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 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修心要追求事上磨練,所以王陽明講:人需在事上磨練,做功此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修行的核心,或者說修行的載體,是人生的事。你反思,反思什麼?憑空反思情慾念嗎?我現在上趟廁所在這兒蹲一會,我反思一下我來這的情慾念是什麼,你這是生理正常反應,這時候哪有情慾念啊!
在事上磨練,你反思,體察,克制,乃至到治理,都得在具體事上見。就這個事來反思我情慾念是什麼,它得是對你人生有意義的事。所以我們講「心即理」,強調你心裡裝的是對你人生有意義的事,那些無關緊要的不要去反思,它根本也不涉及情慾念,要反思那些對你人生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這次我跟客戶談判,這單生意一千萬,對我公司發展非常重要,那你好好想想你的情慾念,好好想想對方的情慾念,好好想想怎麼把這事兒辦明白,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應該怎樣管理你自己的情緒,這才叫事。那你修沒修到位啊?修到什麼境界了?得看最後你這事辦沒辦明白。
事上磨練,最後想的挺好,以為自己修到很高境界了,跟客戶談判還談不明白,那你說你修明白了,誰信啊?我們講修正,修,你得拿出證據來,說我修到什麼境界了,證據呢?你人生過的還那麼稀裡糊塗,你說你進步了,證據呢?這個證據就是人生的事,而且是大眾的評價,你身邊的人對你的評價越來越好。這小子最近有改變,這傢伙辦事越來越地道,這說明你修行進步了。必須拿事兒去磨練,就在這個事上去練你應該怎麼做。
當然,從情慾念入手,不要只好靜,這才是知行合一;在事上見,這才是知行合一,不要懸空的去想。反思之後落到具體事情上,這事你能不能處理明白,能,說明修行進步了,跟以前沒什麼區別,還是那樣,處理明白也是蒙的,那說明你修行沒有進步。
王陽明事上磨練這個理念我認為非常重要,但是在學術界提煉「陽明心學」核心的時候,就提煉三大理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我認為甚至可以把事上磨練四個字作為心學的第四大理念,這是我說的,我自己負責。這我得說清楚,學術界都認為是三大理念,我個人覺得陽明心學可以把事上磨練作為它的第四大理念。人終究得在事上整明白,才意味著你修行進步了。王陽明的一個弟子問他說:「我靜的時候也覺得這狀態非常好,但我一遇見事,就覺得什麼都變了,一遇事便不同,怎麼辦呢?」王陽明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養靜,不知道用克己功夫,因此遇到事就全顛倒了。」
人必須在事情上磨,方才立得住。這句話也是他事上磨練的一種表述,你如果發現你靜坐的時候感覺效果非常好,狀態非常好,一遇到事你還是處理不明白,只能說明你修偏了,這是實踐檢驗你修行結果的一種方法。修偏,原因在哪?王陽明也說了,你光求靜來著,你沒有省察克治啊,然後遇到事就不會了。那就沒有用了,那就立不住了。
人必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然後,達到一種心靈境界,是靜亦定,動亦定。你在靜中的時候心也是安定的,你在運動,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心也是安定的,你這個心始終能放在肚子裡,這個時候你才能應對人生的一切事變。就像我們之前舉到王陽明那個例子一樣,在追兵已經眼看就殺上來的時候,他還能想著他那把傘。這個心是定的,靜亦定,動亦定,然後他應對事情才從容不迫,這個事情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是我們修心的一個最重要的意義。
修心,心定,情慾念得到很好的管理,然後你應對人生的一切事情,才能把事情處理到最佳結果。如果你的人生和事業、跟你的人生密切相關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能把它處理到最佳結果,你的人生就必然走向輝煌,這是陽明心學對我們的意義之所在。
今天時間關係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