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2020-12-17 情感大劈叉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

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

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

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01. 學習陽明心學知識

首先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了解整個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層面徹底理解和消化,然後才能談得上應用。

如果把陽明心學比喻成棵葡萄樹,那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它的3個主藤蔓。

學習者,要把這棵葡萄樹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研究和掌握,然後吸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什麼是知識體系呢?

就是某個領域的知識和這些知識之間的關聯,能夠從更高層次、用更抽象的概念、邏輯把這些知識連結起來。

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本質是掌握更高層次的概念,並建立起不同層級概念之間的關聯,能夠用概念統領你掌握的這些內容。

可以說,知識體系是關於知識如何關聯的體系。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是能否用不超過3個關鍵詞表述這個領域的內容,比如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僅僅說出來幾個關鍵詞還不夠,要能把具體的意義解釋得透徹明白,這是知識體系。

完成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方法,比如看書、聽講座、看視頻……只要能把陽明心學的理念、方法都真正掌握了就可以了。

02按照陽明心學去做

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說得好: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接下來就是要去實踐了。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知行合一嗎?怎麼讓我先學習後實踐呢?

因為一方面要適應現代人的學習習慣,另外就是如果一開始就去做的話,需要身邊有人指導,因為你會遇到很多問題,不及時解答的話你無法繼續。

做也就是實踐,包括內部修心外部事上磨練。其實二者也不應分開,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修心聽起來很玄妙,其實也簡單,就是時刻關照自己的念頭,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留下來。

初學者可以採取靜坐入門,等有了一定基礎後,就可以在坐臥行走中,也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的念頭了。

王陽明從8歲接觸道家,有30年道家導引術練習功底,所以才能在龍場悟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能夠讓自己心靜一些就是收穫,心靜了,煩惱就少了,做事情也不那麼累了。

從本人的經驗來說,每天在睡前定時靜坐,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練習方式,最容易進行,效果也做好。

修心的目的就是求靜心,越靜越好,如果你要問到底有多靜,那我告訴你,可以靜到沒有呼吸、沒有心跳,進入「胎息」狀態。

事上磨練也很簡單,比如你買早飯遇到有人插隊,這是一件事,那怎麼在這件事上磨練呢?

正常來說,排隊是社會公德,大家都趕時間上班,有人插隊後面的人會生氣,這時你心學有想罵人的話來對不對?

你生氣心裡想罵人這就是念頭,你要及時發覺它。那有這個念頭對不對呢?

不對,為什麼?因為,罵人不禮貌,不文明。

不遵守公共規則是插隊人的問題,你不應該由於他的問題而犯錯。

也許有人會質疑,插隊妨礙我了啊!我罵他不是很自然的嗎?

再舉個例子你就會明白:你看到一隻蠍子卡在縫隙裡,你伸手把它救出來了。但在救的過程中蠍子蜇了你。

你救蠍子是因為你的良知,蠍子蟄你是它的天性,這二者間沒有直接聯繫。

所以,對於插隊的人,你不應該生氣,心裡更不該想罵人。

這就是事上修煉。

總結:

陽明心學是在做中學,學中做,以做為主的學問,也是學者要踐行一生的學問,有始無終,活到老學到老。

一邊是向內修心,修得越深入,心越安靜,越能覺察精微的念頭。一邊是做事,經歷的磨難越多,私慾祛除得越乾淨,越能心想事成。

陽明心學還是是親民的學問,越是普通人,效果越好。學了很多知識,頭腦被固有邏輯框架束縛的人反而更難深入領會。

陽明心學是老祖宗的智慧,是好東西,我們要繼承和發揚。

希望每個人都能應用陽明心學,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向金-Kimi 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致良知學習筆記|事上磨練,良知之泉生生不息
    陽明心學是關於心的學問,探究心的奧妙的學問,其實,陽明心學既是心學,也是實學,是可以經世致用的學問,是事上磨練,真幹實幹的實踐之方,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涵,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難行易,或許這個真知更難,真的透徹明白了行動起來並不難。也可以說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行本一,知與行兩者本來唯一,淺知則淺行,錯知則錯行,真知則真行。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3】欒惠來向王陽明學習,王陽明也要他靜坐,仍是和王、梁二人一樣的囑咐:什麼都別想。欒惠於是靜坐,先是往事噴湧而上,然後是從前做的事情的是非對錯全來,卻不知是非對錯的分界線在哪裡,但他比王、梁二人能堅持,每天都靜坐兩個時辰。
  • 學陽明心學
    最近一直在研究陽明心學,說起王陽明,其實這個人我很多年以前就知道,拿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這個人名氣很大,被稱為明朝一哥。那咱來說說為啥說他的名氣很大:之前我就看過酈波老師的《曾國藩家訓》,但是對比一下關於王陽明的講習,感覺陽明心學對酈波老師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或者換句話說:酈波老師就是陽明心學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對陽明心學有足夠心得體會的實踐者。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相反,如果熱火朝天的去發展學員、去做工作坊、去賣書,就是心靈品質高。致良知四合院號稱喚醒人們的大愛之心,但是如果將這些硬性任務指標強壓給學員、員工,員工和學員無法感受到這種愛。陽明心學中,任何事物都是修心的途徑,而外在行為事物反而是表象,稻盛和夫強調工作職場是最好的修心途徑。上述的做法,顯然與陽明先生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最終,這樣的企業很可能也是主業下滑。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收回心之後,按王陽明的話來講要做四個字:「省察克治」。否則的話,你就「心如槁木死灰亦無用」了。《中庸》上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家提倡的「中」、「和」兩個概念,喜怒哀樂存在於內心當中,不隨便發出去,這叫中,但人也不能總不發。以前有朋友問我,老師你讓我們喜怒哀樂未發,那什麼事我都忍著,心裡有氣我得忍著,那儒家修的比較憋屈。那你光修前半句啊?斷章取義,你不修後半句啊?中庸後半句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其實就跟他說了一句話: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道是平常心,所有與生活脫離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廟裡,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中悟道,知行合一。心能誠意,事上磨練。
  • 陽明心學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愚愚稿上》)戚繼光的儒學修為和以上這些觀點的闡發,可以看出儒學對他思想影響之深刻,正是這種深刻的影響,使得戚氏在培養將領、治理軍隊、武學修養上有著那個時代人所不具有的高度;也為他日後逐漸傾向和服膺於同樣出自儒學的陽明心學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鍊中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一、讀懂人性你就讀懂了世界「讀懂了人心和人性,就讀懂了這個世界」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王陽明體悟到,「讀懂了人心和人性,就讀懂了這個世界!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想,影響現代最廣的應該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王陽明先生完善了儒家思想和開創了「心學」的哲學思想,被中華文化領域尊稱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聖人,其開創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整個東亞世界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指引了很多人修身、修心提升自我和人生旅程前行的方向。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原創 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原因在於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上存在差異。 知行合一層面越高,就越有能量與智慧應對意外挑戰。而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難行易。 這與人們的普遍認知大相逕庭。難道不是知易行難嗎?我們一起學習陽明先生的教誨。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自己的頭腦也比較聰明,對於社會上的事情也都可以知進知退、應對自如,所以,不論是工作還是婚姻都比較順利。年輕的時候,對於傳統文化其實有著一種反感,尤其是反感儒家。這應該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魯迅(1881-1936)的文章產生的效應,覺得儒家是「吃人的禮教」,刻板教條,不近人情。本來我的日子就這樣上班下班、結婚生子、買車買房、養魚遛狗就過下去了。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王陽明聽了,笑著說道:小弟啊,你要記住,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啊,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
  • 青島大學商學院Q29 精進成長班 | 「陽明心學與商業本質」
    在商業問題上,王老師從陽明心學角度,以心求道,回歸商業本質,探求商業進化,解密管理的底層邏輯。商業經營的本質就是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的需求,「利他」便是經營企業第一重要的事。顧客「買」是出於需要,而企業「賣」若是只為賺錢,則與買家的意願背道相馳。要構建核心競爭力就要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使命型企業。
  • 從陽明心學角度,看佛教六度之說對人生智慧的啟示
    陽明心學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陽明先生認為,佛就是西方人眼中的聖賢。所以,作為普通百姓,我們也可以從佛學中獲得人生智慧的啟示。佛學中的六度,即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六度,音譯為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陽明先生在歷經磨難,立功立德立言,當別人問其關鍵時,陽明先說,養得此心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