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2020-12-17 復性讀書會

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 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修心要追求事上磨練,所以王陽明講:人需在事上磨練,做功此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修行的核心,或者說修行的載體,是人生的事。你反思,反思什麼?憑空反思情慾念嗎?我現在上趟廁所在這兒蹲一會,我反思一下我來這的情慾念是什麼,你這是生理正常反應,這時候哪有情慾念啊!

在事上磨練,你反思,體察,克制,乃至到治理,都得在具體事上見。就這個事來反思我情慾念是什麼,它得是對你人生有意義的事。所以我們講「心即理」,強調你心裡裝的是對你人生有意義的事,那些無關緊要的不要去反思,它根本也不涉及情慾念,要反思那些對你人生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這次我跟客戶談判,這單生意一千萬,對我公司發展非常重要,那你好好想想你的情慾念,好好想想對方的情慾念,好好想想怎麼把這事兒辦明白,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應該怎樣管理你自己的情緒,這才叫事。那你修沒修到位啊?修到什麼境界了?得看最後你這事辦沒辦明白。

事上磨練,最後想的挺好,以為自己修到很高境界了,跟客戶談判還談不明白,那你說你修明白了,誰信啊?我們講修正,修,你得拿出證據來,說我修到什麼境界了,證據呢?你人生過的還那麼稀裡糊塗,你說你進步了,證據呢?這個證據就是人生的事,而且是大眾的評價,你身邊的人對你的評價越來越好。這小子最近有改變,這傢伙辦事越來越地道,這說明你修行進步了。必須拿事兒去磨練,就在這個事上去練你應該怎麼做。

當然,從情慾念入手,不要只好靜,這才是知行合一;在事上見,這才是知行合一,不要懸空的去想。反思之後落到具體事情上,這事你能不能處理明白,能,說明修行進步了,跟以前沒什麼區別,還是那樣,處理明白也是蒙的,那說明你修行沒有進步。

王陽明事上磨練這個理念我認為非常重要,但是在學術界提煉「陽明心學」核心的時候,就提煉三大理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我認為甚至可以把事上磨練四個字作為心學的第四大理念,這是我說的,我自己負責。這我得說清楚,學術界都認為是三大理念,我個人覺得陽明心學可以把事上磨練作為它的第四大理念。人終究得在事上整明白,才意味著你修行進步了。王陽明的一個弟子問他說:「我靜的時候也覺得這狀態非常好,但我一遇見事,就覺得什麼都變了,一遇事便不同,怎麼辦呢?」王陽明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養靜,不知道用克己功夫,因此遇到事就全顛倒了。」

人必須在事情上磨,方才立得住。這句話也是他事上磨練的一種表述,你如果發現你靜坐的時候感覺效果非常好,狀態非常好,一遇到事你還是處理不明白,只能說明你修偏了,這是實踐檢驗你修行結果的一種方法。修偏,原因在哪?王陽明也說了,你光求靜來著,你沒有省察克治啊,然後遇到事就不會了。那就沒有用了,那就立不住了。

人必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然後,達到一種心靈境界,是靜亦定,動亦定。你在靜中的時候心也是安定的,你在運動,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心也是安定的,你這個心始終能放在肚子裡,這個時候你才能應對人生的一切事變。就像我們之前舉到王陽明那個例子一樣,在追兵已經眼看就殺上來的時候,他還能想著他那把傘。這個心是定的,靜亦定,動亦定,然後他應對事情才從容不迫,這個事情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是我們修心的一個最重要的意義。

修心,心定,情慾念得到很好的管理,然後你應對人生的一切事情,才能把事情處理到最佳結果。如果你的人生和事業、跟你的人生密切相關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能把它處理到最佳結果,你的人生就必然走向輝煌,這是陽明心學對我們的意義之所在。

今天時間關係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在平定宸濠之亂之後,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提出了心學三大理念的第三個,致良知。《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這是王陽明50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理念,叫「致良知」。「心學」的第三大理念。我們講陽明心學講了半天,實際上學者們歸納的,王陽明心學的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三條,一共十個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三大理念,就這十個字。他50歲時候,提出致良知,並且開始把這個運用在修行和修煉上,可以說是他晚年的思想。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收回心之後,按王陽明的話來講要做四個字:「省察克治」。否則的話,你就「心如槁木死灰亦無用」了。《中庸》上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家提倡的「中」、「和」兩個概念,喜怒哀樂存在於內心當中,不隨便發出去,這叫中,但人也不能總不發。以前有朋友問我,老師你讓我們喜怒哀樂未發,那什麼事我都忍著,心裡有氣我得忍著,那儒家修的比較憋屈。那你光修前半句啊?斷章取義,你不修後半句啊?中庸後半句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陽明心學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而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形成與成熟卻與此時流行於世的陽明心學有著密切聯繫,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功夫也可以說是這位戎馬倥傯的儒將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念。 戚繼光的兒子評價他為:「私淑陽明,大闡良知」,深諳王陽明的心學,並用實際行動闡發光大。因此,他的武學和軍事思想雖然未對陽明心學有創造性的革新,但卻將其「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倫理理論和軍事思想、作戰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運用到軍事實踐當中,在很大程度上真正踐行了王學的思想核心。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先生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不是在外界事事物物上求知識,致知就是致良知,是一個在自己心上用功、趨於至善的過程。陽明先生37歲龍場悟道,他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3、陸九淵孔孟之後,宋朝、明朝出現了幾位很有影響力的大儒。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青島大學商學院Q29 精進成長班 | 「陽明心學與商業本質」
    2020年12月13日上午8時30分,青島大學商學院Q29精進成長班(第2期)第五講在青島數碼科技中心智誠靈動心學堂正式開講,王誠瑩老師授第五講「陽明心學和商業本質」。導師介紹
  • 陽明故裡丨《寧波日報》整版解讀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原來對城市的...
    他在批判繼承前人知行觀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行觀,最終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張,豐富了「知」與「行」的內涵,為有關「知」「行」問題的哲學理論發展作出了貢獻。「知行合一」思想所體現的從「知」到「行」、再從「行」到「知」的內在規律,在王陽明本意上,是著眼於道德修煉的角度,但在實際意義上,王陽明的知行觀不僅對個人道德修養,而且對政治實踐和社會實踐,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山西書院聯盟線上微課發言稿文 | 張辰(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山西書院聯盟的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大家好!為了探究清楚王陽明如何能死得如此康莊坦然,我開始了研習陽明心學的歷程。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才知道,儒家的學問原來不是吃人的禮教,而是非常活潑靈動的學問。但是,因為既有的成長環境,形成了很多刻板的認知與偏見,以至於在心學的學習過程中,累積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只能通過QQ、論壇開始四處求教,當時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知名的大師。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即「陽明心學」當中的「天理」,它處於「未發」的狀態。
  • 《錦衣之下》明朝第一權力集團的覆滅:信仰的力量之「陽明心學」
    心學思想體現最明顯的就是藍青玄。在《錦衣之下》第30集,丹青閣事件結束之後,小藍和陸繹在池塘邊釣魚談心。小藍說——「我願做那沉底的魚屍,祝陸兄前行。」陸繹很驚訝,問他為何要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地?02這四句是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心學四訣》,是理解陽明心學的一把鑰匙。心學博深廣大,不是一兩句話能概括的。23娘的學術水平未到,查了很多資料,也只能做一點淺顯的介紹。
  • 從陽明心學角度,看佛教六度之說對人生智慧的啟示
    陽明心學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陽明先生認為,佛就是西方人眼中的聖賢。所以,作為普通百姓,我們也可以從佛學中獲得人生智慧的啟示。佛學中的六度,即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六度,音譯為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陽明先生在歷經磨難,立功立德立言,當別人問其關鍵時,陽明先說,養得此心不動。
  • 心學聖地——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
    (平水下平聲一先韻)文/小巖中國陽明文化園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修文,古名龍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縣,取「偃武修文」之意,命縣名為「修文」。1508年被貶謫為龍場驛丞的兵部主事王陽明抵達龍場,並在此潛心研究《易經》,反思程朱理學,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首倡「知行合一」學說。晚年又闡發了「致良知」的學術宗旨,創立了「心學」體系。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出身於浙江餘姚「書香門第,詩禮人家」,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想,影響現代最廣的應該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王陽明先生完善了儒家思想和開創了「心學」的哲學思想,被中華文化領域尊稱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聖人,其開創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整個東亞世界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指引了很多人修身、修心提升自我和人生旅程前行的方向。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讓陽明心學思想煥發更強生命力 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10月30日...
    今天早上,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隆重「官宣」:在陽明故裡——寧波餘姚,將迎來了一場莊重盛大的文化盛事。陽明故裡 良知善治,10月30日至11月5日,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活動將在餘姚隆重舉行。據了解,在10月31日舉行的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開幕式上,紀錄片《王陽明》和「姚江書院」重建方案將同步發布。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傳習錄》: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致良知四合院號稱喚醒人們的大愛之心,但是如果將這些硬性任務指標強壓給學員、員工,員工和學員無法感受到這種愛。陽明心學中,任何事物都是修心的途徑,而外在行為事物反而是表象,稻盛和夫強調工作職場是最好的修心途徑。上述的做法,顯然與陽明先生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最終,這樣的企業很可能也是主業下滑。第二,企業員工被迫或變相被迫犧牲自由時間讀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