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2021-01-09 壹文社

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心學集大成者,儒家600年來最後一位聖人。可是,這位「心學」權威,青年時代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學粉」。他一字一句讀完了朱熹的所有作品,在竹林枯坐了七天七夜,沒有悟到「格物致知」中的道,卻將自己累得病倒了。

這場「守仁格竹」,讓「理學粉」王陽明的心都碎了,並對「格物致知」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如草、木、竹、石者,天下之物不知凡幾,都可用來「求理」?「理」從何來,又將用於何處?

對「理學」心灰意冷的王陽明,在一場自我本能的選擇中,看到了「心學」的曙光。正德皇帝玩世不恭,素來寵信宦官劉瑾。劉瑾專擅朝政,陷害並抓捕了戴銑等20多位大臣。對初入官場的王陽明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眼前——是違背本心、明哲保身,還是大膽直書、心向光明?

王陽明果斷選擇了後者,挨了劉瑾40杖責,還流放到了貴州龍場看管驛站。在趕往龍場的路上,又遭到了劉瑾黨羽的追殺,王陽明縱身投湖才得以倖免。

山林遍布、鬱鬱蔥蔥的龍場,又讓王陽明心裡波瀾不斷。他是大明朝的進士,前兵部武選司主事,在這麼一個荒山野嶺的驛站能做什麼?劉瑾是否還會迫害自己?自己還能回京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

王陽明望著未開風化、饑寒窘迫的龍場百姓,腦海中那誦讀過無數遍的《大學》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偏遠的山林邊陲,看著未開風化的民眾們,王陽明仿佛與先秦時代有了重疊。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他真正懂得了從小誦讀的先秦經典。

「在明德」、「在親民」,寥寥6個字,重重敲打在了王陽明的心間。先秦時代的中原,或許正如今日龍場之荒涼吧!先秦時代的民眾,或許也如今日龍場民眾之饑寒吧!

先秦經典的產生,根本不是著書立傳的成果,而是教化民眾的踐行。自己多年所學所視,不正是為了造福於民嗎?既然是造福於民,這荒涼的龍場百姓,不更比京城百姓需要幫助嗎?想 通了 「知」、「行」關係的王陽明,一掃流放龍場的鬱悶,身體力行地開始了龍場教育工作。

入鄉隨俗的王陽明,穿著破舊的麻衣,穿梭於各個村寨。王陽明利用淵博的知識儲備,結合當地風俗,在龍場傳播了儒家思想。流放龍場的這3年,不僅是龍場民眾開化的3年,也是王陽明將先秦經典付諸實踐的3年。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

「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否定了「格物致知」,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王陽明心學最核心之處,就是否決了朱熹「格物致知」、「先知後行」的觀點。他認為朱熹格物以求知,從死物獲真知,然後再入世是不合理的。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只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些人沒有將良知與行動相結合。人認識事物的過程,與入世行為沒有先後順序,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同步進行。正如王陽明「龍場悟道」一樣,他是在龍場傳道的過程中,才將儒家經典融會貫通,開創了「陽明心學」。而不是坐在山巖、竹林下,等想明白了一切道理,再去傳播自己的思想。

相對朱熹而言,王陽明更加注意「行」。他認為:「知」和「行」可以同步進行,而且「知」的目的不是「求義理」,而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不為追求義理而知,而為付諸行動而知。

吾所以不慮而知者,良知也。 ——王陽明

王陽明甚至認為人的「良知」,是與生俱來,不需要加以思索的。比如:一個孩童看到小兔子受傷, 這種傷心的感覺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考慮了兔子可愛再感傷;雛鳥受到襲擊,雌鳥的反擊是本能的,而不是權衡利弊的結果;看到老人、病人,不假思索就想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才是「致良知」。

王陽明為劉瑾追殺、幾乎喪命,在人生一片昏暗的情況下,對龍場未開化的百姓進行傳道。這種不假思索,從心靈深處產生的念頭,就是「良知」的體現。在無人相視、與外界隔絕的龍場,王陽明身體力行地傳道,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在龍場的善舉,是內心良知的作用,而不是對名利的追逐。因為,當時幾乎喪命的王陽明,也無法預知權傾天下的大宦官劉瑾會倒臺。再加上龍場與外界隔絕,若非王陽明開創了「陽明心學」、留名青史,那他在龍場的所作所為也是無人知曉的。

但王陽明在「良知」的驅動下,沒有摻雜任何個人思慮,在龍場進行傳道、教化。這份獨特的經歷和人生感悟,讓王陽明突破了傳統「理學」的禁錮,進而有了「心學」的輝煌。

因此,什麼是人的良知?

人的「良知」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需要假以思索,就想付諸行動的一種本能。就像看到小孩跌倒、老人昏迷,那種想伸出援助之手的觸動,就是良知的作用。「良知」是每個人都固有的,卻因個人經歷、世俗得失判斷而禁錮,只有真正付諸了行動的,才是「致良知」。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你的良知,就在你不假思索的行動中
    ——《萬松書院記》 王陽明說,人的「良知」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需要假以思索,就像付諸行動的一種本能。就像看到小孩跌倒、老人昏迷,那種想伸出援助之手的觸動,就是良知的作用。 「良知」是每個人都固有的,卻因個人經歷、世俗得失判斷而被禁錮。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想,影響現代最廣的應該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王陽明先生完善了儒家思想和開創了「心學」的哲學思想,被中華文化領域尊稱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聖人,其開創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整個東亞世界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指引了很多人修身、修心提升自我和人生旅程前行的方向。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良知在主體心中一開始就具有精神本體的意義,但這種本體就好比潛能,需要通過後天的工夫不斷進行延展。致良知的工夫具有過程性和階段性,良知作為本體,蘊含無限的真理,每一個階段對良知的認識總是有限的,每一個新階段的認識都是對上一階段的繼承和發展。
  • 視點|推崇糟粕「女德」的「致良知四合院」,真有良知嗎?
    「致良知四合院」到底是邪是善呢?答案從媒體披露出來的細節中或許能窺探一二。據媒體報導,「致良知四合院」有一則案例稱,女人要放棄事業,回歸家庭,更好地照顧家中男性,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另一個案例則提到,若男方出軌,女方首先要思考自身原因,如對家庭、丈夫沒有照顧周全,沒盡到妻子的責任,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沒做好,導致家庭破裂。
  • 王陽明:「良知」為什麼不因見聞而有?
    王陽明畫像甚至可以說,在後人的眼裡,他更像是一個聖賢般的存在,但是,跟歷代以來的許多聖賢喜歡退隱相比,王陽明更願意入世,成就事功,如龍場悟道之後不久,他又回到了權力的中心,這就是明證而他所提出的「致良知」也被後人引為聖賢之語。當人有問他,道是什麼?他回答說:「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覺悟之後的王陽明,同樣認為「道」不可言說,若是勉強而說,則會越說越亂,反而把「道」的真正本義給說錯了。
  • 關於王陽明的「良知」,90%的人都理解錯了
    陽明心學以「致良知」之說為核心。王陽明在貴陽的時候,首次推廣知行合一之說,滁陽後,多教學生靜坐,而自江右以後,開始只提致良知三個字,直指本體。陽明先生說,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同時也說致良知工夫明白簡易,輕快灑脫,使人當下即得入手。
  • 爭議「致良知」
    01 致良知四合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受訪者提供(左:筆記本  右:兩本教義)王帆說第一本教材《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主要內容為王陽明的人生經歷、文集和語錄,全書包含王陽明寫的文章、語錄,另有《大學》、《中庸》原文收錄。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比如說我把成為一個孝順的人當作一件事,那我就立刻行動起來,首先學習是行動的第一步,學習怎樣做對父母有利,怎樣做對父母有害,再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做的過程中,若心中存有「不想做有利的事,想做有害的事」之心,即私慾,需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其去掉。
  • 王陽明的「致良知」和佛教聖典是相通的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心學的集大成者。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今天我和大家談談致良知這門學問。它會帶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迪呢?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和佛教聖典是相通的,王陽明講:人人皆可成聖。
  • 攻克這2道法門,你才能真正讀懂王陽明學說中的「致良知」!
    很多人,包括一些知名學者,都把知行合一列為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但事實上,中年以後的王陽明對此作了調整,認為,知行本來就是一體,不必把它分開,而當初提出知行合一,是因為要區別於當時朱子「先知後行」的流行主張,也是為了讓資質一般的人能夠更好地理解心學。就如六祖惠能的偈子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良知和致良知
    良知致良知 一、何為良知?心學是良知之學,修心性就是修良知。正如先生所說:「良知二字,自吾從萬死一生中體悟出來,多少積累在,但恐學者見太容易,不肯實致其良知,反把黃金作頑鐵用耳」。良知二字無可替代。那麼什麼是良知呢? 良:《說文》:善也。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三水國學│心理學視角下的「致良知」
    於是王陽明在晚年提出了「良知」一說,既迎合了亞聖孟子的「良知良能」,又契合了佛家的「明心見性」。最後加個「致」,這樣體用合一的「致良知」便成為陽明心學的最終研究成果。當然,他這波操作確實逐漸搭建起了學術框架,但在處理儒佛關係上並沒有左右逢源。當時正統儒家批心學是旁門左道,而佛家又指責陽明「學術抄襲」。
  • 致良知:凡事遵從自己的內心,方可「致良知」
    世人皆有良知,即便是大奸大惡之人也有自己的良知。良知就像天空中的太陽,幫助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對於惡人來說,他們的良知不過是暫時被蒙蔽了,像太陽被烏雲擋住。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何為良知?《孟子·盡心上》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二古今人士都有個怪癖,只要是聖賢說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一般人是萬不敢質疑的,但是王陽明不是一般人,所以他大膽的假設——可能是朱熹是錯的。實際上,很多大師認為王陽明是在故意「找茬」,甚至認為王陽明思想本質就是朱熹思想,代表人物有錢穆。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如果是一個傳統的聖人很難如此行事,但王陽明卻認為這都是正常的。那些擁有大格局的人,從不拘泥於小節。這和那種婦人之仁,有本質的區別。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善惡都是相對的,不能根據傳統道德一概而論。說白了,王老師就是要我們按照良知來做事,不要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做事只要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這和當時的的傳統文化,什麼三從四德之類的有本質的區別。
  • 王陽明:事上煉,誰說日常工作中不可以「致良知」?
    修行是一場越獄,越的是心靈與思維之執念的牢獄,在牢獄裡我們痛苦、折磨、煎熬,尤其在當下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裡,有時會令我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這種情況下,人的正常反應,就是想要逃離。或許我們去了一處世外桃源,那裡沒有人世的一切雜擾與爾虞我詐,可如果此心不平不靜的話,即使在那種環境下,一個人也未必真正快樂。欠缺的是什麼呢?此心仍未平、仍未靜。此心安處是吾鄉。
  • 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用良知激發人性最大的善意,你會嗎?
    這是關於如何成為真正厲害的人系列文章。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或許要知道,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能力很強的,相反他們身上有一種處事的智慧與良知,這是他們能夠成就自己的關鍵。在這個專欄中,重點闡述的是如何從心知行三個角度讓自己變得更為厲害,歡迎更多的讀者訂閱與閱讀。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王陽明曾說,人最大的法寶是明白致良知的作用。
  • 遵從自己的本心,不昧良心,不丟良知,知行合一,方為人道。
    王陽明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聖人之道其實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良知就是一個人的本心。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是非,其標準就是良知,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