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
發掘單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吉縣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
田正標
安吉龍山107號古墓葬(俗稱八畝墩),位於浙江省安吉縣遞鋪街道古城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越國貴族墓群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貴族墓園,西北距安吉古城城址約850米。
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全景航拍
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發掘及周邊環境航拍(西—東)
整個墓園由主墓、外圍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組成。主墓聳立於墓園中心的小山之巔,為東西向長方形覆鬥狀。主墓外圍現存30座排列整齊的小型土墩,大體呈兩周等距離分布,內外對應、緊緊環繞。小型土墩外圍是圍繞山體一周的規整隍壕,隍壕轉角方正,周長約630米、寬21—23米。包括隍壕在內,墓園總面積達35000平方米。
2016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開始了為期三年的考古發掘,截止2019年11月,已完成主墓、外圍31座陪葬墓的發掘,完整揭露了整個墓園,出土印紋陶、原始瓷等隨葬器物571件,另有千餘件以綠松石為主的玉石器,已移至室內進行實驗室考古清理。
主墓
主墓是在修整後的小山頂部人工夯築而成,由上下兩層覆鬥狀土臺和封土構成,土臺營建採用分塊版築技術,下層土臺四周有兩層整齊的塊石護坡,上層土臺底腳有轉角方正的大塊石坎圍護。土臺底邊長70米,寬約50米,人工營建部分的垂直高度達15米,所用土石方量20000多立方米。
安吉龍山107號墓主墓側視(南—北)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墓室平面(西—東)
主墓平面為東西向甲字形,由墓坑和墓道兩部分構成,墓向272°。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墓口平面(西南—東北)
斜坡墓道位於墓坑西端正中,長9米,寬2.5—2.9米。墓道兩側及底部發現木柱、竹籬笆及多道橫撐木朽爛痕跡。圓形立柱半包在墓道壁內,立柱之間有密集的豎條狀竹籬笆,他們和墓道底部及填土中發現的橫向撐木組合,共同支護起一條東西向的巷道。
槨室位於墓坑中後段,為長方體箱式結構,長8.6米、寬2.4米,槨外有二層臺。獨木棺位於槨室中部,長3.9米、寬0.69米。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結構透視
墓坑前段,墓室與墓道之間,首次發現用草包泥壘疊的封門牆,朝向墓室的一側較陡直,另一側為斜坡狀,牆寬3米、高2.9米。
主墓北側發現一個長條形器物坑,長23米、寬1.3米、深0.7—1.2米。坑內密集擺放陶瓷器,其中原始瓷器成組集中在西段,帶蓋印紋陶器整齊排列在中、東段,個別陶罐內尚存牛骨和海產角蠑螺,初步推斷陶器內原應盛放不同的物品,已全部取樣做進一步分析。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外圍器物坑局部(東南—西北)
陪葬墓
外圍小型土墩均為饅首形,直徑10—20米,高2米左右,土墩間距5—8米,土墩間未發現疊壓打破關係。除一座土墩內墓葬被完全破壞外,其餘土墩中心均發現一座墓葬,加上無土墩的兩座,主墓外圍共發現小型墓葬31座。有土坑石床、土坑木槨及石室墓三種類型,以土坑石床墓佔絕大多數。東西向墓葬30座,且多有位於西端的墓道,11座墓葬的外圍發現了同時期的器物坑或器物組。墓葬朝向、隨葬品擺放、墓外器物坑設置及時代特點等,均與中心主墓高度一致,這批小型墓葬應為主墓外圍大體同時的陪葬墓。
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外圍陪葬墓之一:D125M1平面(南—北)
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外圍陪葬墓之一:D113M1平面(西—東)
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外圍陪葬墓之一:D111M1平面(東南—西北)
隨葬品
隨葬品包括陶瓷器和玉石器兩大類,陶瓷器主要集中堆放在墓室後端,少數散見於墓室前端及中段。陪葬墓的隨葬品346件,幾乎均為陶瓷器。主墓除225件陶瓷器外,還在獨木棺內外發現大量玉石器,包括綠松石、玉、瑪瑙、螢石、水晶等,玉簪、綠松石組合髻及成串管珠組成的冠飾和服飾最為精美。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室隨葬原始瓷器(西—東)
安吉龍山107號墓器物坑成組原始瓷器(西南—東北)
安吉龍山107號墓主墓頭飾及冠飾(西—東)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綠松石串飾(東—西)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綠松石串飾(南—北)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隨葬品陶瓷器組合
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外圍陪葬墓D111M1隨葬陶瓷器組合
安吉考古保護中心與博物館(西北—東南)
印紋硬陶罐類存儲器和原始瓷碗、杯等飲食器是隨葬品固定配伍,多數墓葬還共存一定數量的泥質或夾砂陶盆、越式鼎、三足盤、汝釘足壺等,顯示出強烈的越文化特點。越式鼎、三足盤大小遞減,顯然受中原列鼎制度影響。主墓及個別陪葬墓出土少量中原及江淮地區特點的仿銅陶鼎和袋足盉等,是墓園範圍內少有的非越文化因素。
發掘意義
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品時代和文化面貌判斷,墓園範圍內墓葬均為春秋晚期的越墓,中心主墓規模巨大、氣勢雄偉,或達王侯等級。
本次發掘是繼紹興印山越王陵後越文化考古的另一項重大新成果,對彌補文獻記載較少的東周越國早期歷史,研究越國的歷史文化和疆域變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次發現並完整揭示了一處越國高等級貴族墓園,墓園要素齊備、布局整齊,結構獨特,全國罕見,這一全新發現填補了越國貴族墓園制度研究的空白。
中心主墓由兩層覆鬥狀土臺構成,土臺外圍有塊石護坡和石坎圍護,整體氣勢恢宏,工程量巨大,堪稱東方「土石金字塔」。
土臺營建採用分塊版築技術,墓道邊壁發現了立柱、橫撐木及竹籬笆痕跡,為江南大型土墩墓熟土堆坑找到了關鍵性證據。
主墓外圍發現迄今規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坑內器物排列整齊,器內存儲樣品的檢測將為越國貴族墓葬埋葬制度研究提供極為難得的資料。
本次發掘,是在大遺址考古規範指導下,明確的學術目標引領下,以城址為中心,除墓園的完整揭示外,還利用調查、勘探等手段,探索城、墓之間的有機結合。全程採用多種數字記錄手段,注重多學科橫向聯合,始終兼顧考古發掘和保護展示利用,是歷史時期大遺址考古工作的典型案例。引進民營資本參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運營的新模式,更是全國首創,對今後的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2016年考古隊工作人員合影
發掘現場工作照(北—南)
陪葬墓清理工作照
專家會議現場指導
駐場專家現場指導
安吉龍山107號主墓墓室綠松石剝剔(項目負責人:田正標)
版權說明:有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專題的視頻和內容,版權歸版權人所有。轉載需經版權人同意或授權。
微信責編:馬佳雯
微信覆審:徐秀麗
微信終審:李 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