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020-12-13 央廣網

【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020-02-24 07:12:00來源:央廣網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開始就咬耳朵、扯袖子,在執紀方面抓得很緊,可以讓多少人避免違法?過去形成了這麼一種現象,就是不到違法的程度大家都可以「包容」「寬容」,到了違法就由他去吧。這是對黨和幹部不負責任的表現。空軍的同志說,培養一名飛行員要花相當於其體重一樣重的黃金。我們培養一名省部級幹部要多少代價?很多幹部從基層做起,慢慢成長起來,最後毀於一旦,一失足成千古恨。出問題的人之前就會有跡象,為什麼不及時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問題呢?這就需要把紀律挺在前面。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源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意思是,不要認為好事很小而不去做,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這句話啟示我們,善小要常為,惡小不可為。

相關焦點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簡單的文字中總是蘊含著大智慧。事實上,沒有大惡與小惡的說法,那個惡就是惡;沒有大善與小善的說法,善就是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而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並做到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們在行動前,頭腦開始運作了。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孝,乃是萬物生靈的天性;過年了,回家多陪陪父母,說說知心話。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越是細微的事情,越顯出一個人的品德。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菜根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要想敦品勵行,必須從小事做起;要想幫助別人,因該幫助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可於細微處見精神。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在做事者的認知能力。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討厭做小事。只要有益於工作,有益於事業的事都是應該做的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陀當年在舍衛城教化眾生的時候,有一天,他散步走到鸚鵡摩納都提家中,真不巧,這個都提(當時印度一個高級官員的職位)當時剛好有事出去。佛陀憐愍地對白狗說道:「白狗,你過去因為愚痴、邪惡而又愛財如命,不肯布施,所以墮落到畜生為狗,現在你應該覺悟。」白狗聽了佛的話,心裡就難過起來,好像懂事情一樣,整天憂愁,臥在那裡,不叫了。都提自外面回來,看見自己的愛狗異乎尋常,悶悶不樂,也不飲食遊樂,便心中懷疑地問家人:「有什麼人欺負過我的狗嗎?」家人回答說:「剛才佛陀來過了。」
  • 二年級傳統文化第1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2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一單元「尚德修身」第二課,出處是晉朝陳壽的《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自己的看結合生活,說說生活中的小事作業熟練背誦「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板書設計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斌心學校第三屆傳統文化培訓隆重舉行
  • 印光大師告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心自有福報
    然而又不敢說出來,只得低聲吩咐孩子少喝一點,以免印光大師不悅。哪曉得孩子抓過碗來一飲而盡,心裡暗暗叫苦。他萬萬沒想到,半碗冷水喝下去,孩子卻奮力掙開他的懷抱,歡蹦亂跳地說:「爸爸,我的肚子不疼了,好啦!」說罷,便在佛堂裡翻了一個跟鬥。「奇蹟!真是奇蹟!」趙茂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慌忙重新給大師頂禮致謝。
  • 《菜根譚》修身之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一念之差做了錯事,總感覺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了避免出錯,就像藉以渡海的浮囊,不允許出現一個針眼大的孔洞;真對待
  • 【雲嶺好家風】黃泠:勿以善小而不為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為進一步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詮釋家風家訓的古今意義,雲南網特別拍攝製作了系列微視頻《雲嶺好家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黃泠一家為人做事的原則。這樣的家風是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讓本來收入不高的老師非常難受!老師心思很難用到教育教學上。這不,老師不樂意了,直接給上級領導寫了信!1、一封信某老師對校長的工作不滿意,給省長寫一封信。看圖:扣不了工資,轉而扣績效、扣生活補貼,把自己的權力拐個彎兒!權力任性!校長換位思考:校長不打卡、遲到扣多少錢?扣多少生活補的?該校長不懂得管理是咋回事兒!老認為校長說什麼是什麼!這種思想要不得的!要科學民主,制度管理:請假制度,按照制度辦理!尤其對有文化修養的老師,更不能簡單粗暴!
  • 勿以善小而不為,小善不為,大善難期
    忘記關車燈,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場景,但是路上兩個陌生人相見,能提醒對方的不多見。劉備有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人可能覺得,提醒對方一下,是個很小的事,沒有必要,況且也可能不會有很大影響。
  • 《夷堅志》:勿以惡小而思之
    你知道善和惡有重量嗎?古時候,翰林院有一個官員,名叫衛仲達,字達可。一天陰司派小鬼把它的魂魄索到了陰間,讓手下把記錄衛仲達陽間所做善惡之事的檔案拿出來給他看。等到冊子送來,嚇了衛仲達一跳。只見記錄他作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他做善事的檔案只有一小卷。老衛心想自己平日為人老實,哪兒做出過這麼多惡事呢?陰司又命小鬼拿秤來,稱量做惡事和善事的卷宗。令老衛意外的是,那一大堆做惡事的卷宗竟比那一冊善事的還要輕。老衛感到大惑不解,問陰司官員:「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哪裡會有那麼多罪過呢?」
  • 《易經》: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圖之於始的大智慧,你能做到嗎?
    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劉備在彌留之際,給劉禪等人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什麼意思呢?不幸而言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知子莫若父這句俗語的準確,劉禪的所作所為,在諸葛亮西歸之後,又哪裡是什麼小惡、小善所可以概括的呢?
  • 《秋蟬》同人文25:葉衝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錯嗎
    能行善時勿道小,是好是壞他人談。能者掀風浪,智者謀人心。觀君觸塵網,大風雲飛揚。手握三尺劍,腳踩七星綱。民心不可欺,天心自有常。他們二人瞧見葉衝此時正乖巧的在進餐,自然不敢多說,自己找了個地方坐下來安靜的等著。「阿暄,小衝不見了!我就眯了一會兒。」只見花蓮一陣風似的從屋裡衝出來,邊跑還邊叫。竹暄手腳極快的一把拉住他,還被他帶著往門口方向挪了幾步。「小花,你說誰不見了?」
  • 勿以惡小而為之,看清華學姐鹹豬手事件有感
    這時又出來一個不知道是學弟親筆寫的,還是別人假冒的,繪聲繪色說了當時學姐高聲罵他色狼,周圍的人也指責他。學姐把他信息公布之後,他被很多人從身高、長相,家庭都被罵了一遍,他還接到了不少陌生人電話罵他。他說,如果監控不能還他清白,他考慮了自殺。
  • 羅忠芬:常識人間疾苦 勿以善小不為
    在我的潛意識裡,一直認為貧窮是因懶,因不會打算,真正領取自己的幫扶任務時才發現我開始的想法是多麼的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人間疾苦。 我叫羅忠芬,當我第一次踏入我幫扶的這一家,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一張漆黑且破舊的單人沙發,旁邊是一個不斷飄出黑煙的火爐。
  • 城南舊事之(十三) 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欣慰的同時開玩笑送她兩句歌詞:讓我們分享最美的真,為世界的美好奉獻每分。她也戲謔回我:別人造別人的孽,不影響我行我的善。       打開記憶的思緒回到小時候,想起母親從不讓乞討者落空的情形。「乞丐」這個詞本身就有讓人同情的味道,那時我們直接就叫「要飯的」, 聽著更讓人可憐。
  • 「勿以善小而不為」之我見
    「勿以善小而不為」之我見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偉人講,「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一直都能獲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嚮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前半句說:不可貪求過多!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長久獲利的事情,如果有這種能夠一直獲利的事情,那只能說這種事是表面現象或者騙局,這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清。後半句是說的安全,眾人爭執、爭鬥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煩或者招致禍患。《論語》上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句話裡的爭,也可以理解為,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