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的陽明心學,成為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陽明心學智慧源源相傳,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
張居正、曾國藩、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黃宗羲、章太炎、梁啓超、李宗吾等,都奉陽明心學為精神導師。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比如,金錢、名利、地位。
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
人為物所累,為心則輕,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01修心煉膽,百病不侵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他的成長經歷,也為我們指出了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體健康和改變命運。
王陽明在龍場謫居期間,寫下了一篇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個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兒子和一個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
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從那條路過來,說這個小官已死在路上。
下午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三天連僕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聽到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感慨地說:
我早知道你肯定會死,因為前兩天我隔著籬笆望見你愁容滿面,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如果你實在貪戀這五鬥米的俸祿,就應該高高興興地去上任,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
要知道,在遙遠的路途中,餐風宿露,攀越崖壁,行走於高山野嶺之頂,經常是饑渴勞累,筋骨疲憊不堪,而又有瘴厲之氣,時時侵擾著身體,
如果這時又有憂鬱哀愁積於內心,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
而我離開故鄉來到這裡,已有兩年了,同樣也經歷了瘴毒之氣的侵害,但卻能安然無恙,
就是因為我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沒有一天是像你這樣悲悲切切、憂鬱哀愁的。
正因為王陽明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被貶謫到龍場那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時,跟隨他來的僕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
這充分證明了一個人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神佳悅己的重要性。
02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這是王陽明特別打動人的一句話。
陸澄問王陽明:「清靜時,便覺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覺不一樣了,怎麼辦呢?」
王陽明說:「這是只知道靜養,不知道做克除私心雜念工夫的緣故。這樣來對待事情,心境便會反反覆覆。人必須在事上磨練自己,這樣才能夠最終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之。」
現實中,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頸。
很多事情想想蠻好,說起來也一套一套的,但往往最後卻成了「心高命薄」、「心比天高」、「小姐心丫鬟命」。
想的不去做,想做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後只能靠想像撫慰自己了,把自己給打了個死結。
王陽明當年經常被質問,他的學說和佛家的禪宗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用一句話就堵住了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張的是要去事上磨練,而不是像木雞一樣只是坐在那裡想。
王陽明24歲時,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
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號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於衷。
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都來安慰他。
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
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後來,王陽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必須要到做事中檢驗,只有做事才能證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最終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憑良知去做事,一個有良知的人,肯定是個能做事的人。
總之,王陽明主張,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門。
在當今一切價值被貨幣化的商業社會,心為物役。
無論是貧是富,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斷追求更高、更強、更快、更多,如同與自己的影子賽跑,永無止境。
王陽明心學告示世人,在紅塵的生活工作中,通過誠意淨心,事上磨練心境,提升心性,就能獲得「動亦定,靜亦定」的力量與智慧。
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03光照進來,看清自己內心需要什麼
五百年前,王陽明歷經生死劫難,在貴州龍場悟道歸來,
行到洞庭湖時,他的學生冀元亨請教老師,何謂「心即理」。
王陽明笑而不答,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翻開第一頁,是一本戰國詳細地圖。
陽明把地圖扯下來,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遞給冀元亨,讓他重新拼接起來。
這是一張戰國初年的地圖,除了我們熟知的七國之外,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
冀元亨搜腸刮肚,動用一切知識,也只拼出了山東六國,最後無奈地望著老師。
陽明微微一笑,把紙片交給了書童。
冀元亨內心不以為然,以為書童肯定拼不起來。
不料,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頓時領悟。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世間所有事情不必外求,都在自己心裡。
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
心裡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裡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裡光明,世界便溫暖如春。
定期審視自己的人生,才發現,有那麼多佔據自己精力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任何價值。
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不斷選擇拋棄那些不必要的東西,內心才不會被遮蔽;
光照進來,才能看清自己內心需要的是什麼。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針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人的內心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失落、不安等問題,王明陽全書給出了一張張神奇的心靈藥方。
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願我們,讀懂陽明心學,強大自我內心,洞悉世事人心,掙脫生命束縛,開啟終極成功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