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疫情之下,出版行業如何「化危為機」?
採寫丨張進
宮子
疫情蔓延兩個多月,雖然防疫戰還要持續一段時日。但及至3月,各行業都已陸續復工,出版行業也不例外。與實體商業如餐飲、旅遊、酒店相比,出版發行行業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一些,但與此前相比,當然也承受著壓力,面臨諸多挑戰。
政策層面,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植出版行業、實體書店等文化產業的舉措。比如,提前啟動2020年度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電影類、新聞出版類)項目申報工作,確保了上半年資金撥付;提前啟動2020年北京市實體書店項目扶持申報工作,實現書店申報全方位覆蓋(《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
如何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化危為機」,積極自救?這要求出版人們從政策、民間、自身等不同方向去尋求資源,促成轉機。疫情期間,我們也在持續關注著出版行業的生態變化。與選題策劃、編輯審校等工作相比,出版社的終端,比如印刷出版、書籍銷售等方面受到的衝擊更大。如同實體書店一樣,不少出版社也上陣開始直播、在線讀書會,試圖利用這些方式來帶貨,實現營銷方式的轉型。
近日,我們採訪了不同出版社、不同工作崗位上的出版人,請他們談了談自己的工作狀態,以及對出版行業的觀察與思考。雖然仍身處疫情之下,但大多數出版人已恢復工作,以更靈活多樣的方式探索線上「帶貨」的可能性,謀求著升級與轉型。
隨著各行各業陸續復工,各地也都出臺了不少幫扶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當然也包括出版行業,有序復工,「化危為機」。
大連適當調整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方向,重點向疫情影響較大的新聞出版、文化旅遊、演出娛樂、影視傳媒、文化創意等行業傾斜。西安則啟動了市級文化產業基金,設立1000萬元的擔保風險投資補償子基金。針對中小文化企業最為關心的房租減免政策,上海市則協調出臺了政策支持和補貼,同時通過各種渠道聯繫了可循環使用口罩,為中小微文創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保障。
這些政策為出版行業提供了更好的復工條件,也可以幫助出版機構更有針對性地調整疫情期間的工作重點。對於出版社來說,受疫情影響最顯著的衝擊還是來自於銷售量的下滑。
實體書店無奈關門,線上銷售成為重中之重。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方式雖然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但因疫情部分物流公司還未復工、運輸資源受限,加上區域隔離的措施,圖書無法像往常一樣及時發出,線上銷售量也一定程度地下滑。為確保人身安全,印廠、紙廠復工率低,圖書印製計劃只得暫時擱淺,推遲新書出版日程。而沒有新書,將對出版社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出版和銷售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面對眼下的艱難困境,出版社必須做出改變,在困境中尋找機遇。正如2003年的「非典」對網上購物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次疫情也會讓出版社加緊產業升級的步伐。
疫情暴發後,數字出版行業利用線上操作、快速、高效等特點,及時策劃、推出了防疫類圖書,並將大量電子書、有聲文化產品免費開放給讀者,顯現出數字出版的獨特優勢。如何加快數字出版轉型升級,以期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成為出版社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此次疫情可說是轉型的重要契機。
銷售方式也在疫情中發生著變化。
如何更好、更快地將書賣給讀者,是出版社一直考慮的重點。藉助網際網路的發展,營銷方式也隨之發展。出版社網上自營店得到重視,不少出版社編輯們還第一次嘗試了「電商直播」這一新型形式。於北說:「電商直播比較火熱,自去年底以來整個出版業就在積極投入其中,這次線上優勢凸顯,直播安排的場次明顯增多。銷量的轉化程度完全看主播和平臺影響力,只要去做還是有銷量帶動的。」
而從整體數據上看,疫情期間,圖書、出版行業的相關直播,數量及頻率也的確有顯著提高。根據出版人雜誌公號的文章《直播沒經驗、物流發不出,出版業面臨的這些難題如何解決?》,作家、編輯們的線上直播一直在上升中,作者黃璜在文中提及:「疫情暴發後,京東圖書第一時間開闢抗疫直播專題,邀請數十位作家編輯來直播。進入開學季後,又進一步降低了出版機構的提報門檻,收到了大量出版機構尤其是文教商家的直播提報。第二周直播情況明顯有所提升,開播帳號數提升235%,開播場數提升226%。」
在選題方面,與疫情有關的圖書策劃,則將成為一段時間內出版社關注的重點。當下,與疫情相關的科普類圖書已然成為圖書中的熱門類別,這一熱點也不會因疫情過去而在短時間內冷卻。另外,黃軒莊表示,這場疫情,可能會對人們產生一種普遍的心理影響,我們可能會重新審視、重視社會的治理、心理的健康、人與自然的關係等話題,會有一些新的認知和思考,很可能都是新的出版資源,這些方面的一些出版物,也可能會讓大眾更為重視和感興趣,也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加受關注的出版主題。
整體來看,在各行業受到明顯影響的大環境下,出版社也同樣面臨困難、身負壓力。但在其中也不乏機遇,疫情的暴發,讓各大出版社一直在探索的營銷方式和數字出版轉型變得更加迫切,這些探索或許會促成行業「化危為機」的轉折點。
加快數位化出版趨勢
疫情對出版行業的影響,包括印製、發行、物流等方方面面。實體書店推遲營業,實體書銷售也受到很大衝擊。出版企業必須加快數字出版轉型升級的步伐,以應對形勢的變化。疫情期間,很多出版社也陸續推出了大量數位化產品和資源。這從客觀上來看,對中國數字出版消費起到了普及推廣作用,會推進數位化出版的趨勢。
新京報:貴社現在是否開工?工作狀態如何?
黃軒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每天的工作首先關注、關心的就是疫情變化和集團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實,疫情防控是當前的工作重點。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廣西師大出版社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後於2月10日復工,主要實施差異化、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考勤制度,鼓勵員工多採用集團新ERP和視頻會議等技術和平臺開展工作,允許員工根據部門和崗位工作安排適度採用柔性辦公、錯峰上班、彈性考勤等方式,儘量在嚴格防控疫情的同時保障生產經營有序開展。
新京報:你何時注意到疫情對出版產生了影響?最擔心疫情影響出版的哪個或哪些環節?
黃軒莊:2020年1月中下旬,隨著疫情的不斷擴散,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持續發布警示信息,並號召公共場所停業或縮短開業時間,讓大眾意識到了疫情的嚴重性,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也逐步顯現。
圖書出版行業,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影響,我認為有兩個方面。
第一,疫情直接影響圖書的印製、發行工作,物流企業、印刷企業等單位的推遲復工,實體書店沒法開門營業,館配會推遲舉辦等現實問題,對出版企業第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圖書生產銷售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第二,出版企業必須加快數字出版轉型升級的步伐,以應對形勢的變化。一段時期以來,數位化對出版單位的生產經營理念和方式已有了較大的影響或改變,出版單位陸續推出的大量的數位化產品和資源,也較好地滿足了特殊時期大眾的閱讀需求,對中國數字出版消費也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推廣作用,疫情會加快數位化出版的趨勢。
新京報:你預計疫情對出版行業的影響會持續多久?即便疫情結束,這種影響是否還會持續?
黃軒莊: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會是很複雜的。從出版業本身來說,出版工作的節奏和計劃可能都有一些調整,出版行業的發展可能也會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新困難和挑戰,當然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機遇,比如出版的轉型升級發展,新的文化消費方式的普及等。還有另一個比較深層次的方面,我覺得這場疫情,可能會對人們產生一種普遍的心理影響,我們可能會重新審視、重視社會的治理、心理的健康、人與自然的關係等話題,會有一些新的認知和思考,很可能都是新的出版資源,這些方面的一些出版物,也可能會讓大眾更為重視和感興趣,也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加受關注的出版主題。
新京報:因為疫情,貴社在選題方面有沒有調整?
黃軒莊:選題上暫時沒有大方向的調整。
首先,出版企業的選題規劃早已大體確定下來了;其次,出版社對抗擊疫情的貢獻往往不在時效性上,而在深度和廣度上。
讀者看到,關注現實民生也是我社一以貫之的理念,如衛生科普領域,我社之前也出版了類似《病毒星球》《免疫》等圖書。疫情激發我們從兩個方面加強選題:一是科學普及,包括對青少年的科普;二是學術研究,特別是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學術研究。
新京報:因防控需要,舉辦線下活動已不太可能實現,對於書籍的營銷宣傳,有沒有預想新的方式方法?
黃軒莊:廣西師大出版社的營銷是線上線下並重的,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對線上方式也越來越重視。一方面,通過大量的新書發布、文化沙龍等地面活動進行圖書的宣傳推廣;另一方面,通過微信、微博、豆瓣等平臺發布一些線上營銷傳播活動,同時還在喜馬拉雅、梨視頻等平臺上進行多樣化的內容傳播推廣。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注意到實體書店的經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為此,我社聯合實體書店策劃啟動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書店燃燈計劃」,攜手顧湘、韓浩月、計文君、吳鉤、周雲蓬、駱降喜等數十位名家作者進行線上分享,為實體書店發聲,為圖書營銷發力。另外,我們還在上海市有關單位的指導下,跟建投書局一起,發起了一次「以讀攻毒」的活動,推出「彩虹書單」電子書線上共讀計劃,為社會和讀者抗擊疫情提供支持。
新京報:書的銷量和營收有沒有受到影響?如有下降,出版社應如何應對這種現狀?
黃軒莊: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圖書的銷售肯定會有明顯的下滑,但是從今年或者說今後的一段時間來看,這種影響可能也不會太大。
目前,我們生產工作穩步推進,全面的生產計劃正常開展,隨時根據疫情的發展變化作出一定的調整。近期我們將採取如下措施:一是密切關注疫情發展,保持與各客戶密切聯繫,了解客戶情況,主動、及時做好服務。二是加大線上渠道銷售力度,加強與線上渠道的營銷互動,在目前物流不暢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及時補貨。同時,注意開發新的線上客戶,並充分發揮我社各種自營網店的作用。三是探索社群營銷的新方式,讓我們的圖書直達終端讀者,在宣傳同時實現購買轉化。
新京報:2月7日看到貴社微信公號的推文《防疫期間,廣西師大社邀你足不出戶享海量線上資源》,給讀者免費分享電子書、有聲節目和線上課程。這樣做的初衷是什麼?據你個人判斷,上述三種形式的知識內容會不會因此次疫情獲得更快速的發展?
黃軒莊:我社在疫情防控期間,推出了14個線上服務項目,覆蓋所有年齡段,涵蓋兒童文學、學科教育、社科文學等多個方面,以電子書、有聲節目、線上課程、系列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旨在為居家的讀者朋友點亮一盞閱讀的明燈,讓公眾足不出戶就能學習到詳細的防疫科普知識,享用到免費的、豐富的文化服務。這是我們響應國家號召,為打贏防疫阻擊戰做的微小貢獻,也是我們作為出版人的初心和使命擔當。
我認為,經過這段特殊時期,電子書、有聲節目和線上課程會更多更快地進入到公眾的日常生活當中,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新京報:幾日前,方艙醫院的一位年輕患者手捧廣西師大社出版的《政治秩序的起源》的照片受到關注,「書籍的力量」這一老話題又再次被提及並得到認可。疫情期間,閱讀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黃軒莊:這張照片讓我們感受到了閱讀的魔力,讓我們在緊張的形勢下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我認為,閱讀能夠讓人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尤其是當你面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漫長的孤寂和獨處,內心難以平靜的時候,閱讀能讓你平復心情,回歸理性;減輕焦慮,找到自己;讓你獲得力量,點亮希望。
在多種媒介中,出版總以其厚重和深度為特點,就如這本書一樣,我們社推出了很多具備思想性、學術性的圖書,很感謝讀者的認同。
中小民營出版企業,轉型需求更迫切
與國營出版集團或者老字號的國營出版社相比,中小型民營出版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更加明顯。肯定是對民營影響更大的。在整體考核標準下,國營出版社能夠獲得國家層面更多的支持,不用太擔心營收問題。而民營完全自力更生,現金流的挑戰更大。
新京報:你當下具體的辦公方式和辦公狀態是怎樣的?
於北(磨鐵子品牌文治圖書主編):
我是2月10號復工的,公司採取居家線上辦公模式,除春節期間留守北京的同事裡部分必要人員輪流值班外,節後返京同事全部在自行隔離居家辦公。大家通過各種辦公工具進行線上協作。每天進行例會安排生產進度,及時溝通解決出現的問題。目前大家只能集中做好未來新書選題儲備和已開始製作的新書審稿、封面排版製作、已出版新書的線上宣傳等工作。涉及後期的線下活動書店營銷無法開展。居家辦公兩周來基本已經適應這個節奏。辦公狀態還不錯。
新京報:據你觀察,疫情對出版行業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比如影響了哪些出版環節的正常運作?或者改變了某些環節運作的方式?
於北:疫情主要影響出版行業的下遊,比如線下實體書店,書店閉店無法帶來客流消費,新書活動無法開展,書店的新書宣傳展示也停滯。為此書店現在也轉向線上服務,通過社群為讀者提供新書購買推薦服務。印刷廠,大部分印廠外地員工較多。因疫情防控無法復工。新書的印刷受到影響。同時物流發貨時間也延遲很多,整體物流節奏被延緩了。
對行業上遊來說,多家出版社紛紛出版與疫情相關的圖書,關於病毒、醫療等話題的作品最近受到市場和讀者關注。編輯工作由線下轉為完全線上。圖書電商線上銷售目前衝擊相對較小。但受物流影響同比銷售仍是下降。
新京報:貴社對接的印廠是否復工?新書的出版是否只得長時間拖延?
於北:目前對接的印廠大部分還沒有復工,有一兩家印廠只是部分復工,新書印刷受到影響,整體可能都要往後推遲,重點新書也暫時無法出版(時機影響)。我們在儘量規劃生產節奏,想辦法止損,是否長時間拖延,情況取決於印廠復工政策通知。2月份新書已經明顯受影響了,往年春節後復工就晚,今年又趕上疫情。本月沒有新書印刷出版。
疫情期間,磨鐵圖書開展的線上直播活動。
新京報:紙質書的銷量上,和以往同期數據相比,有沒有明顯下滑?如有下滑,貴社(或部門)對此有沒有做針對性的措施?你認為疫情過後的一段時間,圖書銷量是否依然會受到影響?
於北:整體是有明顯下降的,降幅為2-5成。疫情期間剛好是春節,本來是線下書店的黃金銷售期,但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書店銷售碼洋同比下降,最大降幅高達九成。線上電商數據來看降幅相對小些,因為都居家隔離,大家轉為線上直播來進行圖書宣傳,增加一點銷售。疫情過後如果出現社會性反彈式消費圖書銷量也會順勢增加,但不是常規性消費,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以往水平。
新京報:書號的發放方面,有沒有與以往時期不同的地方?
於北:書號的發放目前還屬正常,往年春節過後也是正常復工後進入正常節奏,未來的新書書號有可能因為線上辦公效率等因素出現部分延緩。目前還未面對到。這是受疫情影響的一點不同。
新京報:出版題材會不會因疫情做適當的調整?
於北:肯定會增加些與疫情相關的出版,非典時期也是如此。國營出版社紛紛出版防控手冊等政策宣傳性科普圖書,民營公司則會結合市場出版相關題材的作品。但題材仍然是關注以往的大類。疫情可能只是一個時期的現象。
新京報:看到貴社在做新書的直播分享。具體效果如何?這次疫情,對圖書的營銷方式產生了(以及將要產生)哪些具體影響?
於北:電商直播比較火熱,自去年底以來整個出版業就在積極投入其中,這次線上優勢凸顯,直播安排的場次明顯增多。銷量的轉化程度完全看主播和平臺影響力,只要去做還是有銷量帶動的。營銷方式大家更加關注線上,例如直播和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宣發,側重程度更高了。但是受疫情影響,感覺大家的關注度明顯不高。注意力不在於此。
新京報:貴社對開放線上資源,有無針對性的舉措?
於北:我們和合作的各類電子書平臺都有相應的免費讀書福利活動,因為作為內容提供方暫無自己的平臺,所以都在和平臺合作。積極配合平臺的活動。
新京報:疫情對民營出版社和國營出版社所受影響的區別,你怎麼看?
於北:肯定是對民營影響更大的。因為國營社是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整體考核標準下加之國營社有國家做支持。不用太擔心營收問題。而民營完全自力更生,現金流收到影響。就像餐飲行業一樣人力成本是硬開支。對企業經營壓力較大。中小型民營出版企業更容易受此次疫情影響。
作家活動大多推遲到了下半年
對於出版行業更多的普通從業者、責任編輯來說,疫情對他們工作日常的影響並不是最大的挑戰。畢竟編輯平日就是各自看稿審稿,並不扎堆聚集。但出版社推出新書的同時,總會搭配一系列的線下活動或講座,對很多出版社來說,這些線下活動,基本都已推遲至下半年。
新京報:據你觀察,疫情對出版行業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比如影響了哪些出版環節的正常運作?或者改變了某些環節運作的方式?
何家煒(99讀書人責編 ):
主要還是終端,網店相對好些。還有就是讀者的閱讀心境,個人覺得受到疫情衝擊,比較懷疑在等待出現「拐點」的焦慮之中,還有多少人有心情買書看書。
在印廠和物流方面,春節後三周幾乎處於停頓狀態,但最近已經逐步開工,相信很快可以恢復。編輯流程方面的影響較小,在家辦公一樣可以進行校稿、設計封面等工作。
新京報:疫情是否會對出版的選題策劃有影響?有沒有因此而縮減今年的出版計劃?
何家煒 :選題策劃方面,覺得很多讀者對傳染病的了解和關注不夠,也注意到有些版權代理機構在推薦這方面的書。可能疫情之後會出現一些相關書籍。
就今年的選題來說,出版機構一般在前一年度的下半年就開始在準備,到11月左右會有年度選題會,次年將出版的大部分書就從這裡面來。九久讀書人的選題儲備比較充足,但考慮到今年上半年的市場實情,是否進行縮減或延期還需進一步觀察。
新京報:之前確定的書號,現在還可以按時印刷出廠嗎?在印廠方面有沒有遇到問題?
何家煒 :印廠之前沒有開工,目前在陸續開工,現在主要在印一些急於重印的暢銷書,新書下印廠可能還得等等。
新京報:在圖書銷售方面,開線上直播,線上讀書會等營銷方式?
何家煒 :物流目前已經在逐步恢復,銷售方面的影響肯定比較大,對出版機構來說,目前只能希望網店能夠發揮更大渠道作用。線上直播和讀書會的形式,很多出版機構去年都已經在試行。有些書賣得還不錯,有些書賣得很一般,在目前的疫情下,這方面可以繼續嘗試探索。
新京報:之前由於99讀書人經常引進外國文學作品,也會邀請一些外國作家來中國參加活動。今年這方面的活動策劃是不是會受到影響?
何家煒 :作家活動方面,在疫情還不知何時結束的情況下,不大會安排了。目前來看,一般都會推延到下半年。
出版行業的性質是「慢工出細活」,這可能是種保護
有些出版社與編輯熱衷於嘗試新的營銷方式,比如看起來更加熱鬧更加有人氣的線上直播、讀書會,但在另一些編輯看來,這也可能是「不務正業」,反而會侵佔編輯的創造性工作的時間。對於這樣的從業者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出版行業的傳統特質——「慢工出細活」。在疫情期間,這個可能不合時宜的特質,卻可能成為一種保護,使得這個行業儘量少地受到直接衝擊。
新京報:據你觀察,疫情對出版行業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吾薦(大魚文庫責編):
目前已經復工了。工作方式及工作環境跟平常相差不大,主要的區別就是戴口罩。跟平常沒太大區別,作為編輯,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看稿,不扎堆。就出版行業來說,最主要的影響可能來自勞動密集型的印刷、倉儲、物流等環節。其他環節暫無太大影響。
選題方面,出版管理部門鼓勵申報抗疫選題。而且各流程往往會開綠燈,出版效率很高。
新京報:之前看到你們出版的新譯本《在路上》,在這個特殊時期依舊進入了當當網的銷量排行榜。這本書的銷量情況符合你們的預期嗎?與過去進入銷量排行榜的暢銷書相比,這本書的銷量如何?
吾薦:湖南文藝版《在路上》年前銷量確實很好。某種程度而言,甚至超過了我的預期——它一度排到了當當網小說新書榜第一位。
受到疫情影響,過年期間賣斷貨了。據稱其實還有一部分庫存在武漢倉,但沒法調到國內其他倉庫。現在處於補貨預售階段,銷售排名降低了不少。但國內疫情尚未解除,各地物流不暢,補的貨何時能夠順利上架,暫時不知。
新京報:會不會嘗試線上直播與讀書會等營銷方式?
吾薦:畢竟出版行業的性質決定了慢工出細活,我們依然按照之前的工作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編輯出版一本書的周期少則數月,多則數年,短期內暫時還未感受到疫情對此的衝擊。
負責網店的發行部同事鼓勵編輯參與線上直播賣書,但目前我社暫未試水。據說這種營銷方式是「大勢所趨」,但我個人覺得是「不務正業」,其效果自然是有的,但我覺得性價比不高,佔用了編輯從事更有創造力的編輯工作的時間。
題圖來自日劇《重版出來》劇照。
採寫丨張進 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