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驕傲,那樣我們的素質就不高了;勿輕視,那樣會讓我們變得更低

2020-12-15 我心無礙即菩提

#大師#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長誦《法華經》。聽聞六祖慧能大師在曹溪弘揚禪宗頓教。於是前來禮拜瞻仰,望求開示。可是法達禪師給他人頂禮很有意思。有什麼意思呢?他給人頂禮的時候,那個腦袋不挨地皮。他給六祖慧能大師頂禮都「頭不至地」,可想平日裡給其他人頂禮大體也就這麼回事。

禪宗的修行人有的時候不太在意這個「虛禮」。尤其是禪宗發展到晚唐時期,經常發生「呵佛罵祖」的事情。明白的知道是開悟啦,知道佛在心頭自性之間,不在石刻木雕之內。甚至不在我們用來「執著」和「妄想」的「意識」裡面。不明白的還以為這些人在下三道裡給自己「刨坑」呢!

可是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卻不是這樣!當他見法達禪師頂禮朝拜之時,腦袋沒有挨著地皮,當時就是一頓質問。「禮不投地,何如不禮?」並且直接指出了法達禪師傲慢貢高之所在,即「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法達禪師出家修行也有些歲月了,他既然能夠發心,遠道而來,就說明他還是一心為了求法的。而且平日裡自己的功課也應該不錯。不是那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月的出家人。可是六祖慧能大師此處卻說他「心中必有一物」。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樣說又是什麼道理呢?

很多善信們學佛都把佛法當作一種技術,或是一個「東西」來看待。我身邊就有很多。今天來了,求傳個「密咒」吧;明天來了,求開許念哪本「經」吧;改日又來,看看有什麼調心的秘訣;過段時間又來;問問有什麼調氣的方法。……反正就是不老實,不安生。總是執著在一個「求」字上面。

我把這些統統稱之為迷信和邪見。我們學佛修行不要和佛菩薩做買賣!此其一也。

再者呢,就是法達禪師這種。自己可能在某些方面下了點功夫,他就會升起傲慢,升起那種「法」的傲慢,升起那種因為修行比較努力,從而自我感覺良好的傲慢。我們修行努力,學習努力,其實都是本分事。這個你自己努力,你自己受益,和人家兩旁外人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我們學佛了,我們修行了,就比其他人或是眾生高一頭嗎?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就是修成了佛菩薩,也不見得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和你有關係。這個可不一定呦!所以我們日常心心念念之間就要防止這個「我慢」。此其二也。

再者,我們修行了半天,我們自我感覺也很好。可是我們越學,我們的「我慢」越重,我們越修,我們的「我相」越大,我們越努力,我們的「貢高傲慢」之氣越盛。這本身就是一種偏差,一種學佛修行路上的偏差。

這兩天我們穿插了一些儒家的學說,人家儒士儒生還講究一個「溫良恭儉讓」呢?「謙受益,滿招損」嘛!永遠記住,不要驕傲,不要傲慢,不要無禮!因為不論我們有多高的學問修為,一個「貢高我慢」就可以把我們徹底打回原形。因為就論及做人,只要我們一驕傲,我們那個素質就高不到哪裡去。學佛更是如此!此其三也。

不要輕視任何人!因為這樣顯得我們很沒有修養。

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既然你這麼「傲慢」,禮不投地。那麼你「蘊習何事」呢?法達禪師曰:「念《法華經》以及三千部」。

不過這話也得看怎麼說。我們這部《法華經》是佛教的一部大經,是經中王。如果念誦的稍微快一點,就是比我們正常語速稍微快一點,不是唱誦 ,就是念。大約需要九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法達禪師,一天一部《法華經》,三千多部《法華經》就是十年!如果兩天一部呢《法華經》呢?那就是二十年。即時就是兩天一部《法華經》,每天也得念誦達四個半小時。

如果有緣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的善信同修們,咱們自己算一算,我們每天修學多長時間啊?所以古代大德多,大成就者多,那個一點都不奇怪 。也不是他們比我們多了個什麼,最主要的就是祖師大德們比我們要努力的多得多!

可是,念誦《法華》三千部也不能成為你「貢高我慢」的理由!所以六祖慧能大師此處痛下針錐,直指法達禪師的「心扉」之處 。六祖慧能大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義,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漫說你是三千部《法華經》就驕傲!如果你法達禪師即使念誦《法華經》達到一萬部,而你還能夠不驕傲,還能夠不貢高我慢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和我同行了。咱們就是同道中人了!你現在把你做的這些「事業」都背負在你的身上,你還不知道這是修行人的過失嗎?

此處的重點不在於念多少部《法華經》,而在於「得其經義,不以為勝」。這是六祖慧能大師講的重點。我們學習經教,就是要得其經義。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深入經藏得出來的智慧,其實就是「經義」!經義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傳法的「心」。佛祖為什麼要弘揚佛法?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經藏》裡藏著。我們多會兒誦經誦到「經義」了,也就能夠真實的明白佛祖的慈悲和智慧了。

有的人把佛法當作一門技術或是一個什麼東西,而法達禪師比我們厲害一些,他把佛法當作事業了。我們不要看六祖慧能大師批評法達禪師,就以為這個法達禪師一無是處。我剛才就已經為大家算過帳了,一個念誦法華經三千部,即使每天念四個半小時,都得需要二十年的時間。二十年,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二十年一心作著一件事,把佛法誦經當作是畢生事業來做,試問這樣的人 ,今朝有幾何呢?我們面對法達禪師慚愧就好了!

更為重要的是,即使是法達禪師這樣的「事業」都入不了六祖慧能大師的法眼,而有的人依憑著一半聲佛號就要去見偉大慈悲,智慧無比的阿彌陀佛,這不是說笑話嗎?不要說笑!學佛修行,我們是認真的!

六祖慧能大師隨機開示,給眼前的法達禪師頌出一偈,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我們的禮原本就是為了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之心的,那我們頂禮參拜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或是一切眾生的時候,為何頭不至地呢?一切都無罪,有我即是罪。何況是這麼大的「貢高我慢」呢?把我們心中賴以驕傲的「事業功勞」放下吧!那樣才會真正的有福報,有功德,而且是無量而不可比擬思議的福報和功德。

我不贊成網上學佛,甚至在網上學任何一門項目或是文化。我們在網上查查資料,找找依據,或是看看大家怎麼說,怎麼評判,甚至參與討論,這些都可以。網絡就好比是一部詞典或是一本字典,亦或是一部手機,一臺電視,直到目前,它連洗衣機和冰箱的功能都沒有!但它就不是「人」,它就不會有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度」的體驗。尤其是「悟道」修行這一類的事情,更不要在網上學。因為你就不會有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為依止網絡學佛,肯定學修不成!

法達禪師面對著六祖慧能大師,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甚至是訓斥。他當時就開悟了。

那是不是就是說,我們也可以也可以請一本《法寶壇經》,也可以找到這則公案,也可以了解六祖慧能大師講說了什麼,但我們能夠開悟嗎?夠嗆!何況網上呢?還是要依止善知識。

有個過來人,他每天看著你,督促你 ,著了急他還罵你,訓斥你,甚至打你,那它就是不一樣!

因為修行走的是一條「心路」。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成就者是自己一個人就走出這條心路並成功的。修行永遠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六祖慧能大師!頂禮法達禪師!頂禮我的所有上師!頂禮諸佛菩薩摩訶薩!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二

相關焦點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菜根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要想敦品勵行,必須從小事做起;要想幫助別人,因該幫助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可於細微處見精神。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經理曾感嘆道:「每次招聘員工,總碰到這樣的情形:大學生與大專生、中專生相比,我們也認為大學生的素質一般比後者高。可是,有的大學生自詡為天之驕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強調待遇。別說挑大梁,真正找件具體工作讓他獨立完成,卻往往拖泥帶水,漏洞百出。
  •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不要因為別人小的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別人的大恩。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失,一點道德上的小瑕疵,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
  •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六祖慧能大師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的內心本來是清淨光明的,由於對外在的事物執著以及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便會生起各種煩惱。當這些煩惱多了就會遮住內心的光明,從而變得苦惱。鑑於此我們將通過 「四不和尚」向更多有緣人傳遞一種愉悅的情感,希望大家看到四不和尚能夠常生歡喜心,除去煩惱暗。
  • 「苟富貴,勿相忘」與共同富裕
    陳勝輟耕之隴上,對同伴說「苟富貴,勿相忘。」說的是一旦我們當中有人發達了,就不要忘了窮弟兄們。那麼,這種思想是不是共同富裕的思想?
  • 【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020-02-24 07:12:00來源:央廣網
  • 我們曾經那樣真
    高中畢業十年,籌備許久,我們班舉辦了第一次同學聚會。聚會前一晚,我徹夜難眠,思琢著曾經暗戀過的男生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啊?我們班曾經最會撩妹的帥哥現在交了幾個女朋友啊?總之,想到可以見到闊別十年的老同學了,又緊張又興奮。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簡單的文字中總是蘊含著大智慧。事實上,沒有大惡與小惡的說法,那個惡就是惡;沒有大善與小善的說法,善就是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而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並做到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們在行動前,頭腦開始運作了。
  • 藥王孫思邈:勿汲汲於所欲,勿懷忿恨,則得長生也
    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藥學家、道教先賢妙應真人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告誡我們: 「仍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看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說,不符合禮教的話不能說,不符合禮教的東西不能看,不符合禮教的事不能做.英語中,其相應的英文表達為: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 (do no evil).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有些經典,在閱讀和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只記住了一兩句對自己有益處的話,但也可能正是這一兩句,讓我們悟到了很多,心境豁然開朗。
  • 壞孩子的友誼,也不都是我們想的那樣恐怖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告訴:不要和那樣的壞孩子玩耍。壞孩子就是大人眼裡學習不太好,或者是看起來不夠乖的,其實也許他們內心和所有人一樣,力薦這部《伴我同行》。該片改編自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屍體》,豆瓣評分8.9。
  • 持身勿輕 用意勿重
    持身勿輕,意即平日待人接物絕對不可輕浮急躁,躁則容易出錯,事情辦不好,而且沒有了悠閒鎮定的趣味;用意勿重,意即處理事情不可顧慮太多,不然就會陷入外界制約,前怕狼後怕虎,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喪失瀟灑旺盛的生機。
  • 助人為樂,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弟子規教我們廣結善緣
    時間在流逝,生活在變化,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有些人很富有、有些人還很貧困、有些人很有才華、有些人是我們朋友,這些人和事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和對待呢?讓我們聽聽弟子規是怎麼教我們的吧。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陀當年在舍衛城教化眾生的時候,有一天,他散步走到鸚鵡摩納都提家中,真不巧,這個都提(當時印度一個高級官員的職位)當時剛好有事出去。白狗聽了佛的話,心裡就難過起來,好像懂事情一樣,整天憂愁,臥在那裡,不叫了。都提自外面回來,看見自己的愛狗異乎尋常,悶悶不樂,也不飲食遊樂,便心中懷疑地問家人:「有什麼人欺負過我的狗嗎?」家人回答說:「剛才佛陀來過了。」都提愛狗如掌上明珠,聽說愛狗因佛陀來的緣故而憂愁,不禁火冒三丈,立刻來到佛陀面前,問道:「佛陀,你為什麼無緣無故地到我家裡來?
  • 想見你大結局在哪裡看 勿點不明連結
    想見你大結局在哪裡看 勿點不明連結時間:2020-02-12 12:06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想見你大結局在哪裡看 勿點不明連結 中國網 想見你團隊聲明 《想見你》團隊重申 高質量、高畫質,真正最終版只會在合法頻道及平臺播出,表示幕前幕後團隊需要你和我們站在一起
  • 《菜根譚》修身之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一念之差做了錯事,總感覺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了避免出錯,就像藉以渡海的浮囊,不允許出現一個針眼大的孔洞;真對待
  • 印光大師告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心自有福報
    然而又不敢說出來,只得低聲吩咐孩子少喝一點,以免印光大師不悅。哪曉得孩子抓過碗來一飲而盡,心裡暗暗叫苦。他萬萬沒想到,半碗冷水喝下去,孩子卻奮力掙開他的懷抱,歡蹦亂跳地說:「爸爸,我的肚子不疼了,好啦!」說罷,便在佛堂裡翻了一個跟鬥。「奇蹟!真是奇蹟!」趙茂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慌忙重新給大師頂禮致謝。
  • 勿謂言之不預也
    在評論最後,環球時報引用了一句話:「勿謂言之不預也」。對於很多大陸朋友來講,這句話很普通。但是,在臺灣卻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甚至臺灣一些學者說,這會不會是大陸試圖對臺採取武力的一個信號?而這種想法其實也沒錯,為什麼這樣講呢?如果看大陸在「勿謂言之不預」的使用上都產生了什麼樣的後果,其實一切就明白了。
  •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從《詩經》看為官之德
    今天,放下文學價值不談,我們來談談《詩經》中體現的為官之德。詩經以前看書,書上說《詩經》是民歌,讀了幾首,深以為然,後來學的深入了,便覺得這個論斷或許是有問題的。為官之德"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甘棠》是《詩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以一棵甘棠樹為切入點,為人們呈現出一位勤政愛民的清正為官者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