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2020-12-21 一個人精彩1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

後人評價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其所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鍊中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我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

比如王陽明曾經一度告誡自己的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

在事上磨練,簡單來說,就是要將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在複雜的實際體驗中磨鍊自己的意志,以達到動靜皆定的層次。

這種修行會使人沉著冷靜,臨危不懼,最終進入「不動心」境界。

在事上磨練,鑄造強大內心

古訓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為人擔不起大事,經不起磨鍊,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敢擔當,有能力的人。

正如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一人如果真正改變了自己,就是一場靈魂深處的洗心革面,這在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只有觀察此人身處利害關頭,遭遇了重大的變故,或者受到委屈和侮辱的時候。

當他在平時容易發怒的時刻不再發怒,在平時膽小懦弱的時刻能夠無所畏懼的時候,我們才能由此斷定,這個人的修為已經達到了一定境界。

越是到了緊要關頭,就越是到了需要我們下工夫修心的時候。

在人生遭遇驟變打擊之時,能做到方寸不亂,需要的是大智慧。在重大的打擊面前,我們更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

真正的智者不會在挫折中沉寂,而是把命運的迎頭痛擊當作磨練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機會,在苦難中也能成就自我。

在事上磨練,實踐是最重要的

王陽明早年提出了「靜處體悟」的觀念。

這要求一個人安心靜坐,捨棄所有的思慮忽然雜念,從而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後來,王陽明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一味地靜修也會產生各種弊病。

例如容易使人變得「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會把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漢」。對此,他提出了「事上磨鍊」這一全新的修行觀念,大大提高了實踐在修行中的地位。

王陽明告誡我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掌握了不少聖賢大道,滿口的引經據典卻不落實,這不是真正的「知」。那些熟讀經典卻不諳世事的書聖,就算人品端正,也並未獲得真「知」。王陽明只是個儒雅的文人,自幼就生長在書香門第,卻也能在戰場上揮斥方遒,百戰不殆。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陽明不止是一個「讀書人」,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背著教書先生舞槍弄棒,二十六歲時苦讀兵法,幾乎看遍了所有的兵書戰策。

每當他領悟新的戰法,還會用果核練習擺兵布陣,雖然也被人嘲笑為「趙括紙上談兵」,但是這樣的演練真的幫助他掌握了不少的兵法韜略。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另外一本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89元,也就是一頓快餐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世俗人間 正是修行的道場
    作者:王素絢人活在世上,努力的目標是什麼?最重要的大事又是什麼?有人嚮往鐘鼓饌玉、榮華一生,有人希望名滿天下、光宗耀祖。在十幾歲上私塾的時候,王陽明也問了老師這個問題:「如何是第一等事?」但是,王陽明卻認為,人的本性中就有善的存在,只是後天的薰習使得人心中本來的善良受到了汙染,所以,我們要「致良知」,要摒棄這些汙染,重新找到內心的「善」。然而,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了解自己的缺點,但最大的麻煩在於,了解容易,改正很難。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意思是說:想要成就心學,除了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陽明心學有很多關鍵詞: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細細理解一下其實說的都是誠意。 想要明白陽明心學,要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句話告訴你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 王陽明: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最靠譜的修煉是做事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阻礙你修行的,永遠是物慾!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 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 王陽明心學,影響幾個時代!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 人生最大的負累,莫過於想得太多,王陽明: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王陽明曾說過:「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沒有什麼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 所以收攝不住。
  • 王陽明告訴你,擁有一顆「好心臟」,有時候真的可以保命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這是王陽明特別打動人的一句話。陸澄問王陽明:「清靜時,便覺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覺不一樣了,怎麼辦呢?」王陽明說:「這是只知道靜養,不知道做克除私心雜念工夫的緣故。這樣來對待事情,心境便會反反覆覆。人必須在事上磨練自己,這樣才能夠最終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之。」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的;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孔子算一個,曾國藩只能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提到王陽明,就要說一說王陽明心學,很多人應該都有所了解吧,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他開創了陽明心學,成為中國的聖人之一!心學: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修心要追求事上磨練,所以王陽明講:人需在事上磨練,做功此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修行的核心,或者說修行的載體,是人生的事。你反思,反思什麼?憑空反思情慾念嗎?我現在上趟廁所在這兒蹲一會,我反思一下我來這的情慾念是什麼,你這是生理正常反應,這時候哪有情慾念啊!
  • 王陽明:最難得的勇氣,是思想的勇氣。
    「衝動是魔鬼」,不穩定的情緒是一顆定時炸彈,讓自己和他人苦不堪言。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原句: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好的人生,從來不是獨善其身
    他無法通過政治來傳遞自己的思想,便用自己的方式來「達濟天下」。君子有成人之美,成就自己的人,必然先會別人。有人說,人生,要麼看淡,要麼獨善其身。我想,想要擁有好的人生,不能只是獨善其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與孤立,帶來的只有綿綿不絕的涼薄與疏離;唯有盡善盡美的寬廣心胸,才能在渾濁的世道上,尋見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
  • 當你對人生感到絕望時,那就進來看看
    當你對人生感到絕望時,那就進來看看。01絕望,只是希望的另一種存在奧利弗出生便沒有父母,在濟貧院中長大,被迫去棺材店當了學徒。因難以忍受折磨,他逃到了倫敦。被逼偷盜時,他險些喪失了生命,遇到了父親的朋友與小姨,並在他們的幫助下,最終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奧利弗的一生,是具有浪漫主義和傳奇色彩的一生。在濟貧院時,沒有人真正關心過他。當他逃出後,又被親哥哥害得險些喪命。
  • 王陽明:遇到困難不要消沉,藉此磨礪自己,這往往是轉機的開始
    時隔數年後,後有人再問仲永,村人曰,「泯然眾人也」。有人少年懷才,不始終;亦有人,平寂半生,大器晚成。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年輕時是個手藝好的木匠,27歲時開始拜師學畫,這一畫就到了50多歲,在家鄉還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