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城市變遷 致敬漸行漸遠的老手藝人(圖)

2020-12-10 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4日訊(記者 韋幸文 羅珊珊 實習生 覃芊芊 李煥霖)常言道:「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在過去,只要學會一門手藝,就不怕沒飯吃。修爐匠、篾匠、打鐵匠、剃頭匠、鐘錶維修師……這些都曾是街頭巷尾的「熱門」職業。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消費觀點的轉變,這些曾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技藝與職業手藝人,正慢慢消失,越來越難尋覓到他們的身影。近日,記者在南寧市區的大街小巷裡,找到了一些還在堅持傳統技藝的職業手藝人,他們或為傳承,或因生計,或是熱愛,依然在堅守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聆聽這批老手藝人的故事。

專注技藝,不忘匠心與初心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老手藝人的手藝生涯起源於學徒,而後通過自身勤奮和鑽研,不僅傳承了上一代人的技藝,也自立了門戶。

在南寧從事配鑰匙的唐老先生,今年已經71歲。「1982年,我跟師傅學了這門手藝後,就開始幫人配鑰匙,做了足足38年。」唐老先生說,配鑰匙看似簡單,在機器的輔助下把鑰匙對準孔放上去就可以了,但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非常專注,一些細微的地方也離不開手工的調整。因每把鑰匙都有自己的獨特結構,配置時鎖孔的精細程度,決定了這把鑰匙能不能使用,「配鑰匙,並不是熟能生巧,而是講究一個『慢』字,慢慢打孔,慢慢調整細節,慢工才能出細活。」

同樣需要「慢」才能做好的手藝活——修鐘錶,還要再講究一個「精」字。

「修鐘錶,別說差一分,就是差一秒都不行。」擁有30多年修表經驗的林先生告訴記者,剛開始學修鐘錶,懂得技術只是基礎,「鐘錶種類繁多,損壞的理由也不同,只有經過後期不斷練習,積累了經驗,才能掌握好這門手藝。」

在南寧市西鄉塘區瀋陽路中一家修鞋小鋪裡,補鞋匠張師傅正在為附近居民補鞋。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補鞋匠張師傅正在給皮鞋埋線。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如果你的高跟鞋腳後跟已磨壞、皮鞋「咧嘴」,是選擇直接購買新鞋,還是找家修鞋鋪,讓它「起死回生」?

20多年前,身有殘疾的張先生為了生計,在老家跟師傅學了補鞋的技藝後,來到南寧打拼。一間不到5平方米的小鋪子,一臺用來補鞋的縫紉機,各種修補的小工具,便是張先生的工作場所。每天,張先生戴上圍裙和袖套,日子就這樣在縫縫補補中度過了,他也從「小張」也變成「張師傅」。「錢雖然掙得不多,但贏得很多老顧客、老街坊對我手藝的認可。」張師傅說,在他這裡,兩塊錢就可以補好一雙鞋、一把傘、一個背包,或者更換一條拉鏈。

歲月流逝,依然衷愛這份手藝

圖為南寧市壯志路粵東會館門前,幾位紋面師正在給客人紋面。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李煥霖 攝

現在的年輕人想要美容修容,大多流連忘返於各式各樣的美容院,日常護膚也傾向於選擇各大品牌的護膚產品,很少還能有人想起曾在民間十分流行的美容術——絞面。

絞面又稱修容、開面,本質就是臉部脫毛,用棉線夾著拔去面部的汗毛,令顏面光潔。在醫美技術尚未盛行的年代,絞面曾是許多年輕女性日常保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絞面手藝人可謂算得上是我國的「第一代美容大師」。在南寧市壯志路粵東會館門前,就有一批絞面手藝人。兩把線,一盒粉,一支眉鉗,兩張凳子,就是絞面手藝人的家當。「靠著一條細棉線和一盒粉,我幹這行已經40年了。」紋面手藝人黃女士告訴記者。

「家裡老本行就是做這個,所以從4歲起就跟長輩學習打制銀器。」年僅21歲但從事打銀手藝已4年有餘的林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在接觸這門技藝時,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長大後還去了職業學校的銀器製作專業學習,「會一直做這份工作,因為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圖為南寧市白蒼嶺綜合市場附近的棉花鋪,蘇師傅正在做棉被。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自從搬到這居住後,我都在這裡訂做棉被有20多年,一直很相信她的產品。」生活在南寧市白蒼嶺綜合市場附近的陳女士說,蘇師傅的這家棉花鋪加工出來的棉被,很舒適,也很暖和,家人都很喜歡,「只要她的棉花鋪還開,我就會一直在這裡加工棉被。」

圖為在廣西大學附近開修車鋪的唐師傅正在給學生修踏板。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

在廣西大學附近開了20多年修車鋪的唐先生,這兩年可增加了很多新顧客,大都是附近學校的學生。「前面的馬路修擴寬了,旁邊的店鋪換了又換,我都一直在這裡。」唐先生說,前幾年生意平淡,現在開始提倡環保,大家又開始騎上了自行車,修車鋪又開始熱鬧起來。唐先生看到不斷有新顧客來光顧自己的修車鋪,表示會繼續經營好小鋪,帶好徒弟,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在唐先生修車鋪修好自行車的大學生小李表示,他平時比較節儉,也會光顧修車鋪、裁縫鋪等這一類型的老手藝店鋪。但不少年輕的受訪者表示,東西壞了還是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換掉,而不是拿去修理,並認為修理的過程很繁瑣,既費時又費力。「如果覺得價格合理、物件能復原,就會選擇老手藝人的店鋪進行修補;如修理價格偏高,則會買新的替換。」屈先生說。

記者手記:

在這個什麼都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無法預知哪一種職業是「曇花一現」,也無法預知哪一種職業會「萬古長青」。但始終相信,每一門技藝、每一種手藝,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有的老手工技藝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曾經在那段舊時光裡,它帶給了我們無限的便利和溫暖的回憶。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致敬每一位還在默默堅守著老手工技藝的匠人,是你們的堅持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也願每一門老手工技藝都不會失傳,在未來的大街小巷裡還能繼續看到他們的身影。

相關焦點

  • 崇明這對老夫妻,用二十年堅守這門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崇明這對老夫妻,用二十年堅守這門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2020-10-20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我們漸行漸遠的,不是距離,而是……
    你有想過是什麼原因讓彼此漸行漸遠的嗎?估計大多數人會回答:「距離」。可事實上並非如此。1很多人是因為共同的環境、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生活軌跡而成為朋友。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人都在變換不同的人生場景。讀書、上班、換工作,換城市,朝著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方向前進。
  • 《荒野大鏢客2》天堂漸行漸遠任務怎麼做 天堂漸行漸遠任務完成攻略
    導 讀 《荒野大鏢客2》天堂漸行漸遠任務怎麼做呢?相信還有很多朋友都不是很清楚。
  • 津門網李剛:漸行漸遠的山城棒棒
    津門網李剛:漸行漸遠的山城棒棒 2020-12-07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們已經漸行漸遠,是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
    文|輕衣素茶圖|來源網絡耳畔又響起那首周華健的朋友,這才想起真正學會唱這首歌的時候,是在高中,在那個青春年華的歲月裡,喜歡上這首歌,是在畢業的聚會上。每一首歌,只要大家一起合唱,似乎都有些憂傷的旋律,第一次是因為相遇,最後一次,是因為離開,曾經的我們都覺得,無論時間如何變遷,那段關係永遠都不會變,即便彼此都知道逃不過分道揚鑣的命運,可還是那麼認真地覺得。
  • 漸行漸遠的火塘
    關於火塘的記憶自然遠不止上述這些,因人而異,因地而異,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火塘,承載了太多歷史文化,承載了太多鄉愁。不知不覺,我們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故鄉,遠離火塘。隨著農村老房子不斷消失,新修的房屋,傳統民居的火塘,正在悄然隱退。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城市中粗糲的生活磨久了,人變得越發堅韌沉默,迷茫過、崩潰過,但也繼續咬牙堅持著。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生病了、難受了,不再對父母講;他們遇到難事兒了,也不再跟我說。隔著幾千公裡的距離,經歷不同的人生軌跡,父母慢慢地就活成了家鄉的一個背影。故鄉,變成了回不去的遠方。
  • 劉緒貽:與素王的理想漸行漸遠(圖)
    比如,搬到一個新地址,就得趕緊寫信,然後等待一封回信來建立自己與外界的聯繫;尋好一位女朋友,就要設法把她調到和自己同一個單位;放假回家,得託熟人找一輛順風的大卡車搭上……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98歲的劉緒貽毫無疑問已太遙遠了,遠得仿佛是另一個星球上的人。因此,他的口述回憶也成為「具有史料價值」了。  少年時候,劉緒貽在湖北老家半耕半讀,懷揣抱負:當「素王」。
  • 漸行漸遠的友情,就別「硬撐」了
    其實,當我們感覺到友情的漸行漸遠,而刻意地維繫,結局已經不言自明。只是,我們往往不願接受,不願就這樣失去。畢竟,曾經一起哭過笑過,瘋過鬧過,一路走來的情誼,怎能說散就散?但事實卻那麼明顯。兩個人聊著聊著,總是越聊越冷。
  • 評論:與書漸行漸遠的誠品書店(圖)
    十多年前,我在博客來網路書店工作時,便將「泡誠品」視作工作延展,並擅自將它當做在這城市生活中一個自我療愈、洗滌的小天地。在其設計的獨特閱讀動線中慢慢走著,細細盯著每個書櫃,想撈取些珍珠。  彼時的誠品不曾讓我失望。不論再小的出版社,只要出版好書,都能在書櫃中被陳列。
  • 漸行漸遠漸無書
    那是浪費的,你要把它隨時切下來、割下來分類,然後這些數據資料跟你滾在一起了,隨時這個數據在你眼前,幫著你記憶,而不是說這個資料在這本書裡,同一個資料在那本書裡面,藏在書裡是不可以的,要把它割下來藏在你的單獨的一個卷宗裡面。這樣子這數據才是你的,否則的話,這個書保留得很完整,可是記憶力對你慢慢地遠了,越來越遠,就變成什麼呢?變成照我意思所曲解的那句話,叫做漸行漸遠漸無書。
  • 人生的道路我們都漸行漸遠!
    此時天陰沉了下來,緊接著雨水開始擁抱大地,本想藉此大雨清醒一下自己,怎奈身體不允許,只能找個地方暫時避雨,隔著雨霧去注視整個城市。雨越下越大,那些躲雨的行人因為等不及只能衝了出去,任雨水淋溼,轉眼消失不見。我蹲了下來,看著雨點打在水裡濺起的泡泡,倒映著世界、也倒影著的我...
  •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很多親情,都在漸行漸遠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很多親情,都在漸行漸遠。時代變遷,拉開了貧富差距。隨著進城潮的興起,很多農村的孩子通過讀書、工作、買房留在了不同的城市,很多親戚一年甚至幾年都見不上一面,彼此疏於聯繫,自然關係就斷了。
  • 英語歌曲推薦:Street Spirit (Fade Out) | 漸行漸遠
    不難感受到這首歌曲裡流露出的悲觀厭惡的情緒,一切都漸行漸遠,但歌曲最後卻以」immeerse your soul in love"結尾。這首歌也被用在俄劇《背叛》的最後一集當中。木有wifi滴童鞋可以點擊這裡播放收聽喲!魔性歌詞看這裡喲!
  • 念物是人非,傷離別之感,想起歐陽修一句宋詞「漸行漸遠漸無書」
    而這種人生的感慨與傷感,歐陽修有句宋詞說得最為貼切:「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程,你在旅途當中會遇到很多人,也會與他們結伴而行一段時間。但是在這一段時間過去之後,餘下的你們都會慢慢面臨「漸行漸遠漸無書」,到最終「水闊魚沉何處問」。
  •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世傳的美人,並不一定真美,古人考功名時有句話:「不願文章中天下,但願文章中考官」,不需要天下人喜歡,只要考官喜歡你的文章就行了。很多人的婚姻不幸福,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吧?
  • 好朋友為什麼會漸行漸遠?答案戳心了
    青年作家彭湃在《當我們的青春漸行漸遠》一書中寫過一段話:「我們匆忙趕路,卻逃不掉孤獨疲憊;我們豪情萬丈,卻藏不住遍體鱗傷;我們回頭想念,朋友已各自走遠。你以為青春的旅途是殊途同歸,誰知道它名叫後會無期。」
  • 你要學會看淡任何人的漸行漸遠,冷暖自知
    已婚的他們並沒有太多時間去顧及別人,去維持朋友的關係,所以很多有了自己小家庭的人,與朋友之間的關係變談了也很正常,畢竟你們關心的事情不一樣了,聊的話題也不一樣,慢慢的就容易變得無話可說,關係漸行漸遠。我們習慣任何人的忽冷忽熱,看淡任何人的漸行漸遠。若終究不是一路人,要冷暖自知。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一起在評論區交流哦。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
  • 任時光匆匆,你且漸行漸遠!
    打開塵封的心窗,你會發現一縷明媚的陽光,滋潤著你的心田,突然發現喜歡一個人,不一定要去擁有,它是一種思念,一種回憶,一種嚮往,這些回憶構成了我的斑斕世界,任時光荏苒,你且漸行漸遠!致我們逝去的青春……
  • 一旦有隔閡就很難破鏡重圓的星座:漸行漸遠的不是距離,是三觀
    一旦有隔閡就很難破鏡重圓的星座:漸行漸遠的不是距離,是三觀 曾經的戀人之所以漸行漸遠,是因為你們活成了彼此不能理解的樣子。 別人活成什麼樣子,我們無從理解,畢竟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我們無從評判,但是在一個人談笑風生中,我們能夠窺探到一個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