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美國接連三次升級了對華為的禁令,9月15日後華為晶片遭到斷供,雖然目前AMD和英特爾已經獲得許可證,華為電腦晶片暫時沒有後顧之憂,可華為手機業務依面臨存貨消耗完後,無芯可用的處境。美國此舉不單單是為了打壓華為,更是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面對美方的技術封鎖,國內半導體以及高端設備製造業各端陸續加大研發投入,中科院也宣布將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
種種動作都意味著,我國決心在半導體領域獲得自主權和話語權,國產晶片必須成功。事實上,在中國之前,韓國的半導體行業就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領先全球的強勢崛起。而韓國半導體的崛起,給了國產晶片三大啟示:
首先是資金方面。
眾所周知,半導體是一個相當燒錢的行業,很多試圖插足的公司都因為資金問題敗退,有的更是因為常年淨利潤低於零而負債纍纍。
因此,想要扶持半導體行業,就必須投入大量資金,當年韓國政府牽頭,財團跟投,才讓韓國半導體行業打下堅實基礎。
有資料顯示,1983到1987年間,韓國政府就投入了3.64億美元的貸款,並對半導體行業推出了稅收優惠政策;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政府更是逆勢而行,大幅增加了對半導體產業的資金投入。除了政府在動作之外,以三星為首的韓國財團也在經濟低迷時進行逆周期投資,建起半導體多個分廠。
龐大的資金投入會讓半導體產業保持活力,同時也有精力進行技術產出,因此第二個啟示便是自主智慧財產權。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全球半導體領域被美日掌握,韓國半導體產業興起後先引進了美日技術,後期對內部技術和外部技術進行自主融合,從而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例如1986年,韓國電子通信研究所領頭,三星、LG、現代以及韓國六所大學聯手攻克了4M DRAM技術難關。
提及此,就不得不說到第三個啟示,對於所有科技企業而言,技術的產出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更離不開人才。對於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韓國政府專門制定了系統的人才策略。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政府在聯合高校培養本國高科技人才的同時,也在積極吸收海外人才。正是上述三大啟示,讓韓國半導體成功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對此你怎麼看?
文/諦林 審核/子揚 校對/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