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了解歷史發展的簡明大綱,看厚重如何化作優雅飄逸
看《中國》,畫面質感、音樂旁白是外在,內核是優雅飄逸的中國魂
一、中國心、中國印、中國結、中國夢,靠什麼來承載?
「中國」在我們的嘴邊,在我們的心上,但什麼是「中國」呢?
中國紅、中國結、中國年、中國味、中國風、中國韻、中國山水、中國書畫……這些都是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將家鄉美食和故土情懷融為一碗濃濃的靚湯,浸潤到我們的每一個味蕾。《布衣中國》,從中國傳統服裝的本原和材質出發,在一絲一縷之間,在衣袂飄飄之處,盡顯中國韻味。
《航拍中國》《美麗中國》《鳥瞰中國》…..藉助於鏡頭,我們的視角更高更闊,像插上翅膀的鳥兒,逡巡藍天,深情俯瞰優美的山河,生機勃勃的城市與村莊,生活在這片天地間的各類生命。
要了解中國,我們還需沿著時間的坐標,向遠古回望,尋找來處,這就是歷史,歷史經文字記載於史書。
文字出現以前,中國早已有了燦爛的文化,那是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陶片,是10萬年前山西臨汾丁村人留下的細石器。
什麼能代表中國?7000年前河姆渡人留下的穀物可以嗎?8000年前東北遼西流域興隆窪人留下的碳化小米可以嗎?山西夏縣西陰村的半個蠶繭,證明5600~6000年前,黃河流域也是中國栽桑養蠶的發祥地。
《河西走廊》,將西北地區這條最長走廊自漢代至新中國的前塵往事細細梳理,《茶馬古道》又將我們引入了西南這條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
祖國的時時處處,哪裡沒有引以為傲的燦爛文化?哪個不能代表「中國」?
「中國」,多麼熟悉、親切,1984年央視春節晚會,張明敏一首《我的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中國心、中國印、中國結、中國夢,靠什麼來承載?
萬千年來,中國大地上的山谷平原、江海湖泊變化並不太大,滄海桑田更用來比喻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他們或團結合作,或殺伐爭鬥,亂後合,合後分,分後亂,交疊更替。
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那麼多朝代,那麼多人物,都留在了歷史深處。
這些歷史豐厚,但也殘酷。真正滋養我們心靈的是文化,是對生命人性的尊重,是對生活的熱愛和精神的經營。
中國心、中國印、中國結、中國夢,正是靠這些來承載。
二、紀錄片《中國》的敘述方式
要想闡釋「中國」,任何一部作品都會覺得不夠全、不夠深,就如正在熱播的紀錄片《中國》,其創作團隊包含了《河西走廊》的原班人馬,又請來國際級的音樂、特效、攝影,甚至解說人員都精益求精。
別的有關「中國」的紀錄片,側重於一個方面或一個區域,而《中國》就是「中國」,它涵蓋四野,囊括古今。
紀錄片《中國》2020年12月7日由湖南衛視推出第一季,立刻以其全新的視覺、音樂、旁白徵服了觀眾。
第一集,老子、孔子出場,第二集,墨子、孟子、莊子,第三集,荀子、韓非子、李斯,第四集,秦統一中國後進行制度與文化的統合,之後是漢。
《中國》第一季,從春秋到盛唐。第二季從盛唐到新中國。
欣賞紀錄片的過程,最明顯的感覺不是厚重,而是優雅與飄逸,悲憫與敬仰。
它不是冷峻厚重的歷史再現,而是有溫度的追尋。
正如《中國》的製片人(也是《河西走廊》的製片人)李東坤所說:「對以往歷史的『溫情和敬意』,是《中國》一片的創作起點。
一部歷史小說《大秦帝國》都需要四部長篇歷史電視劇來描述自秦孝公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這7代秦國帝王的豐功偉績。
而從春秋到新中國,這跨度近3000年的中國歷史如何呈現?紀錄片《中國》肯定不能走尋常影視劇的路線,它採用的是「從大脈絡看大邏輯,以大寫意繪大趨勢。」
觀賞紀錄片《中國》,是了解歷史發展的簡明「大綱」。
三、《中國》值得讚揚的地方
有關紀錄片《中國》,讓人驚喜、值得讚揚的地方太多:
它將紀錄片的內容用電影的呈現方式表現。
它雖然叫《中國》,卻吸收了很多外國的元素:
配樂出自日本配樂大師梅林茂,正如當初《河西走廊》的主題曲由雅尼主要操刀一樣,《一代宗師》《花樣年華》的配樂就來自於梅林茂。
攝影指導羅攀,拍攝過《芳華》《老炮兒》。我們曾經從一幅飄動的紅絲帶感受一代人的芳華,在紀錄片《中國》,這樣象徵性的元素更是運用到爐火純青:
一座城池,用一堵高牆代替;一座宮殿,你看到的就是一扇大門;一座房子,用一面牆就足以表達。這像是傳統戲曲的舞臺,兩把椅子一張桌子就是房子,站在蒙著布的高臺上,就可能是諸葛亮的《空城計》。
《中國》高明的地方,它不像一般的紀錄片,也不像一般的影視劇,很多時候,它更像是一部舞臺劇,而且都不需要演員說幾句臺詞。
既然用12集紀錄片表現自春秋到盛唐的千年歷史,更需飄逸、從容,想一口氣什麼都講,講的人不累,看得人也得累到吐血,繼而是對歷史的望而生畏。
《中國》最聰明的地方,把所有鏡頭都放慢一倍,實現了徹底的寫意風格。
紀錄片《中國》的質感、畫面、音樂、服裝、道具、解說……等等,似乎都無可挑剔,令人折服。
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外在的,是視覺、聽覺層面的享受,其最精彩的地方,當然是總策劃和解說詞,也就是網友所說的「神仙文案」。
我看了幾集,從第一集到一統天下,即春秋到漢以前的部分,當時就想,難道春秋以前的事兒就不說了嗎?
今日搜到製作人李東坤的一篇文章,紀錄片《中國》第一季從春秋到盛唐,第二季從盛唐到新中國建立前,第三季則追溯到上古三代。
對於第一季第二季,基本史實都在已有的認知框架內,我們欣賞的是該紀錄片如何挑選解讀這些素材,而對於春秋以前的部分,我更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