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4日訊(記者 韋幸文 羅珊珊 實習生 覃芊芊 李煥霖)常言道:「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在過去,只要學會一門手藝,就不怕沒飯吃。修爐匠、篾匠、打鐵匠、剃頭匠、鐘錶維修師……這些都曾是街頭巷尾的「熱門」職業。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消費觀點的轉變,這些曾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技藝與職業手藝人,正慢慢消失,越來越難尋覓到他們的身影。近日,記者在南寧市區的大街小巷裡,找到了一些還在堅持傳統技藝的職業手藝人,他們或為傳承,或因生計,或是熱愛,依然在堅守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聆聽這批老手藝人的故事。
專注技藝,不忘匠心與初心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老手藝人的手藝生涯起源於學徒,而後通過自身勤奮和鑽研,不僅傳承了上一代人的技藝,也自立了門戶。
在南寧從事配鑰匙的唐老先生,今年已經71歲。「1982年,我跟師傅學了這門手藝後,就開始幫人配鑰匙,做了足足38年。」唐老先生說,配鑰匙看似簡單,在機器的輔助下把鑰匙對準孔放上去就可以了,但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非常專注,一些細微的地方也離不開手工的調整。因每把鑰匙都有自己的獨特結構,配置時鎖孔的精細程度,決定了這把鑰匙能不能使用,「配鑰匙,並不是熟能生巧,而是講究一個『慢』字,慢慢打孔,慢慢調整細節,慢工才能出細活。」
同樣需要「慢」才能做好的手藝活——修鐘錶,還要再講究一個「精」字。
「修鐘錶,別說差一分,就是差一秒都不行。」擁有30多年修表經驗的林先生告訴記者,剛開始學修鐘錶,懂得技術只是基礎,「鐘錶種類繁多,損壞的理由也不同,只有經過後期不斷練習,積累了經驗,才能掌握好這門手藝。」
在南寧市西鄉塘區瀋陽路中一家修鞋小鋪裡,補鞋匠張師傅正在為附近居民補鞋。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補鞋匠張師傅正在給皮鞋埋線。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如果你的高跟鞋腳後跟已磨壞、皮鞋「咧嘴」,是選擇直接購買新鞋,還是找家修鞋鋪,讓它「起死回生」?
20多年前,身有殘疾的張先生為了生計,在老家跟師傅學了補鞋的技藝後,來到南寧打拼。一間不到5平方米的小鋪子,一臺用來補鞋的縫紉機,各種修補的小工具,便是張先生的工作場所。每天,張先生戴上圍裙和袖套,日子就這樣在縫縫補補中度過了,他也從「小張」也變成「張師傅」。「錢雖然掙得不多,但贏得很多老顧客、老街坊對我手藝的認可。」張師傅說,在他這裡,兩塊錢就可以補好一雙鞋、一把傘、一個背包,或者更換一條拉鏈。
歲月流逝,依然衷愛這份手藝
圖為南寧市壯志路粵東會館門前,幾位紋面師正在給客人紋面。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煥霖 攝
現在的年輕人想要美容修容,大多流連忘返於各式各樣的美容院,日常護膚也傾向於選擇各大品牌的護膚產品,很少還能有人想起曾在民間十分流行的美容術——絞面。
絞面又稱修容、開面,本質就是臉部脫毛,用棉線夾著拔去面部的汗毛,令顏面光潔。在醫美技術尚未盛行的年代,絞面曾是許多年輕女性日常保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絞面手藝人可謂算得上是我國的「第一代美容大師」。在南寧市壯志路粵東會館門前,就有一批絞面手藝人。兩把線,一盒粉,一支眉鉗,兩張凳子,就是絞面手藝人的家當。「靠著一條細棉線和一盒粉,我幹這行已經40年了。」紋面手藝人黃女士告訴記者。
「家裡老本行就是做這個,所以從4歲起就跟長輩學習打制銀器。」年僅21歲但從事打銀手藝已4年有餘的林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在接觸這門技藝時,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長大後還去了職業學校的銀器製作專業學習,「會一直做這份工作,因為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圖為南寧市白蒼嶺綜合市場附近的棉花鋪,蘇師傅正在做棉被。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自從搬到這居住後,我都在這裡訂做棉被有20多年,一直很相信她的產品。」生活在南寧市白蒼嶺綜合市場附近的陳女士說,蘇師傅的這家棉花鋪加工出來的棉被,很舒適,也很暖和,家人都很喜歡,「只要她的棉花鋪還開,我就會一直在這裡加工棉被。」
圖為在廣西大學附近開修車鋪的唐師傅正在給學生修踏板。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在廣西大學附近開了20多年修車鋪的唐先生,這兩年可增加了很多新顧客,大都是附近學校的學生。「前面的馬路修擴寬了,旁邊的店鋪換了又換,我都一直在這裡。」唐先生說,前幾年生意平淡,現在開始提倡環保,大家又開始騎上了自行車,修車鋪又開始熱鬧起來。唐先生看到不斷有新顧客來光顧自己的修車鋪,表示會繼續經營好小鋪,帶好徒弟,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在唐先生修車鋪修好自行車的大學生小李表示,他平時比較節儉,也會光顧修車鋪、裁縫鋪等這一類型的老手藝店鋪。但不少年輕的受訪者表示,東西壞了還是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換掉,而不是拿去修理,並認為修理的過程很繁瑣,既費時又費力。「如果覺得價格合理、物件能復原,就會選擇老手藝人的店鋪進行修補;如修理價格偏高,則會買新的替換。」屈先生說。
記者手記:
在這個什麼都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無法預知哪一種職業是「曇花一現」,也無法預知哪一種職業會「萬古長青」。但始終相信,每一門技藝、每一種手藝,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有的老手工技藝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曾經在那段舊時光裡,它帶給了我們無限的便利和溫暖的回憶。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致敬每一位還在默默堅守著老手工技藝的匠人,是你們的堅持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也願每一門老手工技藝都不會失傳,在未來的大街小巷裡還能繼續看到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