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2020-12-23 第三隻眼看社會

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

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良知需要活動來感悟,活動也離不開良知的指導,但沒有思考的活動就無法獲取真正的良知,致良知的過程中對良知不斷思考可以使得對良知的認識層層遞進,呈現一種螺旋式的上升,而這種上升在某種程度上又為下一步的探索良知奠定了基礎,從而呈現出一浪更比一浪強,最終達到主體對良知的感悟不斷向深處演進的狀態。

良知在主體心中一開始就具有精神本體的意義,但這種本體就好比潛能,需要通過後天的工夫不斷進行延展。致良知的工夫具有過程性和階段性,良知作為本體,蘊含無限的真理,每一個階段對良知的認識總是有限的,每一個新階段的認識都是對上一階段的繼承和發展。

致良知的工夫經過長期的量變積累就會產生質變,通過這種質變的提升,主體對良知的認識就會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對良知的認識有起點,但沒有終點,對良知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體,這一過程不會終結,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說密切相關。知行合一在邏輯上是對致良知說的延展,也可以視為致良知說的實現途徑,主體通過知行合一能夠不斷明晰和感悟先天賦予的良知。王陽明對朱熹知先行後的觀點割裂了知與行進行了批評,他反對那種只會繁瑣而空洞的思考而不去身體力行的實踐的思想,也反對那種魯莽的只知道行動而不懂得思考的思想,他注重知與行的統一,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從而將知行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認知與行動的動態轉化過程,最終達到明覺的良知。

王陽明把人們的思想動機也看作是行,這種思想動機是意識,還沒有向行為轉化,王陽明將行為動機和行為本身混為一談,意在勸誡人們注重思想層面的道德修養,杜絕不良的雜念,回歸良知,王陽明以知為行,雖然可以讓惡的思想不外化為惡的行為,讓惡的動機消失,但善的動機固然符合良知,善的動機實施起來卻也未必會產生善的行為,主體自身對良知的感悟能力不同,就有可能根據其他主體實施的善的行為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這種結果未必就符合良知。

陽明心學和西方現象學有許多相同之處。在著名的巖中花樹中,友人認為花開花落皆為自然現象,因此與我無關,而王陽明則認為事物的存在依賴於人的感覺,花與人的心相關,人來看花時花才開了,這頗有點存在即被感知的味道。其實,王陽明的重點不在於客觀事物上,而在於心體為客觀事物賦予了意義,也就是說客觀事物因人的存在而具有了價值。

王陽明的這一思想和西方的現象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現象學是一種意向性學說,關注主體意識的意向性活動及其意義。在現象學大家胡塞爾那裡, 作為一種認識批判, 現象學是在主體性的認知活動中尋找具有普遍性的客觀真理,王陽明則是從主體性上來尋找一切真理的源頭。胡塞爾和王陽明都強調了知識的先驗性和主體的意指性,都是先驗哲學,但胡塞爾更注重純粹意識,王陽明則注重一種倫理上的建構。

相關焦點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據說,陽明先生出生也是一段傳奇故事,他的母親生下他時已經超過了10個月。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作為一種觀念,在理論上建立起了人的現實存在與最高天道之間的本質同一性,為人的生存確立了本原性的生命根基,同時也為人生的意義確立了本原性根基。如若生命沒有根基,談何生命的意義?因此在王陽明那裡,「心即理」即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本原。「心即理」的現實表達與體現,即是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現實展開。
  •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探源
    心學為儒學的一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至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王守仁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心學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你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叫良知,因為你後天受社會的汙染,受你個人利慾薰心的蒙蔽,導致你先天的美好素質逐漸地被蒙蔽、被打壓了,你才成為一個凡人,而沒有成為聖賢。人要想成為聖賢,不需要枝枝葉葉外邊求,而是向內求,修心。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想,影響現代最廣的應該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王陽明先生完善了儒家思想和開創了「心學」的哲學思想,被中華文化領域尊稱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聖人,其開創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整個東亞世界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指引了很多人修身、修心提升自我和人生旅程前行的方向。
  •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到底懂多少?
    明朝建築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有三大核心,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陽明認為,人的道德實踐應是天理良知的自然展現,任何不符合天理良知的行為皆因私慾而起,每個人的內心都應該有一個是非準則,當具備這種準則的時候,便有知善去惡的一種能力。一個人內心是什麼樣的,體現出來、反應在他的外在,就是他的言語行為,以及各種各樣的狀態,就是沒有私心,就是合於理。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王陽明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其實從孔孟開始,就對「心」特別重視,比如說,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
  • 王陽明早期思想如何演變的?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又是什麼?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
  • 王陽明早期思想演變階段,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介紹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王陽明早期的思想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學道儒。
  • 王陽明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關鍵在這「3個詞」,看完就明白
    而在國內,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王陽明的思想中有所受益。近代梁啓超甚至說,「中國五千年來只有兩個半聖人」,這其中一個就是為王陽明。王陽明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創建了「心學」,那麼這個「心學」究竟有何強大的力量,能影響這麼多的人呢?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王陽明的「心學」講了什麼,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於是他得到出「心即理」。在心學出現之前,儒家思想將人分為聖人和普通人,因而讀儒家書籍變成了讀聖賢之書,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變成了讀書與不讀書的差距。與「心即理」同時期誕生的,「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認知是行為的開始,行為是認知的途徑,這個觀點與「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目的是實踐」不謀而合。
  • 王陽明的「致良知」和佛教聖典是相通的
    原創:紀建學我們大家都知道王守仁,號陽明,人們又把他稱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聖人。「聖人」這個稱號在中國古代只有孔子可以當得起。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心學的集大成者。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今天我和大家談談致良知這門學問。它會帶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迪呢?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和佛教聖典是相通的,王陽明講:人人皆可成聖。佛教聖典曰:世人皆有成佛的因,惟心自造。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要說明白這段話,就要先說陽明先生的思想。在陽明先生的心裡無論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自己心裡找到答案,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根源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陽明思想「心即理」,所謂理是什麼?理就是原則,規律,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他認為萬物的維繫與存在,全是因為理的存在。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湛若水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01. 學習陽明心學知識首先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了解整個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層面徹底理解和消化,然後才能談得上應用。
  • 攻克這2道法門,你才能真正讀懂王陽明學說中的「致良知」!
    我們經過深入解讀陽明心學《傳習錄》《王陽明全集》《大學問》等原典原著,融合近現代大師的心學解讀,如梁啓超的《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錢穆的《陽明學述要》,試圖給大家整理一個完整的陽明心學思想體系架構,希望能讓任何心學愛好者,都能從零開始進入心學的修習大堂。
  • 王陽明:你的良知,就在你不假思索的行動中
    所以,只有真正付諸了行動的,才是「致良知」。 01 作為「心學」權威,王陽明在青年時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學粉」。他不僅讀完了朱熹的所有作品,還為了驗證朱熹所說的「萬物皆有其理」而對著竹林枯坐了七天七夜,並落下終身病根。對「理學」心灰意冷的王陽明,在一場自我本能的選擇中,看到了「心學」的曙光。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勇於探索、追求真知的無畏精神在王陽明生活的年代,程朱理學是官方哲學,王陽明本來也是篤信程朱理學的,但同時也看點兒「歪理邪說」,比如朱熹的學術死對頭陸九淵的心學。18歲那年,王陽明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教導,和朋友一起跑到餘姚當地官署去「格竹」,結果格了7天,道理沒悟出來,人倒累病了,從此不再信朱熹,一門心思搞他自己的「心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