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海島古城,石頭打造的銅山,鄭成功和施琅在此出海收復臺灣

2020-12-22 懶遊的故事

位於東山島東北部銅陵鎮銅山古城,閩海五大水寨之一,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這是一座建在海島上的古城,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城池,今天要講述的是明朝沈有容將軍突襲臺灣,驅逐倭寇的故事。

農曆五月十三,傳說中關公磨刀的日子。關帝廟裡,重達45公斤的關公大刀抬了出來,沉積了一年的灰塵和鏽跡,必須要仔細擦拭和打磨。磨刀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年近九旬的吳九秋擔任這一職責已經40年了。儘管年事已高,老人磨起刀來依然認真細緻,絲毫不敢馬虎。年年磨亮的關刀,就這樣伴隨銅山古城,走過了一個個春秋。

古城建在海島上,六百多年前,東南沿海倭寇猖獗,為穩固海疆,明朝將領周德興奉朝廷之命,來到福建南部的東山島上囤兵駐守,用島上處處可見的堅硬巖石,建起了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城池,取名「銅山」。

當時,周德興帶領官兵建了這座城,城牆總長兩公裡,高六米多,寬3米多,用堅固的石頭建造。城牆三面臨海,圍合著面積不大的古城。由於是建在海邊的山崖之上,城中地勢並不平坦,石頭臺階支撐起古城人家歲時寒暑不曾停下的腳步。

與海岸線平行的頂街,是古城最早的街道。街頭到結尾不到千米,卻像是一條時間長廊,六百多年的歲月積澱,鋪就了它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有的海島風情,成為了東山人最清晰的家鄉記憶。

被譽為中國四大關帝廟之一的「東山武廟」就在頂街的東頭。周德興在建城時,也建了一座關帝廟。因為關公在歷朝歷代收拾忠勇仁義的代表。所以希望他的士兵像關公一樣忠誠勇敢。

當年駐守在海島上的士兵,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島上常年颳大風,淡水缺乏,風沙成災。為了戍守海防,士兵們開始開鑿水井,用石頭壘起房子,在貧瘠的海島上紮下了根。堅固耐用的石頭房子,為代代古城人遮風擋雨。本地人說,石頭房子冬暖夏涼,可以抗15級颱風。

石頭打造了銅山城,也磨礪出如同石頭一樣剛硬頑強的銅山人。由於都是軍人的後代,古城中家家戶戶供奉關帝,人們尊稱關公為「帝祖」。儘管姓氏不同,但大家都把關公視為共同的祖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關公精神,就在這晨昏不斷地香火裡延續著。

銅山城建成不久,又修建了負責海上巡防作戰的銅山水寨,管轄北到金門,南到廣東,東到澎湖的廣闊海域。水寨的40多艘戰船,在每年倭寇猖獗的春秋兩季不間斷地巡防出哨。

古城西面的九仙山是銅山水寨的營地,被叫做「水寨大山」。水寨就是古代的海軍基地,明萬曆年間,大批倭寇盤踞臺灣,四處侵擾襲擊福建沿海。鎮守水寨的將軍沈有容決定,利用冬季突襲臺灣,驅逐倭寇。他率領21艘戰艦秘密出海,當時正值隆冬時節,臺灣海峽颳起了大風,木質戰艦想要渡海,極為困難。

他在經過臺灣海峽的黑水溝,也就是澎湖溝一帶,水流湍急,還遭遇了風暴。風暴瞬間吞沒了7艘戰艦。面對著出師不利的挫折,倖存戰艦上的官兵在狂風巨浪中,等待著沈有容的決斷。就在此時,沈有容發布了命令,有退者斬。濁浪滔天的海面上,14艘戰艦義無反顧地前行。當船隊神不知鬼不覺地抵達臺灣時,倭寇以為是天兵神將,四散潰逃,船隊救回了三百多位被劫持的百姓,把倭寇趕出了臺灣。

為了慶祝這次勝利,福建南路參將施德政來到銅山犒賞官兵,在山石上寫下了一首豪情萬丈的的《橫海歌》。「舟師自古無此盛,軍鋒所向真無前」。向這一次東徵臺灣的時候,我們的艦艇浩浩蕩蕩,一往無前。保家衛國,守疆衛土,一首《橫海歌》激勵著無數銅山男兒無畏艱險,馳騁在浩瀚的大海上。

山頂上這座水操臺,就是當年水寨將領操練水師和指揮軍船出港的指揮臺。在沈有容突襲臺灣六十年後,又有兩支艦隊從這裡出發收復臺灣。1661年和1683年,鄭成功和施琅都是在這裡指揮船艦出海東徵,收復臺灣。東去的船艦上不僅有遠徵的士兵,人們還帶去了家鄉的信仰。關帝廟的香火也就是從那時起,從銅山跨越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

如今,古城裡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關帝文化節。來自海峽兩岸的香客信眾,把僅有600多平方米的關帝廟擠得水洩不通。人們跨山越海,回到祖廟,回到古城,也回到故鄉。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施琅原是鄭成功麾下猛將,戰功顯赫,為何卻投降清朝?
    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船隊,在澎湖與鄭軍交戰,大獲全勝。面對大軍壓境的局面,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決定投降。施琅在抵達臺灣後,主動祭拜鄭成功的祠廟。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施琅原來是鄭成功手下的大將,後來兩人卻結下了血海深仇,施琅憤而降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的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清廷也曾派人前往廈門招撫鄭經,不過當時的鄭經正忙著和他的叔父爭權奪利,也顧不上清廷。
  • 清康熙收復臺灣的歷史豐功偉績
    施琅投清徵臺灣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他原是鄭成功的一員部將,史書上說他精習兵法,但為人褊狹;而鄭成功則用法極嚴,不稍寬假。兩個人在性格上就有分歧,雖然有從屬關係,但其實是各帶一支部隊,屬於合作的關係。有一次,施琅帳下的一員親兵改投到了鄭成功的軍營裡,施琅為此很惱火,就把這名親兵抓回來處斬了。
  • 鄭成功佔據臺灣後經濟軍事實力不足以與大陸抗衡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登上了臺灣島,收復了被明鄭勢力佔據的臺灣,此時離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已經過去了21年。 在這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鄭軍經歷了清荷聯合攻臺、清朝厲行海禁等政策,不得不放棄金門、廈門等大陸據點後全部撤往臺灣。
  • 閩南科技學院《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
    2020年09月24日 16:01:37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24日電 (陳範武 葉森嵐)9月23日下午,閩南科技學院舉行《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項目啟動暨研究方法座談會。
  • 臺灣鄭氏也迷信「神風」?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1664年,鄭成功死後兩年,清朝對鄭經發動全面攻勢。鄭氏政權在大陸的10多萬軍隊投降清朝,「宿將精銳十去七八」。鄭經面對全軍即將瓦解的嚴重局面,不得不放棄沿海島嶼,退出廈門,率殘部逃往臺灣。為此,清廷授予施琅靖海將軍、福建水師提督職位,率領原鄭軍水師部眾進攻臺灣。
  • 鄭成功殺害兩人,32年後仇家收服臺灣,命令其後人剃髮結辮
    兩百多年前,鄭成功擁護南明,以「反清復明」的口號佔據臺灣,和清軍進行博弈。鄭氏一族(鄭成功及兒子鄭經、孫子鄭克塽等)佔據臺灣22年後,最終被康熙任命一人攻打收服。鄭成功為其主,施琅卻不收鋒芒,在戰略方針上和鄭成功南轅北轍,後來鄭成功藉機解除了他的兵權。兩人決裂的導火索在於一個人:曾德。曾德原來在施琅手下差遣,見施琅失勢,就轉投到鄭成功麾下,施琅大為憤慨,直接派人將曾德捉回,即使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仍然毫不猶豫地殺了他。
  • 歷史上的寶島臺灣
    而按照隋朝的生產力和水路行駛速度看的話,琉球應該就是今天的臺灣了。607年,隋煬帝為了探索海洋,派了一個叫朱寬的出海走訪,來到了琉球國。由於當時言語不同,只從琉球國帶了一個人回朝廷,也就算是完成了初步的探索,到了608年隋煬帝再次派朱寬走訪琉球國,這一次朱寬「取其布甲而還」,也算是了解了琉球國的生產力和發展水平。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由於當時明朝正處在和滿清人的戰爭,所以顧不上臺灣的荷蘭入侵者。 6、第六次戰役(明末清初)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將領鄭成功接見了當時從臺灣逃回來的何廷斌,此人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舊部,在臺灣一直充當荷蘭翻譯。他的到來主要是說服鄭成功東徵臺灣,當時的臺灣已經被漢化了幾個世紀了。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施琅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
  • 施琅當了十三年「宅男」
    鄭成功在殺死施琅的父親施大宣、弟弟施顯等人,並讓施琅成功逃脫後,曾頓足嘆道:「吾不幸結此禍胎,貽將來一大患。」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姚啟聖遍覽經史子集,在當地小有盛名。
  • 鄭成功殺兄奪島!
    某一天,鄭成功手下將領施琅(施琅在隨鄭芝龍降清後,因為不受重用,又倒戈重新投奔鄭成功)找到他說:「鄭聯嗜酒無謀,不足為慮。藩主您先以四艘船寄泊在廈門鼓浪嶼邊上。對方見我們才四艘船,肯定不會起疑。而我們其餘的船隻,可以假扮為商船,在旁邊各港停泊。然後,您登岸拜謁鄭聯,相機而動,此即呂蒙賺荊州之計!」
  • 鄭成功的心腹大將-劉國軒,長汀人,隨鄭成功北伐南徵,屢建奇勳
    此時,鄭成功在福建沿海地區的抗清活動,聲勢日大,並先後攻佔福建同安、海澄等地。順治十一年(1654),鄭成 功攻漳州,此時任漳州城門把總的劉國軒,即開門獻城投降,當即得到鄭成功的賞識,升為大將。此後他跟隨鄭成功北伐南徵,屢建奇勳。
  • 那個挖了鄭成功祖墳的黃梧,後來怎麼樣了?
    文/晚風暮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延平郡王鄭經利用「三藩之亂」,出兵收復福建漳州,清廷海澄公黃芳度走投無路投井自殺。鄭經下令把他的屍體撈上來大卸八塊,將他已經入土安葬的父親挖出來開棺戮屍,最後,還將漳州城內黃氏一族無論老幼全部處死。
  • 2020版《鹿鼎記》大結局:施琅歷史原型,因囂張跋扈遭滅門之禍
    兩人到達臺灣後,施琅聽說朝中大臣們建議放棄臺灣,忙找韋小寶商議。韋小寶建議他親自赴京向皇帝稟告臺灣的情況,人都到了京城,流言自然也就不攻而破了。施琅茅塞頓開,千恩萬謝地離開了。看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在真實的歷史上,施琅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又為何要背叛鄭成功呢?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順治末年,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根據地的鄭成功揮師東進,率領將士趕走了盤踞臺灣島的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康熙朝時,康熙恩威並施,取得了政治與軍事上的勝利,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臺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