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教科書的偶然發現:Science報導有機鈣與苯的親核取代反應

2021-02-13 X-MOL資訊

‍‍‍‍

芳香取代反應是有機化學中十分常見的一類反應,是向芳香環引入官能團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反應機理的不同,芳香取代反應主要分為親電芳香取代和親核芳香取代。親電芳香取代反應中取代的基團通常是H原子,反應中富電子的芳香烴進攻缺電子的親電試劑,形成Wheland中間體後H離去得到最終產物,常見的親電芳香取代反應包括傅克、硝化和滷代反應。相比於親電取代,親核芳香取代更多是芳香環上已有取代基修飾的底物參與反應,如滷原子、OTs、OR和N2+等離去基團。反應中吸電子基團活化的芳香烴接受親核試劑的進攻,形成Meisenheimer中間體後消除離去基團生成最終產物。H原子發生取代的情況也可能存在,但需要使用強氧化劑輔助H的離去。就本質而言,這類反應均是富電子體系對貧電子體系的進攻。苯是一種最簡單的芳香烴,離域大π鍵具有較高的電子云密度,化學常識告訴我們苯對富電子和帶負電荷的有機親核試劑高度排斥。相比於苯的親電取代反應,直接實現苯親核取代反應的報導幾乎沒有,甚至不少人認為這根本就不可能。

圖1. 芳香烷基化反應的機理。圖片來源:Science

金屬有機試劑如格氏試劑、有機鋅試劑、有機硼試劑和Grubbs試劑等極大地推動了有機化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理論上講,元素周期表中幾乎所有的金屬元素都可以和碳結合,形成不同形式的金屬有機化合物。迄今為止,已有數十位科學家因在金屬有機化學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因此,新型金屬有機試劑的研究一直是化學領域的熱點之一。Mg、Ca、Sr、Ba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二主族的鹼土金屬元素。相比有機鎂試劑的廣泛應用,Ca、Sr、Ba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研究和應用並不多見。主要原因在於這些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相當不易,而且其反應的選擇性也很難控制。英國巴斯大學Michael Hill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Ca、Sr、Ba等鹼土金屬有機試劑及催化劑的研究。最近,他們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Laurent Maron教授合作,使用烷基鈣親核試劑首次實現了苯的C-H鍵親核取代反應,得到單取代的烷基苯化合物。反應通過雙齒氮配體配位的氫化鈣二聚體與乙烯、1-丁烯、1-己烯等脂肪族末端烯烴加成形成相應的烷基鈣活性物種,隨後與苯在60 ℃的條件下發生芳基C-H鍵或C-D鍵的親核取代,形成單取代的烷基苯後重生氫化鈣物種。相關工作發表在Science 雜誌上。然而這項激動人心的成果並不是作者有意為之,而是來源於一次偶然發現。

圖2. 苯的親核芳香取代反應。圖片來源:Science

2007年,德國杜伊茨-艾森大學的Sjoerd Harder教授等人發現,溶劑呋喃分子配位具有氫負離子橋連結構的氫化鈣二聚體1能夠催化共軛烯烴的氫化反應發生,基於此,Michael Hill教授等人合成了類似結構的無呋喃分子配位雙鈣二聚體6,並考察其在非共軛烯烴氫化反應中的情況。首先在無H2參與的情況下,作者設計了化學計量的實驗,以氘代苯為溶劑,室溫下6與正丁烯和正己烯發生加成反應,可以分離得到烷基橋連的雙鈣中心二聚體89。當使用乙烯參與反應時,雖然通過核磁共振波譜跟蹤可以觀察到加成產物雙鈣中心二聚體7的生成,但是該化合物很不穩定,特徵信號峰迅速消失,反應最後得到兩種未知的化合物。隨後作者使用氘代環己烷替換氘代苯,反應可以分離得到乙基橋連的雙鈣中心二聚體7。化合物7-9的結構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得以確認,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首例直鏈式烷基鈣化合物合成和結構解析的工作。

圖3. 氫化鈣試劑1催化共軛烯烴的氫化。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9434

圖4. 氫化鈣試劑6的合成及其與末端烯烴的加成反應。圖片來源:Science

圖5. 67的晶體結構。圖片來源:Science

隨後,作者將目光轉向氫化鈣試劑6與乙烯在氘代苯中的反應,體系中生成了兩種未知產物。他們通過trap-to-trap蒸餾分離得到氘代乙苯,而Sjoerd Harder教授等人在該類反應中也發現了未知產物,遺憾的是他們當時並未確定該物質結構。另一產物經2H NMR表徵確認為氘橋連的雙鈣中心二聚體6-d。他們進一步將烷基鈣試劑7-9與氘代苯混合在60 ℃條件下反應,可以得到單烷基取代的氘代苯和氘化鈣試劑6-d,以苯作為底物時反應也能順利發生。這顯然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結果,此前人們認為,苯和親核試劑發生取代反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圖6. 烷基鈣試劑與氘代苯發生親核取代反應。圖片來源:Science

通過DFT計算,作者揭示了苯發生親核取代反應可能的機理:(1)烷基橋連的雙鈣中心二聚體9解聚形成單體烷基鈣物種(FG),該過程能壘大約為+23.2 kcal/mol;(2)烷基鈣與苯形成Ca-π相互作用(GH);(3)與鈣相連的亞甲基進攻苯環的C-H鍵得到Meisenheimer型絡合物(HTSHI),該過程能壘很低,幾乎可以忽略;(4)Meisenheime中間體發生苯的C-H鍵斷裂並形成Ca-H鍵,生成具有Ca-π相互作用的氫化鈣試劑和烷基苯(TSHII);(5)通過解離和二聚生成相應的烷基苯化合物和氫化鈣二聚體(IJ),該過程能壘約為-42.5 kcal/mol。雖然反應通過SN2機理進行,決速步卻是烷基鈣二聚體解聚為兩個單體烷基鈣過程,親核取代的能壘很低,主要是由於鈣離子絡合物可以與苯發生Ca-π相互作用,降低了苯環上的電子密度,有利於烷基取代基進攻苯環。

圖7. DFT計算苯發生親核取代反應的機理。圖片來源:Science

——總結——

Michael Hill與Laurent Maron教授合作,使用活性較高的烷基鈣試劑,克服了苯與親核試劑間的電性排斥,實現了苯的親核單取代烷基化反應。雖然該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的用途有限,但是顛覆了苯不能發生親核取代反應的化學常識,具有理論突破與革新意義。考慮到芳香烴的親電烷基化反應(傅克烷基化)常不可避免地生成多取代產物,開發更多有機鈣試劑甚至是其他金屬有機試劑參與的反應來研究富電子芳香烴的親核取代反應十分重要。對比Sjoerd Harder教授與Michael Hill教授等人的工作,兩人均使用結構極其相似的氫化鈣試劑設計加成反應,唯一的區別是金屬中心有無溶劑分子的配位,Michael Hill教授因為一個意外的產物得到重大的發現,並可能由此開啟鈣化學時代。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Organocalcium-mediated nucleophilic alkylation of benzene

Science, 2017, 358, 1168, DOI: 10.1126/science.aao5923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通過異丙基磺酸Ipso親核取代合成鄰硝基芳胺
    鈀催化的偶聯反應在大規模合成中有局限性,需使用昂貴的鈀催化劑且反應需要高溫進行。銅鹽方法簡單且試劑廉價,因此銅介導的芳基偶聯反應在工業規模上被廣泛使用。然而該方案也有很多不足,需要大量銅鹽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流出物、且反應溫度高、時間長。因此,需要開發一種無過渡金屬參與的芳胺合成方法。在該方面,很少有報導描述伯胺或仲胺與芳基滷化物之間的無過渡金屬的偶聯。
  • Science:副產物也有大發現
    Falck課題組在Science上報導了銠(Rh)催化的芳環的直接胺化反應,反應條件溫和,底物適用性廣。而這一重大發現正是源於對其他反應副產物結構分析的結果。芳香胺和N-烷基取代的芳香胺廣泛存在於藥物、功能材料和生物活性分子中。
  • 上海有機所遊書力研究員課題組:手性磷酸催化α-萘酚不對稱胺化去芳構化/Michael加成串聯反應
    傳統的基於芳香化合物的轉化反應主要是芳香親電/親核取代反應。這類反應可以向芳環上引入各類官能團,但是芳環母核的芳香性一般不受影響。近年來,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CADA)反應逐漸成為芳香化合物轉化的一類新模式。在去芳構化反應過程中,隨著新的化學鍵和季碳中心的建立,底物的芳香性被削弱或者喪失。去芳構化反應提供了一種從廉價易得的平面分子出發快速構建具有三維結構的複雜多環分子的新途徑。
  • 對苯二甲醛的應用
    2.催化和吸附材料採用錳的四取代醯肼卟啉和對苯二甲醛溶劑熱合成了二元共價卟啉框架聚合物,該類聚合物在350 ℃以下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用於催化苯乙烯、環己烯、?-烯烴可以高選擇性地生成環氧化合物。採用三聚氰胺和對苯二甲醛在無溶劑條件下通過席夫鹼反應高溫聚合形成聚合物,考察了不同聚合溫度對聚合產物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250 ℃聚合溫度獲得的樣品在波長為420 nm 的可見光照射下,光解水效率為58.1 μmol h-1,這一結果是對比氮摻雜的碳樣品C3N4光解水效率的2 倍,該類材料有望在催化、能源及環境領域中有所應用。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
  • 2020年7月3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Science:發現一種可靠的CRISPR/Cas13a系統抑制劑doi:10.1126/science.abb6151; doi:10.1126/science.abc8243在VI型CRISPR-Cas抗病毒反應過程中,CRISPR RNA(crRNA)引導的Cas13核酸酶不加選擇地破壞細菌細胞及其入侵者的RNA,同時阻止受感染宿主的生長和病毒的傳播
  • 簡單介紹苯的用途範圍
    苯可以用於生成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合成洗滌劑以及染料、有機顏料、醫藥、香料、農藥等,也可以用於熱載體和溶劑。其主要用途如下:甲苯是生產染料、有機顏料、甲酚、漂白劑等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也可以用作醫藥、塗料等的溶劑,苯在工業上用途很廣,接觸的行業主要有染料工業,用於農藥生產及香料製作的原料等,苯又作為溶劑和粘合劑用於造漆、噴漆、製藥、製鞋及苯加工業、家具製造業等。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發現保守的再生反應性增強子竟影響脊椎動物的再生能力doi:10.1126/science.aaz309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保守的與兩種魚類的尾部再生有關的再生反應性增強子(regeneration-responsive enhancer)。
  • 2020年5月1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doi:10.1126/science.aat3987; doi:10.1126/science.abb4116白細胞介素-13 (IL-13)是一種由T細胞、固有淋巴細胞(ILC2s)和粒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它在過敏和抗寄生蟲防禦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具有多種作用。
  • 芳基1,2,3,5-四取代由3-矽烷和烯丙基亞碸通過芳香族1,3-矽烷基遷移實現
    本文從3-矽基苯甲炔和芳基烯丙基亞碸中成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芳基1,2,3,5-四取代反應,其機理包括區域選擇性芳基插入S═O鍵、[3,6]-σ遷移重排和芳香族1,3-矽基熱遷移級聯反應。儘管苯並二炔和苯並三炔的等價物可以被利用,但是在1,4-苯並二炔i和1,3-苯並二炔ii的情況下,僅報告了有限的反應模式以及缺乏區域選擇性控制(方案1a)。此外,這些「聚芳烯」前體的多步驟製備程序也降低了對這種方法的原子/步驟經濟性評價。一個有趣的提議是利用簡單的苯並炔來實現多取代任務,這將需要在適當設計的串聯或級聯過程中對苯並炔環進行選擇性的C–H鍵功能化。
  • 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研究人員報導了Prp2單獨、Prp2與它的共激活因子Spp2結合和含有Prp2的活化剪接體結構,以及結構指導的生化分析結果。Prp2與剪接體弱結合,沒有Spp2就無法發揮功能,而Spp2與Prp2和剪接體上的錨點穩定締合,從而將Prp2束縛到激活的剪接體上並允許Prp2起作用。
  • 苯環上取代基的定位效應
    單獨一個苯環,畫個圈沒什麼,如果苯環上有了一個取代基之後,用這個圈解釋某些問題,就不容易自圓其說。取代基的定位效應第一個取代基對苯環的作用有兩種:增加或減少苯環上的電子云密度。說明一下,定位效應討論的是不同位置取代的難易,實際上鄰、間、對位產物都會有,只是在產物中佔的比例不同。比如鄰對位的,也會生成少量的間位產物。定位取代基的種類1、鄰對位取代基這一類取代基能增加苯環上的電子云密度,使苯環活化,反應活性增強,鄰對位產物至少佔60%。
  • Science:顛覆常規!揭示蚊子找到人類來叮咬的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布蘭戴斯大學生物學教授Paul Garrity、博士生Chloe Greppi、博士後研究員Willem Laursen和其他幾位同事報導,他們發現了蚊子如何利用人類體溫來尋找和叮咬人類的一個重要方面。
  • 鎳催化的反應
    一、鎳催化的反應一系列鏈狀烯烴在鎳催化劑催化下生成線性芳基化產物的反應(圖3)。不論雙鍵的位置處於分子鏈末端還是內部,都生成末端芳基取代的產物,反應具有很高的產率和選擇性,可能的反應機理圖3所示。實驗研究發現形成C_C鍵的還原消除步驟是反應決速步驟。
  • Science:重磅!非典型的轉亞硝基化級聯反應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中的...
    在一項新的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中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導致突觸破壞的生化級聯反應,其中突觸是負責記憶和認知的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的連接。這些研究結果為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 Science新發現:IL-13在運動時重塑肌肉中的代謝
    Science新發現:IL-13在運動時重塑肌肉中的代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 14:33:27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Chih-Hao Lee研究小組發現,白介素13(IL-13)驅動肌肉中的代謝重塑,從而適應耐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