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2020-12-21 復性讀書會

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在平定宸濠之亂之後,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提出了心學三大理念的第三個,致良知。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你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叫良知,因為你後天受社會的汙染,受你個人利慾薰心的蒙蔽,導致你先天的美好素質逐漸地被蒙蔽、被打壓了,你才成為一個凡人,而沒有成為聖賢。人要想成為聖賢,不需要枝枝葉葉外邊求,而是向內求,修心。去掉後天對心的,對良知的蒙蔽,重新喚醒你的良知,你這些先天美好的素質,你就能達到聖人的那個境界。這是王陽明50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理念,叫「致良知」。「心學」的第三大理念。

我們講陽明心學講了半天,實際上學者們歸納的,王陽明心學的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三條,一共十個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三大理念,就這十個字。他50歲時候,提出致良知,並且開始把這個運用在修行和修煉上,可以說是他晚年的思想。他後來還有一首詩:

王陽明《詠良知四首》之一:

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個個人心有仲尼」,每一個人心裡,你的先天的素質和仲尼,也就是孔子都是沒有區別的,個個人心有仲尼。你的心裡裝著的這個東西,和孔子心裡的東西是沒有差別的,先天素質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後天我們和孔子的差距這麼大呢?是「自將聞見苦遮迷」,是你自己根據你的所見所聞,跟社會上這些事兒,去逐漸的汙染你,它遮蔽了你內心的那個良知。然後你就迷失了自我,你人生就過得稀裡糊塗了。你就達不到大聖人的境界了,達不到孔子的境界了。是「自將聞見苦遮迷」,使你迷失本心的,就是你自己,使你喪失了先天和聖人一樣的那些美好素質。「而今指與真頭面」,王陽明說:我現在指給你、告訴你,你真正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只是良知更莫疑」,那就是你先天帶來的那個良知,對這一點你就不要懷疑了。每個人心裡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我們和聖人的一個共同點。我們和聖人的差距就在於,聖人保存了他的良知,或者說喚醒了他的良知,用良知指導他的人生,所以他達到那種境界。而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和聖人的差距就在於:我們的良知,被後天的很多東西給蒙蔽了,我們把這個東西打壓下去了,不用它指導人生了,甚至我都想不起來我還有這個東西了,弄丟了。然後你的人生才陷入了迷惑、困惑,人生才過得稀裡糊塗的。所以不能有聖人那樣的成就了。

因此按照陽明心學來修煉的話,實際就是心學三大理念的最後一個,致良知。按心學進行修身和修煉的話,我們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致良知。就是喚醒我們身上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去掉蒙蔽,重新發揮出來,用一個文學的語言形容,就是點亮你的心燈,用它照亮你人生的旅程。這就是心學修煉的一個終極目的。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想,影響現代最廣的應該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王陽明先生完善了儒家思想和開創了「心學」的哲學思想,被中華文化領域尊稱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聖人,其開創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整個東亞世界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指引了很多人修身、修心提升自我和人生旅程前行的方向。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首先,個人對致良知四合院的使命和願景是高度認同的,以中華傳統文化,喚醒民眾,助力民族復興,這樣的事業是偉大的、崇高的,也是值得關注的。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陽明心學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而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形成與成熟卻與此時流行於世的陽明心學有著密切聯繫,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功夫也可以說是這位戎馬倥傯的儒將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念。 戚繼光的兒子評價他為:「私淑陽明,大闡良知」,深諳王陽明的心學,並用實際行動闡發光大。因此,他的武學和軍事思想雖然未對陽明心學有創造性的革新,但卻將其「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倫理理論和軍事思想、作戰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運用到軍事實踐當中,在很大程度上真正踐行了王學的思想核心。
  • 陽明故裡丨《寧波日報》整版解讀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原來對城市的...
    陽明文化的魅力在於它貫穿了儒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思想,揭示人的價值的不可限量性,指明每一個人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只有通過不斷的修養,才可能開發出內在潛力,並指出致良知這種可能實現的方法,於今仍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 陽明心學|「致良知」與佛學思想「一心二門」(上)
    「致良知」與《大乘起信論》「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論學的宗旨。對此後世學者多有論述。如錢德洪說:「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劉宗周說:「先生教人吃緊在去人慾而存天理,進之以『知行合一』之說,其要歸於致良知,雖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為轉注。」
  • 青島大學商學院Q29 精進成長班 | 「陽明心學與商業本質」
    2020年12月13日上午8時30分,青島大學商學院Q29精進成長班(第2期)第五講在青島數碼科技中心智誠靈動心學堂正式開講,王誠瑩老師授第五講「陽明心學和商業本質」。導師介紹
  • 攻克這2道法門,你才能真正讀懂王陽明學說中的「致良知」!
    在中國,自創體系的哲學思想並不多,儒道居首,陽明心學也算是其中一種,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精神追求正成為人類的剛需,陽明心學以其獨有的功能體系,正成為人人需要了解一點的哲學體系。陽明心學核心思想體系,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核三觀四規四句教十六法門」。知行合一,只是陽明心學的過程。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收回心之後,按王陽明的話來講要做四個字:「省察克治」。否則的話,你就「心如槁木死灰亦無用」了。《中庸》上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家提倡的「中」、「和」兩個概念,喜怒哀樂存在於內心當中,不隨便發出去,這叫中,但人也不能總不發。以前有朋友問我,老師你讓我們喜怒哀樂未發,那什麼事我都忍著,心裡有氣我得忍著,那儒家修的比較憋屈。那你光修前半句啊?斷章取義,你不修後半句啊?中庸後半句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中國人生哲學:日常的生活哲學!
    2.儒釋道的人生哲學:儒講仁義「仁」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儒家以「仁」為核心,義為準則,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修身要柔,處世哲學、養生妙法。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生軟死硬,陰柔的力量才是強大的力量。3.陽明心學的人生智慧「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陽明故裡的文化盛會——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餘姚舉辦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心學四決」的修身處世哲學與「知行合一」的修為準則是其心學研究的最高成就,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為主題將陽明思想深入淺出地進行了講解,貴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張新民作了題為《良知實踐與良知善治》的演講。
  •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到底懂多少?
    明朝建築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有三大核心,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陽明認為,人的道德實踐應是天理良知的自然展現,任何不符合天理良知的行為皆因私慾而起,每個人的內心都應該有一個是非準則,當具備這種準則的時候,便有知善去惡的一種能力。一個人內心是什麼樣的,體現出來、反應在他的外在,就是他的言語行為,以及各種各樣的狀態,就是沒有私心,就是合於理。
  • 三水國學│心理學視角下的「致良知」
    這樣的解讀也不失為一種見解,確實陽明心學在儒家和佛道之間的「遊走」得比較明顯。縱觀陽明心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除了王守仁先生學問的不斷精進外,未嘗沒有調和儒佛關係的用意:先提出一個「心外無物」,看似迎合了禪法,接著來個「事上練」安撫下儒家入世的情緒。為了能承接「吾性自足」,進而又提出了「知行合一」。
  •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什麼,為何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的心學自問世至今,就始終備受追捧,從清代的曾國藩,到日本的稻盛和夫,還有馬雲全是他的追隨者,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有哪些能量,為什麼能備受這般多的人的喜愛呢?王陽明是心學的開創者,也是明代唯一一個封侯的文官,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一輩子追求的儒家文化中,他獨創「心學」,開拓了另一條文化之道。
  • 王陽明的「致良知」和佛教聖典是相通的
    原創:紀建學我們大家都知道王守仁,號陽明,人們又把他稱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聖人。「聖人」這個稱號在中國古代只有孔子可以當得起。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心學的集大成者。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今天我和大家談談致良知這門學問。它會帶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迪呢?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和佛教聖典是相通的,王陽明講:人人皆可成聖。佛教聖典曰:世人皆有成佛的因,惟心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