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堅志》:勿以惡小而思之

2020-12-26 潮打的空城

你知道善和惡有重量嗎?古時候,翰林院有一個官員,名叫衛仲達,字達可。一天陰司派小鬼把它的魂魄索到了陰間,讓手下把記錄衛仲達陽間所做善惡之事的檔案拿出來給他看。

等到冊子送來,嚇了衛仲達一跳。只見記錄他作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他做善事的檔案只有一小卷。老衛心想自己平日為人老實,哪兒做出過這麼多惡事呢?

陰司又命小鬼拿秤來,稱量做惡事和善事的卷宗。令老衛意外的是,那一大堆做惡事的卷宗竟比那一冊善事的還要輕。

老衛感到大惑不解,問陰司官員:「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哪裡會有那麼多罪過呢?」

官差答道:「你只要起到一個不正當的念頭就算是罪惡了,不必等到行動實施。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個美女,動了壞心思,就已經觸動了天庭的法律。」

老衛又問道:「那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裡記載的是哪一件事呢?」

陰司說:「有一次皇帝想要在福州府大興土木,讓很多百姓去做苦力,你上書皇帝不要去這麼做。那一卷檔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接著他又說:「那次皇帝沒有聽取你的建議,但你的這一念,究竟是為大眾著想,不讓老百姓受苦,所以算善事。如果皇帝聽了你的建議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現在大千倍萬倍了。」

故事出自南宋洪邁的文言志怪集《夷堅志》。勿以惡小而思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相關焦點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簡單的文字中總是蘊含著大智慧。事實上,沒有大惡與小惡的說法,那個惡就是惡;沒有大善與小善的說法,善就是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而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並做到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們在行動前,頭腦開始運作了。
  • 【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020-02-24 07:12:00來源:央廣網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陀當年在舍衛城教化眾生的時候,有一天,他散步走到鸚鵡摩納都提家中,真不巧,這個都提(當時印度一個高級官員的職位)當時剛好有事出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這個惡很小就可以做,你每天做一點惡事,365天你就是個惡人;每一天,以「善」——很小的事情,你說「我不做,這個善事算什麼,拿個板凳、掃個地算什麼」,你「不為」的話,你不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修行人還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去讓別人做。難行能行,難捨難捨,幫助眾生,盡心盡力,難為能為,才能升華自我的人格魅力。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孝,乃是萬物生靈的天性;過年了,回家多陪陪父母,說說知心話。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越是細微的事情,越顯出一個人的品德。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菜根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要想敦品勵行,必須從小事做起;要想幫助別人,因該幫助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可於細微處見精神。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在做事者的認知能力。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討厭做小事。只要有益於工作,有益於事業的事都是應該做的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 二年級傳統文化第1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2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一單元「尚德修身」第二課,出處是晉朝陳壽的《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自己的看結合生活,說說生活中的小事作業熟練背誦「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板書設計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易經》: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圖之於始的大智慧,你能做到嗎?
    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劉備在彌留之際,給劉禪等人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什麼意思呢?不幸而言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知子莫若父這句俗語的準確,劉禪的所作所為,在諸葛亮西歸之後,又哪裡是什麼小惡、小善所可以概括的呢?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斌心學校第三屆傳統文化培訓隆重舉行
  • 勿以惡小而為之,看清華學姐鹹豬手事件有感
    學姐人品一般,做事有瑕疵,但到了網絡上,一切東西都被放大,懲罰巨大,在我看來,已經超出她的那點惡了。 所以,人還是要善良,勿以惡小而為之,否則後果會難以承擔。 另外,網友們非常義正詞嚴。不過,我想請網友們冷靜一下,隔著網絡,你對事情的了解有多少?
  • 印光大師告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心自有福報
    大師曾親自聽到受過周濟的佃戶讚揚,便欣然收下潘對鳧為皈依弟子,曾贈送四句偈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今世種下菩提樹,來世自然得福祉。」這個潘對鳧深信不疑,一如既往憐貧惜苦,對外地前來求助的陌生人也慷慨解囊。前不久,一件事情讓他心靈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本地一個地痞覬覦他家財萬貫,暗地裡去勾結土匪前去吊羊綁票,沒想到那匪首破口大罵:「瞎了你的狗眼!
  • 《菜根譚》修身之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一念之差做了錯事,總感覺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了避免出錯,就像藉以渡海的浮囊,不允許出現一個針眼大的孔洞;真對待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停車雖是生活小細節,更要時刻注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保護好自己的校長形象。有很多校長不只隨便停車,且將車放到辦公樓門口,一看車就知道校長在學校!車嚇唬人的,這種校長真不少!還需要在修養上進一步提高!校長從來不上課,要求老師上20幾節課。老師上多少課是有規定的,只要課時不超標,校長要求的非常對!但校長本人不上課又是錯誤的!
  • 《夷堅志》中關於五通神的故事
    你也用不著,長年跑商,風裡來雨裡去,大江大河間多有性命之憂,也賺不了多少錢。你好好想想吧,可不可在你,何必生氣呢!」然後這位五通神就不說話走了。聽到這些話,這位劉五客不免心動,再加上他本就是商人,天性嗜利。有這樣的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乎,他就在房子一側建了一個小祠堂。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秋蟬》同人文25:葉衝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錯嗎
    能行善時勿道小,是好是壞他人談。能者掀風浪,智者謀人心。觀君觸塵網,大風雲飛揚。手握三尺劍,腳踩七星綱。民心不可欺,天心自有常。葉衝吃完藥,端起桌上粥碗吹了吹,問:「小花前半夜守夜,這會兒還沒醒;小暄在外面守著;阿煥在學做魚;前面紅軍緊急集合,阿舟去看什麼情況了。」「現在什麼時辰?」葉衝瞧了瞧外面天色,天邊也只有一絲青色光芒。
  •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一直都能獲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嚮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前半句說:不可貪求過多!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不要因為別人小的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別人的大恩。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失,一點道德上的小瑕疵,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
  • 【雲嶺好家風】黃泠: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黃泠一家為人做事的原則。這樣的家風是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視頻截圖雲南網記者 郭凱 習元喜 龍彥原標題:《【雲嶺好家風】黃泠:勿以善小而不為》閱讀原文
  • 參選測評 | 杭州《匣の女》-勿以惡小而為之
    源自瀋陽【謎語人】的主題,在杭州引進速度之快是我沒想到的。
  •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從《詩經》看為官之德
    "五經為古者王官之學,乃古人治天下之具",《詩經》最原初的價值,應該是倫理和政治價值,是《詩經》中古人的倫理思考和政治智慧。今天,放下文學價值不談,我們來談談《詩經》中體現的為官之德。而由士大夫、貴族所作的《詩經》,更多起到一種引導和教化的作用,教化百姓,引導為君、為官者恪守仁義德信,而其中對於為官之德引導到了現在依舊非常有用。為官之德"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