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大概是因為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前後吧,一向注重提倡環保的英國人,最近又開始坐立不安了!
吶,這兩天BBC網站上,位置最顯眼的便是一篇題為《99.75%的咖啡外帶杯,根本沒有被回收》的文章。
文中寫道:「想回收利用那些外帶的咖啡杯,真真不是一件易事。為了實現保溫和防漏,目前外帶杯的內襯實際上是紙和塑料的混合物。這種一次性杯子的回收可用專業設備進行處理,但99.75%的杯子最後並未實現回收利用,而是被埋掉、焚燒,或者成為洋垃圾出口。」
根據一項估測,英國一年所用掉的外帶杯高達25億個,讓人很是恐慌。更要命的是,這還只是2011年的數據。
如果按照某飄飄的計算法則,7億銷量可以繞地球兩圈的話,這些被扔掉的外帶杯大概能繞地球7~8圈吧!
點擊播放 GIF 0.0M
不過,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主席Mary Creagh表示:「每年被英國人消耗的25億一次性咖啡杯,能繞地球五圈半」。
Anyway,到底幾圈也不重要...
總之,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英國人可謂是絞盡了腦汁,比如:他們研發了可以將塑料從紙杯中分離的設備。雖然在多數人看來,無法實現分離是造成外帶杯回收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但從技術上說,目前英國有三家工廠是可以實現的,一年總計可處理45億個一次性咖啡杯。儘管如此,實際情況卻是可回收性和實際回收利用率之間存在嚴重脫節。
除塑料分離技術外,英國人也在嘗試推廣可堆肥外帶杯——一種完全不含塑料的杯子,可被微生物直接降解。根據Vegware公司(英國最大的可堆肥外帶杯供應商之一)的反饋,過去兩年這種杯子的銷量有了大幅提升,增幅甚至超過原先銷量的三分之一,主要客戶為學校、醫院、食堂和私營咖啡館。
理論上說,可堆肥咖啡杯是無汙染的,卻也在回收環節遇上了難題:因為其需要被放在食品類垃圾箱回收,而非普通分類,一旦被當做普通的外帶杯處置,反而使其被汙染,無法二次利用,不但辜負了設計者的初衷,也讓這項技術的投入性價比大幅降低。
所以,選擇了這類杯子的商家,在垃圾分類上的成本也會增加,且一旦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整批回收物被拒收。
無論是將含塑料的外帶杯送入專門的處理廠回收,還是可堆肥外帶杯在垃圾分類上的頗高標準,都讓一個問題變得越發棘手:技術改良了外帶杯,但回收環節的成本落地卻模糊不清。
今年1月,英國議會曾提議推行「拿鐵稅(Latte Levy)」,即「在購買咖啡時,每個外帶杯需額外支付25便士(約2元+軟妹幣)」,所得稅收也擬將用於環保事業。提議者希望通過漲價的方式,控制外帶杯使用量的同時,也解決一部分回收環節的資金支出。
這項提案當時在國際社會得到了不少好評。甚至英國很多商家也非常有預見性的預熱了下各種便攜咖啡杯:
然而真相卻是:「拿鐵稅」在倫敦的數十家咖啡店試行僅6周,便被否掉了。試行結果顯示,人們似乎並不差錢,願意花錢購買外帶杯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這種情況和咱們國內自2008年開始實行的「限塑令」倒有些相似,人們開始逐漸習慣收費模式,使用量不減反增,甚至還給商家帶來了一些隱形收入。
事實證明,對於消費者而言,零頭上的增減,可能並不會特別有效。比如,星巴克自1998年在英國開業以來,便一直有「自帶杯可享優惠」的福利,而實際賣出的熱飲中,也僅有1.8%是自帶杯。
以及,除星巴克外,其實英國的其他咖啡連鎖店也有自帶杯優惠,但都效果甚微(此處p為便士,不是百分比啦):
小小咖啡杯,著實快讓英國人崩潰了!其甚至想到了一些頗有腦洞的解決方案:比如像共享單車一般的共享咖啡杯,或者研發一種可以吃的外帶杯,向冰淇淋甜筒學習!
不過,最近這事兒似乎又有了轉機:作為英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COSTA於上周(也就是BBC那篇文章發布後的第二天)立了一個新Flag:一年回收一次性咖啡杯5億個!且不限品牌,即便是競爭對手的杯兒,也照單全收。
為了證明這次的Flag並非心血來潮的宣傳由頭,而是動真格的,COSTA同時也宣布了「回收補貼計劃」:向英國的五家廢品回收公司支付每噸(咖啡杯)70英鎊的補貼費。且這些回收後的杯子,會在2020年重新投入使用,形成一個真正在運作的回收利用系統。
嗯,畢竟COSTA在英國可是有2380多家分店的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