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部分被稱為「最健康」的人,他們既不舉鐵也不參與跑馬拉松,甚至未曾踏足健身房。
而整理家務、打掃庭院的「佛系健身」,構成了他們的每日運動。
從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到日本的一些偏遠的島嶼上,廣泛分布這些全球最長壽的人。在這些地方,百歲老人很常見,除卻高齡以外,他們患慢性病的機率也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這些高齡人群聚居之地被稱為藍色區域(blue zones),他們佛系健身日復一日。
但是,與藍區人民「自然健身」相反的現象是,隨著健身氛圍的日益濃厚,人們對運動與飲食習慣更多的關注正滾雪球一般將健身推向極端。
全力以赴All or nothing的「極端健身」哲學興起。
例如,每日必須達到固定運動時長與卡路裡消耗,否則便滿是愧疚自責。如果不夠痴迷,就意味著懶或是放任自己。「健身成癮」成為導致國民幸福度下降的新因素。
健身正從一種追求健康的方式,到上癮而影響身心健康。
背後原因在於,生理上持續追逐運動快感,導致「耐藥性」提高。也反映著社會焦慮滲透到了健身領域,更有社交媒體中健身概念平均值被拔高,推動著一步步走向「極端健身」。
全力以赴All or nothing,看似是一碗勵志熱血雞湯,卻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毫無疑問,藍區人民的自然運動需要大量時間,但極端健身同樣不可取。因此,對於更多人而言,周末的佛系健身也能保持健康。
即使每天只有10分鐘的運動量,也能讓身體受益;在周末完成一周的運動量與每天定時定量運動能夠收穫同樣的益處。
■ 哥斯大黎加藍色區域的生活 來源:TODAY
01
佛系健身,
是他們的健康秘訣
藍區一詞源於Gianni Pes和Michel Poulain在《實驗老年學雜誌》中所做的人口統計工作,他們將撒丁島的努羅省確定為男性百歲老人最集中的地區。
當兩人瞄準長壽村群時,他們在地圖上畫出同心的藍色圓圈,並開始將圓圈內的區域稱為「藍色區域」。
隨後,Dan Buettne拓寬了這個術語,提出全球範圍內共有5個比較典型的藍色區域,它們分別是義大利的撒丁島、日本的衝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群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羅馬林達和希臘的伊卡裡亞島。
藍色區域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佛系健身。
全球範圍內5個比較典型的藍色區域 來源:《國家地理》
比如,在希臘的伊卡裡亞島上,有1萬人的壽命比美國人長8到10年,他們的心臟病發病率只有美國人的一半,癌症發病率要低得多,而且較為特別的是,幾乎沒有痴呆病例。
Dan Buettne團隊與《國家地理》合作就藍區的長壽進行了研究,他們得出結論,藍區的人們有具備如下特質:
藍區的9大長壽特徵除卻8分飽、植物性食品與適量紅酒,以及擁有健康的社交網絡等,已被眾做周知的健康方式外,藍區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健康秘訣。該研究指出,就社會屬性而言,擁有使命感幫助藍區老人獲得了額外7年的壽命,每月參加四次信仰服務帶來的歸屬感將增加4-14歲的預期壽命。在家庭方面,藍區人會把家庭放在首位,他們與年老的父母或者祖父祖母一起或相鄰居住,給伴侶承諾,給孩子更多的關心與愛。這些行為將給他們增加3年左右的預期壽命。壓力的集聚會帶來慢性疾病,對此,藍區人民還有著減輕壓力的例行儀式,如日本衝繩,大家會每天花上幾分鐘時間祈禱與緬懷祖先,撒丁島地區則是有著「Happy Hour」這樣的日常儀式實現壓力的釋放。在運動健身方面,藍區老人們不舉鐵,不跑馬拉松,也不去健身房。取而代之的,他們會自己種植果蔬,在處理日常家務活時也不用便利性的器械,用自然環境去推動他們不斷運動。比如,一項針對撒丁島藍區中男性的研究發現,他們的壽命更長與飼養牲畜,在山上的陡峭山坡上生活以及步行更長的工作距離有關。要麼不做,要麼盡全力,All or nothing的健身哲學似乎頗為熱血。然而以美國為例,在19年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中顯示,美國的幸福排名指數已經連續三年下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effrey Sachs指出,幸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眾成癮,其中除了酒精毒品外,強迫性健身與飲食也成為成癮新成員。健身成癮的背後從生理上來看,源自持續追逐運動快感而產生的「耐藥性」。當長跑或進行其他形式的劇烈運動時,大腦會充滿多巴胺和其他類似阿片類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引起愉快的興奮狀態。但如果一直在訓練,將對這些化學物質產生耐受性,於是過去30分鐘後的愉悅感現在需要45分鐘。同時,如今,健康理念充斥著社交媒體平臺,用戶上傳了數千萬條相關帖子,其中許多都美化了人們熱衷於鍛鍊的方式。社會比較學指出,當把自己與他人對比時,會進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比較,只有當取得平均效果時,才能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在極端健身中,博主們精心製作的圖文常常讓這種平衡經常丟失。於是,對健身的認知會轉移至觸不可及的高地,並認為個人處於墊底狀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成癮也是社會焦慮在運動健身領域裡的滲透,「休息一天就會武功全廢」源自人們將健康過度與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掛鈎而帶來的不安全感。正如教育廣告裡的焦慮營銷——「我們正在教育你孩子的競爭對手」,不健身似乎暗含著與其他人相比而言,不夠主動積極、沒有抓住當下、不夠健康聰慧、沒有活力。苗條纖細、積極向上、生命力、吸引力、強壯、抓住當下、積極參與和頭腦靈活,本指身心健康的「健康」一詞,內容被無限擴大化。All or nothing看似熱血,實則是對健康概念的異化。極端健身被異化,像藍區人民一樣自然運動,對於被束縛在辦公桌前的當代人而言,似乎可行性也並不高。其實,偶爾鍛鍊也能保持健康。和硬核的自律健身相比,想練就練的「佛系健身」有可取之處。比如,頻繁可見的是工作日無時間,只能休息日健身的「周末戰士」。拉夫堡大學在17年做了一項旨在研究周末戰士和其他體育活動模式與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之間關係的研究,研究表明,即使每天只有10分鐘的運動量,也能讓你的身體收益;在周末完成一周的運動量與每天定時定量運動能夠收穫同樣的好處。此次研究共有63591名成人受訪者,8802人死於各種原因,278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非運動參與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HR為0.63,周末戰士參與者為0.60,定期運動參與者為0.59。而在癌症死亡率方面,非運動參與者0.86,周末戰士參與者為0.82,定期運動參與者為0.79。由此可見,每周1-2次健身的周末戰士者,與定期運動參與者,都保持在一個較為相似的健康水平。因此,每周1-2次的周末戰士活動模式,可能足以降低全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風險。鍛鍊並不意味著每天跑三公裡,全天累積的任何運動都是有益的。即使沒有時間堅持長跑,也要儘量在白天多走幾步。本 期 免 費 贈 書
給大家準備了5本《對身邊的軟暴力說不》,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識別下方二維碼,打開今日頭條,在頭條號「心理八八」頁面操作就能自動抽獎啦~
頭條抽獎平臺隨機自動抽取
截止2020年4月19日,祝好運~
張沛超:迷茫、心累…改變的關鍵,藏在這2個字裡
現在不是譴責母親的時候:關於母愛,最扎心的4個真相
金錢、權力、才華,都不能減少生活的艱難|精讀心理書《自愈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