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微信上線了「裂開」等6個小表情。消息一出,立刻被推上了微博熱搜榜。有表情的網友紛紛玩起了新表情,而沒有表情的網友卻在線幽怨:「為何我沒有?」
微信官方的回應也十分有趣:「今晚都會有的。」
01emoji的魔力
微信推出新的emoji,竟引起了如此大的轟動。真是小小的emoji,大大能量。
emoji最早起源於日本,又被稱為「繪文字」(日語:絵文字/えもじ )。
emoji之父慄田穣崇
emoji的創始人是慄田穣崇先生。1999年,手機多半是黑白屏幕,而且屏幕很小,1個畫面只能表示48個文字。
他覺得這種消息傳達的方式很無趣,想要把消息變得更人性化一些。
他參考了1964年東京奧運會時期所誕生的統一指示圖和漫畫,創造了最早的emoji。
沒想到後來,emoji火遍全球,成為了大家網絡社交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截止2016年12月,全球每天使用Emoji的次數達到了驚人的60億次,在周末的頂峰期,這個數字還將達到更高。
後來甚至有個叫Jeremy Burge的人為emoji創建了搜尋引擎Emojipedia。
在2002年7月17日的蘋果Macworld大會上,首次發布了iCal日曆,而日曆的emoji表情顯示的數字就是7月17號。於是Jeremy Burge還建議把每年的7月17日設立為「世界emoji日」。
於是每年的7月17日就成為了「世界表情包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emoji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與多元。也成為了一個時代與社會改革變化的一個縮影。
2014年,在廣大網友的建議下,制定全球emoji表情包使用標準的統一碼聯盟(The Unicode Consortium)計劃增加五種有色人種表情。這一計劃已在2015年得以實現,表現了人種的多樣性和對不同人種的包容性。
後來emoji中也加入了「月經」表情,為打破月經羞恥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這其中的過程也分外艱難,從選擇到審核通過這一表情,就用了長達兩年之久。
2017年的一項調查強調,在英國,月經給女性帶來羞恥感。隨後,英國國際計劃組織開始了爭取月經表情的活動,並推出了五個方案。
網友投票選出了第三個表情,於是這個組織就帶著它去送審。
但是,被統一碼聯盟拒絕了。
後來英國國際計劃組織與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血液與移植中心合作完成了「一滴血」的emoji設計,也成為了如今的月經表情。
雖然一個小小的emoji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是至少它幫助我們說出月經,助力月經正常化。
此外,在統一碼聯盟新發布的2020版Emoji 13中,就包括了55個性別和膚色變體以及新的性別包容性表情符號。更加關注跨性別群體以及性別平等。
微信這次發布的新表情,也與最近的「裂開」「打工人」等網絡熱詞、社會現象相掛鈎,展現當代人的生活。
02你真的懂emoji嗎?
近日,鄭州骨幹教師培訓的幾頁PPT引發了熱議。原來,他們給老師進行了一場表情包和語氣符號的培訓。
這一培訓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好評。畢竟,年輕人都害怕長輩發「微笑」表情
在很多中老年人心中,這個表情代表了友好善良的微笑。
而在較為年輕的人心中,這個表情成為了帶有諷刺、負面情緒的「呵呵」、苦笑、皮笑肉不笑......
不同的年齡不同背景經歷的人,對不同的表情有不一樣的理解,這就讓使用emoji交流有了一定的困難。面對emoji,你真得懂它背後的含義嗎?
除此之外,不同的平臺顯示出的emoji也各不相同。
在emojipedia網站上,就列出了十幾個平臺的emoji形象。同樣名稱的emoji,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不同的APP上就變得不一樣了。
究其原因,還是版權的問題。
別人手機和你的手機上同樣名稱的emoji,看到的形象卻各不相同。所以,你真得懂emoji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