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公元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五月初,鄭軍攻取赤嵌城(今臺南市赤嵌樓附近),荷蘭守軍出降。1662年一月,鄭成功開始炮轟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臺灣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附近),二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十二月),荷蘭人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收復臺灣之後的鄭成功意氣風發,寫下了《復臺》詩一首: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收復臺灣後,鄭成功祭告山川,改赤嵌樓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總稱臺灣為東都,後鄭經改稱東寧。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力墾荒。
就在鄭成功躊躇滿志,決心大展宏圖的時候,噩耗卻接踵而來。順治皇帝駕崩之後,皇三子康熙繼位,朝政大權有顧命大臣鰲拜把持,鄭氏降將黃梧向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裡,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下令將成功之父鄭芝龍(已經降清)斬首;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噩耗傳來,鄭成功面北而泣,悲不自勝,雖然鄭成功痛恨父親叛國求榮,但畢竟父子情深,加之祖墳被毀,叫鄭成功如何不痛。
正當鄭成功深陷喪父之痛時,四月間,又有噩耗傳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死於緬甸。消息傳到臺灣,一心匡扶大明的鄭成功痛徹心扉,他苦苦支撐了十餘載的南明政權也不復存在,大明王朝最後的一點兒餘熱也徹底熄滅。
接連聽聞噩耗,加上水土不服,同時手下不少將士人心惶惶,內外交逼之下,鄭成功身染重病。但即便如此,鄭成功依然決定出兵維護中國的利益,出兵菲律賓。
原來,早在1657年,鄭成功就寫信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人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的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表達對菲律賓華人的關切,提出要出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兩次屠殺華人的罪行。1662年,鄭成功攻佔臺灣後,派使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呈遞國書,譴責其殺害、掠奪當地華人的罪行,命令其改邪歸正。但西班牙人卻在馬尼拉對華人進行了第三次大屠殺。鄭成功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憤怒,決定當地同胞報仇。
然而,在鄭成功準備出兵之際,他又聽到了一個令他難以接受的消息:其子鄭經又在澎湖與四弟的乳母陳氏通姦,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鄭成功治家極嚴,得知兒子的醜聞之後,立即命令部將鄭泰處死鄭經及乳母。鄭泰因不忍而抗命不尊,鄭成功更加憤懣不快,疾病更加嚴重,染上瘧疾,病倒在床。
在身心的雙重折磨下,鄭成功的身體每況愈下,這年的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日,鄭成功急病而亡,死前以手抓破自己的臉面,並大呼:「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只享年三十八歲。
《臺灣縣誌》記載:「國姓公臥病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風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臺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榕村語錄續集》記載:「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林時對《荷鍤叢談》中說鄭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
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自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襲),打敗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臺即位。
說來也巧,鄭成功生於1624年,也正是這一年,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並在這一年去世。他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似乎就是為臺灣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