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行業發生巨變,2年關閉6200家門店,消費者不買帳了
推薦語:網際網路時代下,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在10多年前,誰能想到今天的消費者足不出門就可以在網上購物,坐等產品送貨上門;誰又能想到,繁華的商業街有一天也會變得蕭條,逛街的人也越來越少……
新時代的來臨,也使得很多的傳統行業離我們而去,如今科技的發展,我國又有一個傳統行業迎來巨變,這行就是——銀行。
還記得當年,馬雲扛起「正義大旗」,創辦了支付寶,稱「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隨後,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產品拔地而起,銀行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如今,電子支付進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馬雲真的迫使銀行做出了改變,畢竟銀行的「生意」也被間接搶走了不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似乎也只能節衣縮食過日子了。
根據我國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兩年來退出經營的商業銀行網點數超過了6200家。
而進入到今年,我國銀行網點裁撤力度仍舊未得到「緩解」。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來看,截止到2020年11月底,今年居然已經有2790家銀行網點關停,估計整個2020年會有超過3000家網點關停。
而且,不光是銀行網點在縮減,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來看,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ATM機的數量也減少了6.8萬臺,在信息技術升級的衝擊下,銀行也不能夠再堅守傳統了。
還記得過去的幾十年來,在銀行工作可謂是普通人「可遇不可求」的香餑餑,但現在呢?早已經物是人非了,銀行上班也不再是大家口中的金飯碗職業。
那麼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銀行會大幅縮減營業網點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銀行縮減網點的主要還是為了縮減成本支出,有些銀行網點因為地理位置不佳或者經營問題,甚至常年處於虧損狀態。
再加上現代年輕人已幾乎不再去銀行辦理業務,僅靠做老年人生意,商業銀行很再維持較高的利潤空間。
不過大家也別被這個「門店倒閉潮」現象誤解了,其實並不是商業銀行不行了,而是說銀行已經改變了原有的經營方式,這行其實仍是香餑餑,只不過隨著智能設備的大量應用,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的員工罷了。
那麼,如果商業銀行不慎經營倒閉,消費者存在裡面的錢還能拿到嗎?
在這方面大家其實可以不必擔心,就算銀行倒閉了,那麼其也還是需要給客戶償還資金的。比如說,如果一家銀行倒閉,那麼接下來會由大型銀行管,然後進行資產清算,之後進行重組,債權是會轉移到重組後的新銀行的。
儲戶此前有多少錢,一樣可以拿出來,相反的用戶欠銀行的貸款多少錢,還是得還多少錢,不會說給你免掉。
不知道大家對此現象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