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
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良知需要活動來感悟,活動也離不開良知的指導,但沒有思考的活動就無法獲取真正的良知,致良知的過程中對良知不斷思考可以使得對良知的認識層層遞進,呈現一種螺旋式的上升,而這種上升在某種程度上又為下一步的探索良知奠定了基礎,從而呈現出一浪更比一浪強,最終達到主體對良知的感悟不斷向深處演進的狀態。
良知在主體心中一開始就具有精神本體的意義,但這種本體就好比潛能,需要通過後天的工夫不斷進行延展。致良知的工夫具有過程性和階段性,良知作為本體,蘊含無限的真理,每一個階段對良知的認識總是有限的,每一個新階段的認識都是對上一階段的繼承和發展。
致良知的工夫經過長期的量變積累就會產生質變,通過這種質變的提升,主體對良知的認識就會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對良知的認識有起點,但沒有終點,對良知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體,這一過程不會終結,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說密切相關。知行合一在邏輯上是對致良知說的延展,也可以視為致良知說的實現途徑,主體通過知行合一能夠不斷明晰和感悟先天賦予的良知。王陽明對朱熹知先行後的觀點割裂了知與行進行了批評,他反對那種只會繁瑣而空洞的思考而不去身體力行的實踐的思想,也反對那種魯莽的只知道行動而不懂得思考的思想,他注重知與行的統一,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從而將知行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認知與行動的動態轉化過程,最終達到明覺的良知。
王陽明把人們的思想動機也看作是行,這種思想動機是意識,還沒有向行為轉化,王陽明將行為動機和行為本身混為一談,意在勸誡人們注重思想層面的道德修養,杜絕不良的雜念,回歸良知,王陽明以知為行,雖然可以讓惡的思想不外化為惡的行為,讓惡的動機消失,但善的動機固然符合良知,善的動機實施起來卻也未必會產生善的行為,主體自身對良知的感悟能力不同,就有可能根據其他主體實施的善的行為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這種結果未必就符合良知。
陽明心學和西方現象學有許多相同之處。在著名的巖中花樹中,友人認為花開花落皆為自然現象,因此與我無關,而王陽明則認為事物的存在依賴於人的感覺,花與人的心相關,人來看花時花才開了,這頗有點存在即被感知的味道。其實,王陽明的重點不在於客觀事物上,而在於心體為客觀事物賦予了意義,也就是說客觀事物因人的存在而具有了價值。
王陽明的這一思想和西方的現象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現象學是一種意向性學說,關注主體意識的意向性活動及其意義。在現象學大家胡塞爾那裡, 作為一種認識批判, 現象學是在主體性的認知活動中尋找具有普遍性的客觀真理,王陽明則是從主體性上來尋找一切真理的源頭。胡塞爾和王陽明都強調了知識的先驗性和主體的意指性,都是先驗哲學,但胡塞爾更注重純粹意識,王陽明則注重一種倫理上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