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山島東北部銅陵鎮銅山古城,閩海五大水寨之一,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這是一座建在海島上的古城,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城池,今天要講述的是明朝沈有容將軍突襲臺灣,驅逐倭寇的故事。
農曆五月十三,傳說中關公磨刀的日子。關帝廟裡,重達45公斤的關公大刀抬了出來,沉積了一年的灰塵和鏽跡,必須要仔細擦拭和打磨。磨刀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年近九旬的吳九秋擔任這一職責已經40年了。儘管年事已高,老人磨起刀來依然認真細緻,絲毫不敢馬虎。年年磨亮的關刀,就這樣伴隨銅山古城,走過了一個個春秋。
古城建在海島上,六百多年前,東南沿海倭寇猖獗,為穩固海疆,明朝將領周德興奉朝廷之命,來到福建南部的東山島上囤兵駐守,用島上處處可見的堅硬巖石,建起了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城池,取名「銅山」。
當時,周德興帶領官兵建了這座城,城牆總長兩公裡,高六米多,寬3米多,用堅固的石頭建造。城牆三面臨海,圍合著面積不大的古城。由於是建在海邊的山崖之上,城中地勢並不平坦,石頭臺階支撐起古城人家歲時寒暑不曾停下的腳步。
與海岸線平行的頂街,是古城最早的街道。街頭到結尾不到千米,卻像是一條時間長廊,六百多年的歲月積澱,鋪就了它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有的海島風情,成為了東山人最清晰的家鄉記憶。
被譽為中國四大關帝廟之一的「東山武廟」就在頂街的東頭。周德興在建城時,也建了一座關帝廟。因為關公在歷朝歷代收拾忠勇仁義的代表。所以希望他的士兵像關公一樣忠誠勇敢。
當年駐守在海島上的士兵,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島上常年颳大風,淡水缺乏,風沙成災。為了戍守海防,士兵們開始開鑿水井,用石頭壘起房子,在貧瘠的海島上紮下了根。堅固耐用的石頭房子,為代代古城人遮風擋雨。本地人說,石頭房子冬暖夏涼,可以抗15級颱風。
石頭打造了銅山城,也磨礪出如同石頭一樣剛硬頑強的銅山人。由於都是軍人的後代,古城中家家戶戶供奉關帝,人們尊稱關公為「帝祖」。儘管姓氏不同,但大家都把關公視為共同的祖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關公精神,就在這晨昏不斷地香火裡延續著。
銅山城建成不久,又修建了負責海上巡防作戰的銅山水寨,管轄北到金門,南到廣東,東到澎湖的廣闊海域。水寨的40多艘戰船,在每年倭寇猖獗的春秋兩季不間斷地巡防出哨。
古城西面的九仙山是銅山水寨的營地,被叫做「水寨大山」。水寨就是古代的海軍基地,明萬曆年間,大批倭寇盤踞臺灣,四處侵擾襲擊福建沿海。鎮守水寨的將軍沈有容決定,利用冬季突襲臺灣,驅逐倭寇。他率領21艘戰艦秘密出海,當時正值隆冬時節,臺灣海峽颳起了大風,木質戰艦想要渡海,極為困難。
他在經過臺灣海峽的黑水溝,也就是澎湖溝一帶,水流湍急,還遭遇了風暴。風暴瞬間吞沒了7艘戰艦。面對著出師不利的挫折,倖存戰艦上的官兵在狂風巨浪中,等待著沈有容的決斷。就在此時,沈有容發布了命令,有退者斬。濁浪滔天的海面上,14艘戰艦義無反顧地前行。當船隊神不知鬼不覺地抵達臺灣時,倭寇以為是天兵神將,四散潰逃,船隊救回了三百多位被劫持的百姓,把倭寇趕出了臺灣。
為了慶祝這次勝利,福建南路參將施德政來到銅山犒賞官兵,在山石上寫下了一首豪情萬丈的的《橫海歌》。「舟師自古無此盛,軍鋒所向真無前」。向這一次東徵臺灣的時候,我們的艦艇浩浩蕩蕩,一往無前。保家衛國,守疆衛土,一首《橫海歌》激勵著無數銅山男兒無畏艱險,馳騁在浩瀚的大海上。
山頂上這座水操臺,就是當年水寨將領操練水師和指揮軍船出港的指揮臺。在沈有容突襲臺灣六十年後,又有兩支艦隊從這裡出發收復臺灣。1661年和1683年,鄭成功和施琅都是在這裡指揮船艦出海東徵,收復臺灣。東去的船艦上不僅有遠徵的士兵,人們還帶去了家鄉的信仰。關帝廟的香火也就是從那時起,從銅山跨越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
如今,古城裡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關帝文化節。來自海峽兩岸的香客信眾,把僅有600多平方米的關帝廟擠得水洩不通。人們跨山越海,回到祖廟,回到古城,也回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