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2020-12-23 一個人精彩1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

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人只有在 遭到一些變故和一些挫折之後,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把命運給我們的痛擊或苦楚,當成是磨練我們的心性。能夠做到這樣,才會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提高。

簡單來說就是,要加強自我修養,修身養性。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鍊,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凡事只有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後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人生如粥,熬出至味。一鍋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獲得最濃厚醇香的滋味。

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時間和火候的熬煮,當我們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這鍋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間百味。

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在我們認真品味之時,才能體會出生活的那份平淡從容的優雅。

熬,是讓我們笑到最後的智慧

評書名家單田芳,講遍了今古傳奇,卻把人生總結為簡單的一個字:「」。

身處逆境,唯有苦熬方能挺住;遭遇危機,唯有苦熬方能化險為夷;適逢險阻,唯有苦熬才能柳暗花明。

人生不必害怕煎熬,而是要在熬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人生就像是山間的溪水,遇到急湍逆流也是常事,唯有熬住一時,才能奔騰入海。

熬,就是不拋棄,不放棄。守住自己應有的職責,一步步地積累自己的力量,直到煥然新生的那一天。一時的榮辱得失永遠只在一時,人要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後。

熬,是穩定平和的心境

閱遍世事的人都明白,一時是決定不了一世的。一時的春風得意,或者一時的失落消沉,都不會成為你生活的主旋律。

只有不急不躁,處事冷靜,可以「熬」得住的人,才算是生活中的贏家。

熬既是人生的出發點,又是人生的中轉站。就好像茶會越泡越醇,酒會越陳越香。「熬」的過程,也是一種俗世中的修行。

熬的是淡然處世的心境,修的是樂觀豁達的胸懷。

只有經歷磨練,才體現出成功的彌足珍貴。熬的不是歲月,而是一種心態。

熬,是歷久彌堅的意志

我們的人生,正是由一段又一段的煎熬和快樂交織而成的。

熬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一個在困苦中磨練意志,韜光養晦的重要過程,當我們熬出頭的一刻,就是我們一鳴驚人的時候。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懷疑自己熬不下去了想要自暴自棄,但是等到回首向來的那一天,我們又會發現,當時拼命努力的自己,其實是最可愛的自己。

真正的強者從不畏懼失敗和困難,他們在失敗中積累教訓,在困難中愈挫愈勇,在逆境中磨鍊出了一顆強大的內心。

肉體的強大可以隨著歲月流逝離我們而去,心靈的強大卻能伴隨我們的一生。

真正的強大就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磨鍊和煎熬中慢慢成長。

只有經歷過磨鍊,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但最後卻成為了承認,秘訣就是修心!

修心能讓你的身體以及精神狀態處於最樂觀的狀態,只要內心強大,才能砥礪前行。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曾經有人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想要讀王陽明的,老顧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另外一本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89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是涵養最寧靜的心境-外賣必修
    最勁道的面無不經歷過百搭千摔,最鋒利的劍無不經歷千錘百鍊。若無「熬」,就沒有堅韌的性格,精進的職業,繁華的企業,強盛的民族,甚至值得品味一生。所以請銘記,人生是「熬」出來的。而「熬」也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一個新手外賣小哥和老手區別最大不同就是「熬」。為何這麼說呢?(一)老手的背後,都熬過現在新手所遇到大部分問題。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 王陽明: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最靠譜的修煉是做事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 王陽明:世俗人間 正是修行的道場
    最重要的大事又是什麼?有人嚮往鐘鼓饌玉、榮華一生,有人希望名滿天下、光宗耀祖。在十幾歲上私塾的時候,王陽明也問了老師這個問題:「如何是第一等事?」老師的回答看起來沒有問題:當然是讀書中狀元。王陽明卻給出了一個不同的答案:做聖賢才是第一等事。這倒讓人想起《孟子》裡的一句話:「人皆可以為堯舜」。
  • 王陽明:人生難免遭遇坎坷,不要放棄,熬過去,就會變得足夠強大
    王陽明的前半生是坎坷不已, 經歷了很多的磨難,被小人陷害,被貶黜,被追殺等等生活中的磨難並沒有讓王陽明屈服,反而練就了用更加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的本領。經過無數苦難的王陽明明白,只有放下一些負面的,消極的情緒,才能夠保持自己頭腦的清醒,才能更加理智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人生進退是常事,關鍵在一個「熬」字
    人生百味。人生如粥,溫潤平淡;人生似藥,苦口利病;人生若湯,幽遠醇厚。可無論人生呈現出哪種滋味,這滋味都是悠悠歲月中的親歷。
  • 王陽明:一個人走大運前,會遇到3個坎,熬過去,成功越來越近
    所以當人生經歷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喪氣。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而是你本可以成功。從古至今,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的,要想成功要經歷很多的磨難,很多的坎,就如冰心寫道:「成功的花人們只驚豔她現時的明豔。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
  • 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沒有吃的他就開荒播種,還教授當地人種植技術,自給自足。王陽明身體一直不好,而此地生活艱苦,瘴氣遍布,他乾脆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算是解了後顧之憂。龍場的歷練猶如一場修行讓他放下了榮辱得失,甚至放下對生死的眷戀,依著一顆平常心更加專注的研習心學。只要一有時間,他就盤腿而坐,冥想悟學,還教當地蠻夷學習漢文,教化他們。這樣的日子,王陽明一過數年,不知年月。
  • 王陽明:人生分「五度」,大多數人停在了第二,你到了第幾度?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就算到了今天,王陽明為人處事的精髓與智慧,仍然能夠適應這個社會,與當今時代不謀而合。縱觀王陽明一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一、辦事有力度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 每一個人都在人生的路上修行,你能修成正果嗎?
    修行還是一種考驗,是與生俱來的對自己人性的考驗。經受住了這個考驗,就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否則……!不斷學習,是豐富人生修行的重要內容。可學習是苦差事,凡苦差事都是磨鍊,一輩子要學習,就要經受一輩子的磨練。就像西遊記,要想取得真經,就得經受九九八十一難,哪一難都可能會扒掉一層皮,甚至丟掉生命……學習既是修行的內容,也是修行的基礎和前提,它伴隨著人的一生。不斷經受磨鍊,是完成人生修行的必經歷程。
  • 王陽明:好的人生,從來不是獨善其身
    王陽明: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王陽明心學心法:四句二十八字(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王陽明:遇到惹不起的小人,有上中下三策王陽明:我何曾讓你放棄工作來修行?
  • 人生是一場修行,且行且珍惜!
    流年不利,但也至年中,經歷了種種,你我依然健在,這或許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能阻擾。既如此,且行且珍惜吧!「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過去的種種,終將是過去了,接下來的日子,還需要我們去面對,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去逃避。生活是一場旅行,人生是一場修行!
  •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汪曾祺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
    汪曾祺說,他的生活本來就是淡的,所寫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都是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們,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現他們。這結果就是淡。」這種淡,就是真,這種淡,也很濃。淡是最濃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深莫測的鋪設和橋段。有的只是娓娓道來,只是淡到極致的述說,卻親切自然,卻打動人心。
  • 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你知道該怎麼修嗎?
    「人生是一場修行」這句話很多人都在說,但是如果真的問他們修行到底是怎麼回事,該怎麼做才是真的修行時,許多人恐怕都難以說出一個所以然來。修行是基於對人生遭遇、世界奧秘的認知而對自己的身、心完善所採取的和諧行為,既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又能與自然規律達到一個和諧的共振共生狀態,使人與社會、自然都能達到至善至美之境。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到底該怎麼去修呢?對於這個問題,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還是要從自己的身心之上來找到答案,下面給大家提供幾個思路供大家參考。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人生最大的負累,莫過於想得太多,王陽明: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王陽明說:「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養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順其自然,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是修行。人生大部分的煩惱不過都是庸人自擾,就像王陽明在他的《傳習錄》中所提到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吃飯,就好好吃飯,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睡覺,就好好睡覺,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不同的心態,成就不同的人生。春去冬來,花謝花開,四季輪迴,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定律,大自然賦予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而我們人類的這場人生,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也是一場不斷適應和磨合的修行。在這人生修行中,有的人失落痛苦,有的人抑鬱不得志,有的人激情滿懷,有的人躊躇滿志。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