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體質的病因及表現 有什麼調理方法

2022-01-08 老中醫生活道

你有了解過你是什麼體質的人嗎?如果你是屬於溼熱體質的人,那麼你就要好好調理自己的身體了,調理身體的方法已經列出來了,大家可以看看。

  所謂「體質」,簡單說,也就是一個機體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徵,我們就叫它什麼體質。比如「陽虛體質」、「寒溼體質」等等。現在正值酷暑炎夏,外界環境火熱之氣和暑溼燻蒸之下,會形成一種溼熱的天氣,對人而言,當然也有「溼熱」體質之說。

那麼溼熱體質是如何引起的呢?

  先天的脾虛、脾胃虛弱,容易招惹溼氣,遇到溼熱環境或遇到熱性疾病,便容易發展為溼熱體質。

  生活中常存在這樣一些人,明明身體沒病還很健康,卻經常服用人參、當歸等大補性的藥材,結果催生或加重了溼熱體質。

4、長期情緒壓抑、思慮過多導致,這也驗證了中醫所說的「憂思傷脾」。

  如長期生活在潮溼、溼熱、悶熱的環境中。我國西南地區人群便容易發生溼熱體質。

  之所以說現代人更容易發生溼熱體質,主要與飲食、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溼熱體質會有些怎麼樣的表現呢?

  如果臉上經常油膩膩的,隨手一抹就能起來黑黑的汙垢,臉上經常長點痤瘡、小癤子之類的,一般都屬於溼熱體質的表現。

  溼熱體質的人,口苦口乾、口舌生瘡、舌苔黃膩是比較常見的,有的還會出現白眼球發黃。

  腹脹不舒,喜歡喝點冷飲但不是很多,大便常常會粘滯不暢,上廁所的時間會延長,小便黃熱等等,大多都是溼熱體質的表現。

  以上是溼熱體質的三種常見表現,當然,全身的睏倦、精神倦怠嗜睡,心煩意燥等等,都是「溼邪」的表現。

溼熱體質的調養方式有哪些?


  溼熱體質的人平時應該注意避免進食辛辣油膩的食物,這類食物容易加重身體內熱,使體內環境更加的糟糕,容易出現身體諸多的不適。常見的辛辣油膩食物有: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 、八角、小茴香等等。

  溼熱體質的人不宜過多飲用涼茶,儘管涼茶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熱,但是涼茶性寒,大量飲用會加重體內的溼氣。飲用涼茶最好是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熬夜會導致脾胃受損,本身是溼熱體質的人,脾胃一旦出現功能下降更加容易將溼熱滯留在體內,長此以往會加重體內的溼熱,引發身體諸多不適。如果是熬夜的時候又喜歡進食點心甚至是抽菸的話,會使身體遭受更多的傷害。

 溼熱體質的人一定要注意遠離潮溼環境,否則很容易加重身體內的溼氣。時間長容易出現關節炎、風溼等病症。平時注意防潮去潮。比如天氣晴朗時開窗通風,衣物被褥戶外晾曬,使用石灰灑在潮溼角落吸水等等。

 

  溼熱體質的人可以多按摩身體上的穴位來幫助排出溼氣。 

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伸直小腿時腓腸肌肌腹下尖角的凹陷處,用拇指指腹反覆按揉此穴至。

(版權說明: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所用僅為分享,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我們願意分享,分享您需要的有用的、客觀的健康養生文章。

我們願意提供,提供您適合的天然的、放心的健康養生產品。

老中醫養生道,您健康路上的一個平凡鋪路工。

購買產品,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溼熱體質的表現
    養生導讀:溼熱體質的表現。中醫理論裡人有八種體質,我們也常會聽中醫說「溼熱」。那麼什麼是溼熱?溼熱體質的表現有哪些?
  • 溼熱體質的表現是什麼?該如何調理
    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那麼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大多數女生會說自己的溼氣太重,那麼今天主要說說溼熱體質的一些症狀表現,還有如何調理。  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有時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可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
  • 溼熱體質調理
    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溼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溼的入侵,外溼也常困阻脾胃使溼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溼熱中的熱是與溼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溼"從陽化熱",因此,溼與熱同時存在很常見。
  • (六)溼熱體質的特徵和調理方法
    溼熱、血瘀、氣鬱4種實性體質,以及特稟體質。今天分享一下溼熱體質的特徵和調理方法(其它體質這幾日也都陸續發出,請注意查收)有些朋友不會區分溼熱和痰溼體質,那麼,除了以上特點之外,溼熱體質還有個典型特點——舌紅苔黃膩。舌紅、苔黃反映的是熱,膩反映的是溼。油膩的食物,如肉,吃多了容易產生溼。油膩的食材經過烤、炸、燻等製作工藝後,更是會「火上澆油」,產生溼熱。
  • 食療調理溼熱體質,健康抓住時節
  • 「溼熱體質」的人有哪些表現,應該如何調理呢?這些需要注意
    我們常會聽醫生說「溼熱」。那麼什麼是溼熱,溼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麼問題呢?
  • 【中醫調理】常見溼熱的症狀表現
  • 溼熱體質的表現症狀
    溼熱體質就是指人體內的溼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感覺就像地球上的土地,已經下了很久的雨,把它已經泡得很溼了,突然又出了很長時間的大太陽,很熱的氣候,烘蒸著潮溼的土地的那種現象。感覺在一個人的身上,就像是大熱天穿了一件溼噠噠的衣服,很不舒爽。
  • 溼熱體質的表現是什麼,瘦人和胖人的區別很大...
    體質出了問題,對身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根本性,長遠性的。
  • 第6講:溼熱體質的調理.溼熱體質最容易長痘,容易出現婦科炎症...
    (這篇很長,但談的很深,值得認真聽完)直奔主題,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溼熱體質的調理。在這8異常體質中,最小眾的應該就是溼熱體質了。溼熱體質最喜歡找年輕人身上,規律特別明顯:女性在15歲到21之間,男子在16歲到24歲之間,表現出來的症狀主要就是長痘,身體臭,容易出油等這些症狀。
  • 【健康】溼熱體質多吃8種食物來調理
    如果體內過於溼熱,那麼身體就會有一些異常的症狀表現出來,比如說臉上總是油光滿面的,而且還經常會長出痘痘,也常會出現口腔異味,有這樣情況的人多數就是屬於溼熱體質了,這時候最好是能夠進行飲食方面的調養,以便使溼熱體質得到改善
  • 中醫養生:溼熱體質怎麼辨?​溼熱體質怎麼調?
    溼熱體質怎麼辨  溼熱體質可由先天稟賦形成,也可由後天失調而致,如嗜菸酒、常熬夜,或滋補不當、滋補過度會催生或加重溼熱體質;長期情緒壓抑,借酒澆愁,或長期生活在溼熱環境也會導致溼熱體質。溼熱體質者因溼熱之邪一陰一陽,在人體纏綿難解,如油入面,具有「內蒸外發」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 如何知道你是不是溼熱體質?對照5個表現,自己也能判斷
    每個人的體質多多少少存在差異,不同體質的人調理身體的方法不同,因此平時應該了解自己的體質,通過一些好的方式來促進健康,才能防止調理不當,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出現健康問題。另外,有部分人屬於溼熱體質,在體內溼熱嚴重的情況下很多症狀也會產生。那麼,有哪些特殊的表現暗示屬於溼熱體質呢?
  • 什麼是溼熱體質?溼熱體質該怎麼辦?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生活不規律,體重的增加,飲酒,吃辛辣食物等,這些都容易導致溼熱的產生。溼熱體質有哪些體質特徵?溼熱體質體質特徵對於青春痘,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青春痘,顧名思義,是青春的專利,可為什麼有些人到了四五十歲還在長呢?這就涉及了中醫體質學上的另一種體質——溼熱體質。這種體質的標誌就是,滿臉長痘,口舌生瘡。比如到皮膚科看病,從年輕長痘一直到40多歲還長痘,被稱為「戰痘一族」。
  • 一系列體質五:溼熱體質
    溼熱體質,臉整天油膩膩,胸前背後總是大片大片長痘,而且總是渾身感覺不清爽不舒服,偶爾嘴巴裡會有異味,還有點便秘。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溼熱體質具體表現: 1、型體特徵:形體偏胖或消瘦; 2、常有表現:面垢油光、多有痤瘡粉刺、常感口乾口苦、眼睛紅赤、心煩懈怠、身重睏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結或黏滯、男性多有陰囊潮溼、女性常有帶下增多。
  • 溼熱體質詳解——人分九種
    3、中醫認為「五志過極皆化火」,壓力過大,精神緊張、焦慮等也會導致溼熱體質的形成。體質分析當偏好油膩、味重、甜食等食物時,溼邪就容易在人體形成滯留,加上辛辣、菸酒、疏於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的煎熬,滯留體內的溼邪逐漸變成溼熱之邪,而導致了溼熱體質的種種表現。
  • 溼熱體質的人該怎麼辦?
    溼熱體質的人是很容易出現滿面油光容易生瘡的情況,那麼你知道溼熱體質吃什麼調理比較好呢?  平時我們身體的很多症狀,都是因為體內的溼氣和熱氣導致的,溼熱體質的外在表現症狀有很多,常見的比如總是臉上出油、頭髮容易油膩,口乾口苦,總是覺得身體沉重睏倦沒精神,還容易長痤瘡等等,在日常心理上表現出容易急躁、心煩意亂。
  • 溼熱體質怎麼辦
    面部油垢、痤瘡癰疽、頭髮脫落、咽幹口苦、口氣熱臭,怠惰、神疲乏力、汗出黏膩、少寐多夢、早醒易驚、急躁易怒、心煩意亂、食少納差、脘腹痞滿、手足汗出、大便燥結或黏滯不爽、小便色黃、陰囊潮溼、帶下黃臭、舌苔黃膩,脈多滑數等表現。調養原則:清化溼熱、分消走洩。
  • 中醫:溼熱體質的人,身體會有5個表現
    以前看到網絡上有朋友說笑,說廣東的天氣預報是「高溫加暴雨」,大家說這是下的洗澡水嗎?其實,這是不了解南方的氣候,南方這個季節,往往是來一片雲彩,就是暴雨,雲彩走了,就是烈日當空,暴熱難耐,所以,一天裡面會經歷溼、熱兩個階段,溼熱交蒸,則人體很容易生病。
  • 怎麼區分溼寒和溼熱體質?溼寒溼熱怎麼調理呢,我來告訴你
    導語:相信很多朋友們在關於自己是溼寒體質還是溼熱體質上都有過困擾,如果你還有這方面的困惑,歡迎你仔細閱讀本篇文章哦。今天主要給大家講一下怎麼樣區分出溼寒和溼熱體質,以及溼寒溼熱的成因以及該如何調理好身體,接下來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