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連的一戶人家裡發生了一件悲劇的事。
這戶人家的爸爸媽媽擔心三個月大的孩子夜裡睡覺不安全,一直跟孩子同床睡。前一天晚上,寶寶睡在爸爸的身邊,爸爸翻身時不小心壓到了孩子,可能是太勞累,當時並沒有發現。
直到次日早晨睡醒時發現,孩子已經沒有了自主呼吸,雙側瞳孔散大。把孩子送到醫院後,醫生雖然第一時間進行搶救,並堅持不懈地嘗試各種有救命希望的搶救措施,諸如心肺復甦、清理氣道、氣管插管等,可是,孩子最終還是永遠地離開了愛他的爸爸媽媽。
類似的事件在國內外屢有發生:
2019年,2月26日凌晨3點,寧海縣婦保院接到一例急診。 一對年輕父母抱著剛滿月的男嬰匆匆就醫,懷裡的嬰兒全身冰冷、嘴唇發紫、不哭不鬧。醫生清理呼吸道、心臟按壓、腎上腺針靜推……經過半小時的全力搶救,仍未能恢復寶寶心跳。男嬰的母親蹲坐在地上,一遍遍哭訴著事情的經過。「上半夜11點餵過奶,後來自己睡著了。早上醒來時,發現寶寶全身冰冷、一動不動。」
廈門一位30歲的媽媽在給寶寶哺乳時,不知不覺睡著了,將只出生70天的嬰兒壓在了身下。等到清晨四五點媽媽醒來後,發現女兒已經沒了呼吸。
英國一名15個月大的女嬰,在和母親同睡一張沙發的時候,被母親蓋著的羽絨被壓到窒息身亡。
媽媽懷胎十月,經歷了種種不適,走過鬼門關,把寶寶生下來,給爸爸媽媽的帶來了無窮的喜悅,可這種喜悅沒有享受多久,由於大人照顧得不當,讓孩子在這個美好的人世間沒有待上多長是時間,就離開了。
發生這樣的悲劇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睡造成的。父母和孩子同睡,對孩子是弊大於利。
有的媽媽睡覺時,把寶寶摟在自己懷裡,讓寶寶枕著自己的胳膊睡。這樣,媽媽只要低著頭,寶寶仰著頭,就形成了媽媽與寶寶嘴對著嘴呼吸。寶寶一整晚吸入的空氣都是媽媽呼出來的二氧化碳和成年人呼吸道裡帶出來的細菌,這對脆弱的寶寶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
就算媽媽不把寶寶摟在懷裡,成人一晚上的呼吸量,就可以把周圍1-2米範圍內的空氣汙濁,整個床的周圍都是成年人呼吸出來的汙濁空氣,不利於孩子身體健康和成長,如果成年人打呼嚕,那就影響的寶寶睡不踏實。
如果成人起夜、翻身也會對寶寶的睡眠質量造成影響。大人入睡後,整晚上都是縮著身子,擔心著寶寶,生怕自己壓到寶寶,根本沒有辦法睡踏實。睡眠淺的人還好,睡眠太深的人就會發生上面的讓人追悔莫及的事情。
讓孩子學會單獨睡自己的小床。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理想情況下,嬰兒一歲前應該跟父母睡在一個房間。同時指南也強調,嬰兒不應與父母同床,因為這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的風險。這對於四個月以下的嬰兒以及早產或低出生體重的嬰兒來說非常重要。
新生兒和父母在同一房間而不是在同一張床上睡覺可以使嬰兒患SIDS的風險降低多達50%。而且方便孩子媽媽哺乳和換尿布以及哄孩子這些事,因為寶寶在其他房間會增加媽媽的的負擔,讓媽媽更疲倦。
而且,美國兒科學會特別地還提到,父母和孩子不睡在同一張床時,不建議將兩張床拼到一起,中間沒有護欄。原因是嬰幼兒在睡眠中會傾向於向父母的方向移動,從而使得和父母的距離過近,增加風險。
所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嬰兒和父母睡在同一個房間的兩張床上,保持在伸手就能夠到的距離,是最合適的。既保證了安全,又使得父母夜裡照料嬰兒不太麻煩。
這樣,大人可以睡得踏實,孩子睡得安靜。彼此都不會打擾。
並且0-3歲,是寶寶發育最快,也是最關鍵的時候,保持寶寶充足的睡眠,給寶寶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至關重要。
寶寶早點獨立睡覺,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
寶寶獨自睡嬰兒床要注意:
嬰兒睡覺最安全的地方是放在牢固的表面,例如:嬰兒床或搖籃,寶寶床頭的保護墊,一定要注意固定在床頭,床邊不要放塑膠袋等危險物品。嬰兒床上除了寶寶和當季的蓋被(最安全的是穿睡袋),別的都不要放。
怎樣給寶寶選擇睡袋?
1、選擇大小合適的睡袋。
很多媽媽認為買大一點的睡袋,穿的時間能長一點,這樣能省點錢,可是,如果睡袋太大,松松垮垮,保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寶寶翻滾的時候,領口過大,還可能會滑入睡袋,有安全隱患。所以,最好買大小合適的的。
2、選擇厚度合適的睡袋。
睡袋使用Tog(託格)這個用來計量寢具、衣物保暖程度的單位,數值越高,保暖性越強。2.5 tog 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正常室溫(16-20 ℃)下都可以使用。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睡袋都是用Tog等級來表示保暖程度的,有些睡袋會用幾層紗布來表示厚度,或是對應多少溫度來表示適用範圍,一般根據商家的包被說明來選擇就行,通常一款睡袋對應的適用的溫度3℃~5℃上下。
如果沒有買睡袋,孩子睡覺時,不要給孩子蓋很多被子,不要把孩子打成「蠟燭包」睡覺等,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窒息的意外。
因此,在孩子睡覺時,家中儘量保持在26℃左右,根據家中溫度情況給孩子蓋被子,被子不要蓋到寶寶的口鼻以上。
照顧新生兒,對父母來說是一種考驗,父母更要用心,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