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在平定宸濠之亂之後,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提出了心學三大理念的第三個,致良知。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你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叫良知,因為你後天受社會的汙染,受你個人利慾薰心的蒙蔽,導致你先天的美好素質逐漸地被蒙蔽、被打壓了,你才成為一個凡人,而沒有成為聖賢。人要想成為聖賢,不需要枝枝葉葉外邊求,而是向內求,修心。去掉後天對心的,對良知的蒙蔽,重新喚醒你的良知,你這些先天美好的素質,你就能達到聖人的那個境界。這是王陽明50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理念,叫「致良知」。「心學」的第三大理念。
我們講陽明心學講了半天,實際上學者們歸納的,王陽明心學的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三條,一共十個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三大理念,就這十個字。他50歲時候,提出致良知,並且開始把這個運用在修行和修煉上,可以說是他晚年的思想。他後來還有一首詩:
王陽明《詠良知四首》之一:
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個個人心有仲尼」,每一個人心裡,你的先天的素質和仲尼,也就是孔子都是沒有區別的,個個人心有仲尼。你的心裡裝著的這個東西,和孔子心裡的東西是沒有差別的,先天素質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後天我們和孔子的差距這麼大呢?是「自將聞見苦遮迷」,是你自己根據你的所見所聞,跟社會上這些事兒,去逐漸的汙染你,它遮蔽了你內心的那個良知。然後你就迷失了自我,你人生就過得稀裡糊塗了。你就達不到大聖人的境界了,達不到孔子的境界了。是「自將聞見苦遮迷」,使你迷失本心的,就是你自己,使你喪失了先天和聖人一樣的那些美好素質。「而今指與真頭面」,王陽明說:我現在指給你、告訴你,你真正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只是良知更莫疑」,那就是你先天帶來的那個良知,對這一點你就不要懷疑了。每個人心裡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我們和聖人的一個共同點。我們和聖人的差距就在於,聖人保存了他的良知,或者說喚醒了他的良知,用良知指導他的人生,所以他達到那種境界。而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和聖人的差距就在於:我們的良知,被後天的很多東西給蒙蔽了,我們把這個東西打壓下去了,不用它指導人生了,甚至我都想不起來我還有這個東西了,弄丟了。然後你的人生才陷入了迷惑、困惑,人生才過得稀裡糊塗的。所以不能有聖人那樣的成就了。
因此按照陽明心學來修煉的話,實際就是心學三大理念的最後一個,致良知。按心學進行修身和修煉的話,我們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致良知。就是喚醒我們身上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去掉蒙蔽,重新發揮出來,用一個文學的語言形容,就是點亮你的心燈,用它照亮你人生的旅程。這就是心學修煉的一個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