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
後人評價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其所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鍊中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我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
比如王陽明曾經一度告誡自己的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
在事上磨練,簡單來說,就是要將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在複雜的實際體驗中磨鍊自己的意志,以達到動靜皆定的層次。
這種修行會使人沉著冷靜,臨危不懼,最終進入「不動心」境界。
在事上磨練,鑄造強大內心
古訓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為人擔不起大事,經不起磨鍊,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敢擔當,有能力的人。
正如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一人如果真正改變了自己,就是一場靈魂深處的洗心革面,這在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只有觀察此人身處利害關頭,遭遇了重大的變故,或者受到委屈和侮辱的時候。
當他在平時容易發怒的時刻不再發怒,在平時膽小懦弱的時刻能夠無所畏懼的時候,我們才能由此斷定,這個人的修為已經達到了一定境界。
越是到了緊要關頭,就越是到了需要我們下工夫修心的時候。
在人生遭遇驟變打擊之時,能做到方寸不亂,需要的是大智慧。在重大的打擊面前,我們更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
真正的智者不會在挫折中沉寂,而是把命運的迎頭痛擊當作磨練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機會,在苦難中也能成就自我。
在事上磨練,實踐是最重要的
王陽明早年提出了「靜處體悟」的觀念。
這要求一個人安心靜坐,捨棄所有的思慮忽然雜念,從而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後來,王陽明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一味地靜修也會產生各種弊病。
例如容易使人變得「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會把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漢」。對此,他提出了「事上磨鍊」這一全新的修行觀念,大大提高了實踐在修行中的地位。
王陽明告誡我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掌握了不少聖賢大道,滿口的引經據典卻不落實,這不是真正的「知」。那些熟讀經典卻不諳世事的書聖,就算人品端正,也並未獲得真「知」。王陽明只是個儒雅的文人,自幼就生長在書香門第,卻也能在戰場上揮斥方遒,百戰不殆。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陽明不止是一個「讀書人」,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背著教書先生舞槍弄棒,二十六歲時苦讀兵法,幾乎看遍了所有的兵書戰策。
每當他領悟新的戰法,還會用果核練習擺兵布陣,雖然也被人嘲笑為「趙括紙上談兵」,但是這樣的演練真的幫助他掌握了不少的兵法韜略。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另外一本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89元,也就是一頓快餐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