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副對聯串起改革開放的記憶

2021-01-21 中國青年報

    一家書店就像一個人一樣,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生長特徵。一家書店走過的道路,所留下深深淺淺、彎彎曲曲的腳印,折射著社會變革與時代進步。我開書店30年,每年都會自撰一副書店對聯,至今已經寫了30副對聯。

    對聯是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歷史。展開我的30副長長短短、林林總總對聯,撥去昔日的塵封,追尋、品味和咀嚼這些對聯,是別有一番味道的。

    1989年,憑藉著兩千元的資本,我租賃了一爿櫥窗,創辦了一個小小書屋。櫥窗侷促、逼仄、昏暗,容納不下一張桌子。人蝸居一隅,只能側著身子,屈憋挪動,趾躅勞作。整個書屋簡陋、黯淡、悽冷,幾分悲涼又幾分沮喪,一副窘態,難以名狀,實在令人唏噓,哪兒有一點書店的樣子呢?——這就是我最初創業的模樣。

    那個年代,文化大革命剛剛過去,百廢待興,精神荒蕪,思想斷層,滿目瘡痍,多少讀者嗷嗷待哺,圖書稀缺,難尋,人們買不到一本字典、一本《唐詩三百首》、一本中外名著。多少讀者求書、盼書、望書……半個文化人的我,一直關注著我國的文化動態,和一些文化單位有著藕斷絲聯的關係。由於眼觀四方,多地選求,購進圖書實用、通俗、緊跟時代,所以,小小書屋很快就站穩了腳跟,贏得了讀者認可。每天,櫥窗玻璃前,人聲鼎沸,湧動著摩肩擠膀的人群。人們口口相傳,不脛而走,一爿書屋聲名鵲起,熱鬧非凡 。

    是年,我寫下了一副春聯,記下那第一年創業的情景——

    小小店為讀者,想讀者,讀者是上帝 ;

    熙熙人選新書,購新書,新書多知音 。

    1990年,為了拿到書店的第一手貨,我開始嘗試著從出版社直接進書。用3000多元錢,我購回500餘本小說《錢,瘋狂的困獸》。然而,就是這次進書,讓我幾乎翻不起身,飽嘗了做生意的苦苦酸果。《錢,瘋狂的困獸》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的一部紀實作品,展示了我國第一批個體戶艱苦創業,發家致富的心路歷程。當時,我縣正準備舉辦一年一屆的大型廟會(辛集市尚為束鹿縣),我曾向愛人誇下海口說,一個廟會就能賣掉那批書。結果,那批沉沉的書狠狠地砸了我一個大跟頭。書,銷出了可憐的幾冊,白花花的真金白銀,竟以打了一個水漂而收場。

    面對著沉重的失敗,愛人堅定地支持我,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失敗讓人覺醒,挫折給人聰明。在一次次的摔打礪練中,在一天天的摸爬滾壓中,我的書店慢慢走向正規,又不斷擴張,不斷壯大,一個變為兩個,兩店擴為三店,生意風風火火,熱熱鬧鬧。我忙得上氣不接下氣,每天東奔西跑,早出晚歸,全家也跟著忙得團團轉,累死累活,吃不下一頓安生飯,睡不了一個囫圇覺 。

    是年,我撰寫了一副對聯,記下那迎風鬥浪的難忘情景 ——

    忙忙忙,早忙晚忙,無聲歲月忙中樂;

    累累累,今累明累,有味小店累裡甜。

    開書店第一位工作是組織貨源。那時,自己四十多歲,年富力強,渾身有勁。為了訪書,我跑鄭州,進西安,赴濟南,四處漂蕩,八方尋覓,後來趕到了北京,參加了正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北京書市。才算找到了門路。以後每屆書市,我都第一時間趕到,住進附近的招待所。書市的前三天,我會一直泡在書市的海洋裡,挨排逐家一一巡視,搜羅著大大小小的攤位,求得新鮮上市的頭茬菜。一個攤位幾百種,甚至幾千種,幾百個攤位,品種之多可想而知。密密麻麻的攤位,川流不息的人流,擁擠在僅有十平方公裡場地上。很多的攤位,圖書擺放沒有次序,像一堆堆亂垃圾,橫七豎八,東倒西歪,你壓我,我擠它,表面一看沒什麼好書,然而好貨常藏在裡面,需要一層層地刨,慢慢地選。只有耐住性子,才會能有所收穫。選書,絕不是剜到碗裡就是菜,挑的書要有用,讀者有需求,賣得出、銷得動、走得快。所以,我總是兩眼瞪得圓圓的,直勾勾地盯著角角落落,唯恐漏掉了什麼寶貝,然而時間又是那麼緊迫,不容你過多的思考,立馬決定取捨。每次書市,我都帶去很多編織袋,選得中意的書以後,付了錢,即把書裝進編織袋,待編織袋一層一層裝滿後,就封口綑紮。一次進書常常是二三十袋,甚至更多。漫步在書市之中,農村緊缺的養殖、種植類圖書,能一一找到。一次,當我搬運圖書袋子時,《京華時報》記者發現後,為我拍照攝影,發在了第二天報紙上,至今我還珍藏著那張報紙。還有一次,由於選購的書太多,就在書市現場,我花了400多元錢,租用了一輛運書的卡車,把滿滿一車書從勞動人民文化宮直接運回了書店。購書之艱苦,經營之辛勞,至今想起來還歷歷在目,難以忘懷,那是一段多麼艱苦而幸福的日子啊!

    是年,我為書店撰寫了一副對聯——

    綠湧大地,為每一本圖書尋得生存空間 ;

    書香小城,給每一位讀者播撒希望種籽 。

    1995年,我的書店遷至我市『河北一集』集貿市場內正中街最南側。這裡位置好,儘管只有區區50多平方米,且上下兩層,然而由於是新建市場,人流密集,輻射廣闊,所以讀者眾多。每天店門口,堆滿了大小車輛,行人通行都十分不便,生意一派興隆,令人漬漬稱奇。此時,我店逐漸和很多圖書發行單位建立了深入的業務聯繫,圖書到貨快,上架時間早、品種眾多。其中,我店進書最多的當屬金盾出版社。多少次,金盾出版社的軍用送貨車徑直開進市場,開到了我的書店門口,卸下了一包包暫新圖書。源源不斷的科技書經過我店,飄向了小城,飄向了四面八方。金盾出版社社長劉新明、總編輯王金相親自趕赴我店,了解圖書銷售,讀者的反映。業務員範盤成多次來店,指導看樣訂書。我店是千萬家民營書店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店,卻受到如此器重,這不能不使我受寵若驚,誠惶誠恐……

    是年 我的書店寫下了如下對聯——

    小店情長,謝老讀者深深厚愛 ;

    滿屋書香,盼新朋友殷殷關照 。

    2005年,我的書店遷至『河北一集』的主樓門臉位置。這裡曾是一家商場,由於破產,商場要進行拍賣,我以最高價格競得,成為我的書店。800平方米,三層營業大廳。這裡有著寸土寸金的獨特位置,毗鄰市區的東西主幹道,對過是市裡最早建成的公園。店前平坦寬闊,便於車輛存放出行。自此,我的書店結束了多年租用店堂歷史,有了屬於自己真正安家立業書店。今天,這一書店大樓,已成為我的不動產,升值幾倍。如若出租樓面,唾手可得的租金,遠遠高過賣書的微小利潤。經營圖書,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賠本賺吆喝。然而,我知道:我是農民的兒子,是從鄉間最底層走出來的。創辦書店,絕不僅僅是賺錢,更是以傳播文化為目的,讓農民讀好書、多讀書是一家有作為書店責無旁貸的追求和擔當。

    那是我店的黃金時期——每天,一群群,一行行,三三五五的讀者紛至沓來,魚貫而入,而一旦周六、周日、節假日,則是人頭攢動,變得更加狹隘擁擠。讀者爭相翻書、挑書、選書,收款臺前,人們爭相排隊、交款、結帳。我店沒有熱鬧喧囂的促銷,沒有眩目多彩的裝飾,樸實的像一本普普通通的平裝書,素麵朝天,清清爽爽,不飾張揚,無聲無息地躺在那裡。但那難以阻擋的幽幽書香,無與倫比的特有魅力,卻深深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者。

    是年,我的書店貼出了如下的對聯——

    綠湧大地,為每一本圖書尋得生存空間 ;

    書香小城,給每一位讀者播撒希望種籽 。

    開書店不容易,在農村開書店更不容易,這些年,我的書店一直紮根農村,紮根基層,克服了重重困難,走上一條荊棘叢生之路,不斷成長。

    書店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經營銷售的是以內容為核心的精神產品,這些精神產品格調如何,直接陶冶著讀者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的文明素質程度。我店是辛集規模較大的書店,大店就應有大店的風範,堅守職業道德,對社會負責,充分擔負起傳承文化的責任。應當看到,當前社會上盜版現象還十分厲害,傳播低俗、輕薄之風還很嚴重。然而我的書店始終不猶豫、不彷徨,始終堅持中規中矩,規範辦店,依法經營,把承擔起社會責任當做品牌文化的重要內容,精雕細刻,不斷深化,使讀者不斷增強對我店的信任度,形成讀者穩定可靠的消費場所。我市是有名的文化之鄉,書店比較發達,最多時曾達到四五十家,然而大浪淘沙,潮起潮落,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書店入不敷出,難以為繼;有的敗走書業,蹲進了監獄;有的被文化管理部門查辦,上了黑名單,成為歷史的傳說,而真正堅守下來的書店,成為當地的座標書店是屈指可數的。誠信已是我店的一筆無形的資產,良好的口碑已將我店的效益在時間坐標上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1998年,我的書店撰寫了如下的對聯——

    小店情長,謝老讀者多年深深厚愛 ;

    滿屋書香,盼新朋友不斷殷殷攙扶 。

    我的書店有一位小讀者劉一昂,乾瘦乾瘦的,小小的腦袋上架著一副大大的眼鏡。從七歲上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到我的書店「蹭」書看,如今他已升入高中,依舊還來「蹭」書看。

    我的書店儘管幾經搬遷,他也幾經輾轉,就像一個跟屁蟲一樣,「粘」著我的書店,兜兜轉轉,至今已有整整10年了。每逢周六、周日,他總會一如既往地趕到我的書店,身材單薄的他,到了書店以後,總是靜靜地站立在兒童圖書專架前,默默地翻看著一本又一本的圖書;偶爾看著看著,還會發出幾聲咯咯咯的笑聲。他看卡通書,看童話書,也看故事書。每次看到劉一昂的時候,我總是盡心盡力地幫助,呵護,儘可能地給他提供便利,讓他毫無顧忌地選書看書,在書香的浸潤中慢慢成長。

    這些年,我的書店已和數不清的小讀者結下了深深的友誼。常常有家長動情地對我說,「我的孩子是讀著科技書店的書長起來的」,「我的兒子是伴著科技書店的書長大的,我的孫子也在讀著科技書店的書」……正是在這口口相傳中,無數的讀者記住了我的書店,認識了我的書店,心存感悟,樂意前往。

    多年來,農民讀書難、買書難、借書難,一直困擾著我國廣大農村,成為老大難問題。資料顯示,我國13億人口中,9億農民人口圖書消量不足全國的1/4。如何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更好地為「三農」服務,是書店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近些年,我以「農村圖書發行」為課題,結合長期經營,陸續撰寫、發表了幾十篇有關農民讀書用書的系列文章:《農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圖書》、《編寫三農圖書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農業科技圖書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農民圖書消費的特點分析對策》、《農村一般圖書發行止住下滑趨勢刻不容緩》、《農村買書難的癥結在哪裡?》、《農家書屋關鍵要實》、《農村圖書發行突破癥結走出困境的思考》、《書香的守望——一家民營書店所走過的25年歲月》、《給扶持農村實體書店點讚》…… 2010年,中國新聞出版總署舉辦「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建設新聞出版強國」主題徵文,我撰寫文章《農村圖書發行突破癥結,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營書店經營者來自農村第一線的報告》獲優秀獎。該文在《中國出版》刊登後產生一定的影響,後又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的《出版業》專刊全文轉發。隨後,一家報社的記者採訪了我,撰寫發表了人物專訪《寫著對聯辦書店》。2012年,第二十二屆全國書博會舉辦了「新聞出版改革、發展、創新」徵文活動,我撰寫文章《「三農」圖書出版、發行,路在何方?——一位民營書店經理對農村圖書市場的觀察與思索》、《粗壯的根須緊緊地盤桓在農村大地 ——一位農村民營書店經理對金盾出版社的觀察與思索》,雙雙獲得了優秀獎 ……

    2015年,我的書店撰寫了如下的對聯 ——

    從一爿櫥窗起步,不卑不亢、不急不躁 多少心血鑄此巍巍大廈 ;

    在萬千讀者紮根,有夢有愛、有聲有色 半生砥礪了吾孜孜追求 。

    我從小喜歡讀書,買書、藏書,簡直到了嗜書如命的地步。曾記得,小學讀書時,老師以「我的理想 」為題叫寫作文,我就寫了開書店的理想。參加工作後,無論走到哪裡,我第一個尋找的目標是書店。到外地出差,我可以不逛商場、可以不買土特產,但當地書店不能不逛。記得當年辦喜事,我進城置辦婚禮,第一次和愛人同行,然而我竟一頭扎進書店,害得未婚妻在外面,悻悻地等啊等啊,成為我一生難以忘懷的趣話。

    開辦書店的日子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個人愛好、特長與事業不期而遇,使我如虎添翼,水到渠成。我已買下的商場我的書店,今天已成為一方文化:5萬餘種圖書,裝滿兩百餘個書架,店堂幽雅明亮,異彩紛呈,多而不亂,厚重悠遠。倚牆而立的滿架圖書氣勢非凡,蔚為壯觀。中央平臺上的圖書錯落有致,高雅整潔。分門別類的導購牌燦然亮麗,清晰醒目。讀者選書一目了然,簡捷方便。書店員工彬彬有禮,以誠待客。憑著發自內心對文化的摯愛,我享受著一個真正的完美快樂人生——想著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著自己願做的事情,用書店、用文化、用感恩,改變著周圍的「生態」,改變著小城的面貌,也改變著自己的命運。我收穫著人生的最大富足——切切實實和讀者交朋友、堂堂正正地為家鄉服務,嫋嫋書香中俯撿著無盡幸福,遍地芬芳,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

    2018年是我的書店創辦30年大喜的日子,我撰寫了一副特別的新對聯——

    回眸三十年:情有獨鍾、孜孜矻矻,雖不怒不驚,不嗔不喜,曾歷幾多風寒雪冷狂、蜿蜒崎嶇,斯人漸垂垂老矣,一爿小店亦領一方文化 ;

    彈指壹揮間:心無旁騖、坦坦蕩蕩,也有潮有夕,有夢有詩,飽嘗半生酸甜苦辣、冷暖炎涼,吾家期盈盈春焉,滿腔情懷終成滿城書香 。

    我開書店30年了。至今已經撰寫了整整30副對聯。30副對聯是一個愛書人孜孜求索,默默耕耘的成長史;30副對聯是一個追夢者不忘初心,放飛理想的砥礪圖;30副對聯串起了一個農村民營書店改革開放難以磨滅的記憶。

    作者:張吉響

相關焦點

  • 有人問:是一「副」對聯還是一「幅」對聯?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特別是春聯,過春節,家家貼春節,迎春接福。春聯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這兩副對聯太精彩了
    每天平淡如水的日子,今天卻無意中看到兩幅絕佳對聯,看似淺顯,卻蘊藏很深的人生哲理。看了這兩副對聯令人拍案叫絕,會讓你參透生死。我們會由衷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言有盡而意無窮,真是大智慧,令人茅塞頓開。那麼,我們人生的每一天應當如何度過呢?
  • 黃紅元談上交所成立30周年: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CFIC導讀 ◆30年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應運而生。隨著黃浦江畔一聲清脆的開市鑼聲,中國資本市場開啟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徵程。上交所「三十而立」再出發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了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
  • 渾然天成的4副對聯,趣味十足文採好,讓人刮目相看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愛。古往今來,眾多好對聯流傳在民間,得到了知音的賞識。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賞渾然天成的4副對聯,趣味十足文採好,讓人刮目相看。 第1副對聯:王桐花;崔黃葉。
  • 「中山改革開放口述史叢書」《窮當家》今日首發
    8月19日晚,「中山改革開放口述史叢書」之《窮當家——一位鎮委書記的回憶錄》創下了一個新的售賣紀錄。該書由原橫門鎮(現屬於南朗鎮轄區)委書記何聯明所著,用口述的方式,講述了橫門鎮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和發展進程。在首發儀式上,中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中凡表示,這是一部改革開放時代基層幹部的奮鬥史。
  • 不出名卻值得欣賞的5副對聯,高水平好文採,真是厲害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只不過,時間匆匆,一些好對聯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埋沒,不被廣大讀者熟知。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值得欣賞的5副對聯,高水平好文採,真是厲害。
  • 1978-2018,改革開放四十年,記憶深處的這些歌曲,哪首感動過你?
    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批經典歌曲讓我們魂牽夢縈,  讓我們享受其中。  這些歌曲或大氣、或柔情、或激昂、或舒緩……  走近那些記憶深處的歌曲,  不知道哪一首感動過你呢?  80年代  1  《在希望的田野上》  年齡:34歲  作者:陳曉光(詞)施光南(曲)  演唱者:彭麗媛  江湖地位:改革開放時期經典作品  2
  • 曾國藩六副對聯,寫盡了一生智慧
    其中六副對聯,寫盡人生百態,道盡人間智慧。 01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時年48歲,曾國藩寫下了這副對聯,自勉了整個後半生。大意是指人窮骨頭不能賤,事窮初心不可棄。無論身處什麼境地,都要像春天一樣,保持樂觀生機的心態,積極向上。
  • 令人拍案叫絕的4副對聯,對仗工整文字妙,細細品讀有味道
    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令人拍案叫絕的4副對聯,對仗工整文字妙,細細品讀有味道。第1副對聯:隔岸眺仙蹤,問樓頭黃鶴,天際白雲,可被大江留住;繞欄尋勝跡,看樹外煙波,洲邊芳草,都憑傑閣收來。這個對聯是黃鶴樓的對聯。
  • 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摘要] 「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蹟,今後還要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習近平主席的鏗鏘話語,充滿智慧和力量,彰顯信心與豪情,激勵我們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2020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央深改委部署的50個重點改革任務和其他75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完成143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出臺268個改革方案。
  •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章發行 羅永輝操刀設計
    為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章」12月21日發行。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杭迎偉,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付捷,上海造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劉科等出席儀式,並共同啟動「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章」發行。會上,中國工商銀行將「1」號紀念章贈送給浦東新區,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單少軍代表浦東接受贈送並永久收藏。
  • 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大家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深圳等經濟特區創造的輝煌成就,深刻總結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經濟特區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在蘇共垮臺及東歐劇變、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前後,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以及中共紀念建黨90周年之時,這一認知都曾先後升溫。對此,學者王東紅作過一些分析。學者金衝及指出:「有些書籍和文章連篇累牘、有意無意地給人製造一種錯覺:仿佛那30年無非只是一個政治運動接著一個政治運動,整了一批人又整一批人,沒有幹多少好事。」企圖通過割裂歷史,否定其中一段,進而否定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歷史。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 40年,改革開放與我們的生活
    從以前的5個月到現在僅5天,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改革,讓中國人的「美麗消費」直追國際潮流。今年全國兩會後,這項改革迅速在廣東、重慶、四川等10個自貿區推開,從審批改備案,企業節省了可觀成本,消費者享受到更好體驗。  這則消息沒有引起多大關注。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的消費者早已適應了充斥市場、琳琅滿目的進口消費品。
  • 15副家教家風對聯,教子大智慧
    她的三個誤入歧途的兒子在這副堂聯的鞭策下,終於有所悔悟,改邪歸正。 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明朝徐渭晚年撰寫的家教奇聯。 此聯妙在一個「好」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
  • 靈隱寺曾留下副對聯,傳承1700年,卻點醒了無數迷茫而執著的人
    然而,到這裡的人們卻不僅只對寺院的歷史及佛感興趣,不少人卻是為一副對聯所來,因為這副對聯曾點醒了無數迷茫而執著的人,也令無數人得以走向成功。此聯正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粗略一看,這不過是樸素到無法樸素的14大字罷了。但當人們細品之後,卻又感觸頗深。在這世界上,人人驕傲而固執,總想著將一切都做到完美,而人的欲望又是大到難以填滿。
  • 元宵已過,新年不再,有誰知道我國第一副對聯是哪個嗎?少有人知
    那就是對聯。但對於對聯的起源,或者歷史上又有哪些有趣的對聯呢?今天小編。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提到對聯,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因為過年的時候,我們的長輩都會像往年那樣貼春聯。春聯的左右兩邊內容其實是用的對聯。相比較古詩詞來說,對聯的出現要比古詩詞遲一點。在史書上記載。
  • 我的改革開放詞典:時政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或許,你是改革大潮的親歷者;或許,你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又或許,你出生長大在新世紀,是改革開放成就的享有者。無論你是誰,對於改革開放40年間發生在家庭內外的各種變化,一定都有切身的感受。
  • 改革開放40年 十大金句
    改革開放40年來,出現了許多經典的理論名句,這些句子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讓人很快記住,入腦、入心。這裡輯錄十個耳熟能詳的理論金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
  • 3個精彩絕倫的對聯,不是半桶水的搞笑對聯,值得細細品味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愛。古往今來,眾多好對聯流傳在民間,得到了知音的賞識。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搞笑幽默的對聯。我承認,這些對聯確實蠻搞笑的。但是作為對聯來看,某些搞笑對聯就顯得只有半桶水,除了上下聯字數一樣,怎麼看也不像是對聯。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