們心中,臺灣是大陸必不可分
    在17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佔領寶島臺灣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直到後來荷蘭人的實力遠大於西班牙人時,他們成功將西班牙人所佔領臺灣的部分地區佔據,從此獨自佔領著臺灣,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上收回。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只可惜那時的明朝統治也是岌岌可危。算不上那種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可也是分身乏術。
  •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打敗滿清給日本長臉,手下軍隊全是日式武士
    鄭成功,福建人,生於日本長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家。他在弘光朝廷滅亡後輔佐隆武帝抗清,隆武帝死後堅持鬥爭,並在順治十八年渡海攻臺,第二年收復臺灣。 鄭芝龍是明末時期東南一帶有名的海盜,曾打敗西方海盜,壟斷海上貿易,還在臺灣地區建立威望,為兒子鄭成功奪回臺灣打下基礎。 鄭芝龍小名"鄭一官",明萬曆三十二年出生在福建泉州。他早年混跡在福建沿海在東南亞,學會了好幾個國家的語言,後來跟著日本華僑商人"李旦"走私貨物去日本,受到德川幕府優待。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
  • 鄭成功佔據臺灣後經濟軍事實力不足以與大陸抗衡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登上了臺灣島,收復了被明鄭勢力佔據的臺灣,此時離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已經過去了21年。 在這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鄭軍經歷了清荷聯合攻臺、清朝厲行海禁等政策,不得不放棄金門、廈門等大陸據點後全部撤往臺灣。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清康熙收復臺灣的歷史豐功偉績
    施琅投清徵臺灣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他原是鄭成功的一員部將,史書上說他精習兵法,但為人褊狹;而鄭成功則用法極嚴,不稍寬假。兩個人在性格上就有分歧,雖然有從屬關係,但其實是各帶一支部隊,屬於合作的關係。有一次,施琅帳下的一員親兵改投到了鄭成功的軍營裡,施琅為此很惱火,就把這名親兵抓回來處斬了。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的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清廷也曾派人前往廈門招撫鄭經,不過當時的鄭經正忙著和他的叔父爭權奪利,也顧不上清廷。
  • 福建的海島古城,石頭打造的銅山,鄭成功和施琅在此出海收復臺灣
    這是一座建在海島上的古城,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城池,今天要講述的是明朝沈有容將軍突襲臺灣,驅逐倭寇的故事。農曆五月十三,傳說中關公磨刀的日子。關帝廟裡,重達45公斤的關公大刀抬了出來,沉積了一年的灰塵和鏽跡,必須要仔細擦拭和打磨。磨刀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年近九旬的吳九秋擔任這一職責已經40年了。儘管年事已高,老人磨起刀來依然認真細緻,絲毫不敢馬虎。
  • 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不久前,太監張殷因為勸降被他一劍刺死,太子、永王、定王已經被他送走。懿安張皇后、周皇后、袁貴妃(未死)自縊殉國,兩個年幼的公主皆被砍傷,能做的他已經都做了。
  • 鄭成功之子鄭經,雖名為「正經」,卻演繹了極為「不正經」的一生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安排自己的長子鄭經留守廈門、金門,自己親率兩萬五千名將士以及數百艘軍艦,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打敗了荷蘭侵略者,讓被荷蘭人佔領三十餘年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這之後,鄭成功又積極組織開墾、恢復生產,全力發展臺灣經濟,為臺灣地區的開發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
  • 鄭芝龍比鄭成功實力大?控制東南亞海域,海上馬車夫荷蘭也得低頭
    可是從民族情結、人品修養上來說,鄭芝龍是遠不及他的兒子鄭成功的。鄭成功不光立志恢復大明江山,一生抗清,而且還擊敗了荷蘭,收復了臺灣島,是我們國家的民族英雄。鄭芝龍是個投機倒把之輩,貪圖滿清開出三省王爵的空頭支票,結果身陷囹圄。因此我個人從感情上,更加偏袒鄭成功,論成就也是鄭成功更大。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姚啟聖遍覽經史子集,在當地小有盛名。不過,他的科舉考試之路卻並不順暢,直到三十六歲才考中舉人入仕為官。緊接著,他又因為性格耿直和桀驁不馴而屢屢得罪上司,開始了極不順暢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