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麾下的黑人部隊,參與收復臺灣,但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

2020-12-23 指縫間的歷史

文/晚風暮雨

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二月,經過八個多月的圍困,鄭成功迫使荷蘭駐臺灣最高長官揆一投降,收復了被侵佔了38年的臺灣,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部下的一支黑人部隊,也參與了這次作戰。

鄭成功的黑人部隊是從哪招募的呢?

原來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陸續來到東方進行冒險和殖民活動,如荷蘭、葡萄牙等等,這些國家來華的軍隊中就有不少黑奴。

葡萄牙人租借澳門之後,在和明朝廣東官員的來往中,明朝人發現平均每個葡萄牙人最少擁有4名黑奴,地位高者甚至有20名黑奴。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葡萄牙與荷蘭爭奪澳門的戰爭中,據說葡萄牙的黑人士兵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朝相關史籍也記載黑人「善鬥」。

由於黑人地位始終低葡萄牙人一等,所以,不少黑人偷偷溜到明朝控制區域謀生,有不少人被招募進軍隊。

鄭芝龍縱橫海上時,也從東南亞和澳門招募了一批黑人,據說約有300餘人。

《在華方濟各會會志》記載:「(鄭芝龍)手下一直有大量的從澳門來的棕褐色基督徒為其效勞。他們有自己的連隊,是優秀的銃手。他最信任他們,用他們護身、充兵役……這些士兵是鄭芝龍從澳門和其他地方弄來的……他們的頭領叫路易斯·德·瑪託斯,是一個聰明、理智的黑人。」

鄭芝龍降清之後,這支黑人部隊投奔鄭成功,據說還成為鄭成功貼身衛隊。

收復臺灣之役,鄭成功除了軍事打擊之外,還採用招撫的方式瓦解敵人軍心,經常派黑人士兵與荷軍中的黑人聯絡,鼓動他們投降,策反了不少荷蘭黑人兵,對瓦解敵軍鬥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閩臺一帶民間,從此流傳起國姓爺「使唆黑鬼放熕」的故事,熕是當地土話,就是炮的意思。

關於鄭成功和黑人部隊的事跡,還有其它不同記載,如鄭成功在臺灣俘虜了荷蘭軍隊中的黑人士兵,以道義感化他們為己所用等等。

當時有關黑人士兵的文獻記載,無一例外都提到他們「善鬥」,這種記載其實可信度很低,因為黑人雖然看上去四肢發達、高大威猛,但從來就不是善戰的族群!

了解黑人的朋友都知道,黑人是「渴死不挖井,餓死不種田」的種族,幾千年來一直以遊手好閒、好逸惡勞而聞名,沒有產生任何一種影響世界的文化和宗教,也沒有發明過任何一件改變生活的物品。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認為根據DNA顯示,黑人沒有同等進化,現代社會把黑人當成同樣智慧人類看待是錯誤的。

黑人好勇鬥狠,但不擅作戰

黑人好勇鬥狠,犯罪率極高,卻僅限於街頭打架,到了戰場上,就只剩下抱頭鼠竄,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位黑人將領或者黑人部隊因驍勇善戰而被載入史冊。

黑人果真善戰,當年就不會被歐洲人販賣到世界各地為奴了。

到了現代,非洲戰亂頻發,我們通過戰地記者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可以看到,手持AK-47的黑人士兵大多都是「過頂射擊」,這種射擊方式就算是固定的靶子都很難打中,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

黑人獨門絕技——過頂射擊
這樣射擊能打到敵人?
車臣恐怖分子射擊,和黑人有天壤之別

除了黑人,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的士兵會用這麼蠢的方式射擊!

卡拉什尼科夫如果在天有靈,看到黑人如此糟蹋凝結自己一輩子心血的AK-47,估計會氣得吐血吧!

黑人弱爆的戰鬥力,幾千年來從未變過,說他們十七世紀時善戰,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相關焦點

  • 施琅原是鄭成功麾下猛將,戰功顯赫,為何卻投降清朝?
    面對大軍壓境的局面,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決定投降。施琅在抵達臺灣後,主動祭拜鄭成功的祠廟。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施琅原來是鄭成功手下的大將,後來兩人卻結下了血海深仇,施琅憤而降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據史料記載,施琅是福建晉江人,於崇禎年間投身軍旅,並在軍中找到了自己的族父施福。施福是鄭芝龍的親信,官拜中軍都司,對侄子施琅照顧有加。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什麼收復臺灣僅三個月便突然去世?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那個挖了鄭成功祖墳的黃梧,後來怎麼樣了?
    這件事讓鄭成功對蘇茂一直懷恨在心,但「欲殺之而無由」,揭陽失利,正好給了鄭成功報復的藉口。鄭成功堅持抗清多年,誓死不降,這一點值得讚揚,但他的性格和才幹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很多部下將領都認為鄭成功「刻薄寡恩,百戰之功毫無厚賞,偶爾失利懸首竿頭」。
  • 閩南科技學院《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
    2020年09月24日 16:01:37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24日電 (陳範武 葉森嵐)9月23日下午,閩南科技學院舉行《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項目啟動暨研究方法座談會。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閩南科技學院啟動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相關科研項目
    9月23日,閩南科技學院召開《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項目啟動暨研究方法座談會。  啟動儀式上,《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領銜主編、閩南科技學院副董事長戴寬南作項目啟動報告,從項目啟動的意義、研究出版計劃等方面作詳細說明。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南明弘光(朱由崧)政權建立後,施福得授都督之銜,而施琅得授副總兵,兩人成為鄭芝龍的骨幹,掌管主力部隊「中軍」。後南明隆武(朱聿鍵)朝,施福被封為武毅伯,施琅為僉都督、左衝鋒。此時鄭成功開始嶄露頭角,被封為御營指揮,成為施福和施琅的頂頭上司。但在具體的戰爭指揮中,施琅叔侄二人暗中只聽命於鄭芝龍。當清軍入閩時,施琅叔侄不聽鄭成功調遣,不在杉關前線堅守,而是退到安海依附準備投降清朝的鄭芝龍。
  • 清康熙收復臺灣的歷史豐功偉績
    施琅投清徵臺灣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他原是鄭成功的一員部將,史書上說他精習兵法,但為人褊狹;而鄭成功則用法極嚴,不稍寬假。兩個人在性格上就有分歧,雖然有從屬關係,但其實是各帶一支部隊,屬於合作的關係。有一次,施琅帳下的一員親兵改投到了鄭成功的軍營裡,施琅為此很惱火,就把這名親兵抓回來處斬了。
  • 李自成死後,揭秘大順軍餘部的歸宿,收復臺灣再現榮光
    改大順軍抗清部隊為忠貞營 , 改李過為 赤心 、 高一功 為必正 、 郝搖旗為永忠 。隆武帝雖然是有作為的皇帝,但處處受制於鄭芝龍,無兵無權兵微將寡。隆武二年,隆武帝與清軍作戰失利,被亂箭射殺於汀州府衙,本可以成為有為明君的隆武帝可謂生不逢時。
  • 鄭成功殺兄奪島!
    某一天,鄭成功手下將領施琅(施琅在隨鄭芝龍降清後,因為不受重用,又倒戈重新投奔鄭成功)找到他說:「鄭聯嗜酒無謀,不足為慮。藩主您先以四艘船寄泊在廈門鼓浪嶼邊上。對方見我們才四艘船,肯定不會起疑。而我們其餘的船隻,可以假扮為商船,在旁邊各港停泊。然後,您登岸拜謁鄭聯,相機而動,此即呂蒙賺荊州之計!」
  • 福建的海島古城,石頭打造的銅山,鄭成功和施琅在此出海收復臺灣
    這是一座建在海島上的古城,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城池,今天要講述的是明朝沈有容將軍突襲臺灣,驅逐倭寇的故事。農曆五月十三,傳說中關公磨刀的日子。關帝廟裡,重達45公斤的關公大刀抬了出來,沉積了一年的灰塵和鏽跡,必須要仔細擦拭和打磨。磨刀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年近九旬的吳九秋擔任這一職責已經40年了。儘管年事已高,老人磨起刀來依然認真細緻,絲毫不敢馬虎。
  • 殺倭寇,戰滿清,討荷蘭:大明朝的黑人戰士戰力爆表!
    今天的廣東黑人實際上,廣東在明朝中後期就有大量的黑人,只是他們不是商人,學生或者勞工,而是彪悍的黑戰士。他們以被各種商販和殖民者,以買賣的方式進入粵桂地區,並作為優質兵員,參與了明末中國的眾多混戰:壬辰韓戰,南明抗清和鄭成功攻臺之戰,在異國土地上浴血沙場,最後在歷史上悄無聲息。
  • 鄭芝龍比鄭成功實力大?控制東南亞海域,海上馬車夫荷蘭也得低頭
    可是從民族情結、人品修養上來說,鄭芝龍是遠不及他的兒子鄭成功的。鄭成功不光立志恢復大明江山,一生抗清,而且還擊敗了荷蘭,收復了臺灣島,是我們國家的民族英雄。鄭芝龍是個投機倒把之輩,貪圖滿清開出三省王爵的空頭支票,結果身陷囹圄。因此我個人從感情上,更加偏袒鄭成功,論成就也是鄭成功更大。
  • 昔日「開臺第一人」鄭成功,仍活在人們心中,臺灣是大陸必不可分
    在17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佔領寶島臺灣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直到後來荷蘭人的實力遠大於西班牙人時,他們成功將西班牙人所佔領臺灣的部分地區佔據,從此獨自佔領著臺灣,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上收回。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只可惜那時的明朝統治也是岌岌可危。算不上那種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可也是分身乏術。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的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清廷也曾派人前往廈門招撫鄭經,不過當時的鄭經正忙著和他的叔父爭權奪利,也顧不上清廷。
  • 鄭成功佔據臺灣後經濟軍事實力不足以與大陸抗衡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登上了臺灣島,收復了被明鄭勢力佔據的臺灣,此時離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已經過去了21年。 在這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鄭軍經歷了清荷聯合攻臺、清朝厲行海禁等政策,不得不放棄金門、廈門等大陸據點後全部撤往臺灣。
  • 鄭成功抗清最輝煌一戰,以少勝多,大敗20萬清軍,差點復明?
    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舞臺出了一位民族英雄,鄭成功。我們都知道他從荷蘭人手裡收復了臺灣。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鄭成功還有一大勝仗,大敗20萬清軍,擊斃60員大將的第二次廈門保衛戰,此戰導致清軍20年不敢複議進攻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