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的一生,由反清志士而淪為為人不恥的漢奸,由同盟會元老、國民黨副總裁而主動投敵成為日偽政權的首腦,是為了權力和個人地位而蛻變墮落的一生,但在其前半生,也因其辛辣的文筆、剛烈的個性、堅定的革命主張和氣宇軒昂的外表曾受人推崇,只可惜晚節不保。
中為參加南北和談時的汪精衛
汪精衛投敵後,對自己的賣國行徑曾多次聲辯,認為自己是為了「和平救國」,避免更多的流血犧牲,目的在於「保存元氣,以圖復興」。
這些言辭避重就輕、顛倒黑白,是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助長了日寇統治中國的信心,是其一貫以來的悲觀主義的延續,而其妻陳璧君對汪精衛的賣國舉止也起到了極大的推波助瀾作用,正如汪偽政權的二號漢奸陳公博所說:「汪先生離開陳璧君,幹不成大事,但沒有陳璧君,也壞不了大事。」
陳璧君是汪偽政權中「武則天」式的人物,性格退讓而猶豫的汪精衛,往往要依靠陳璧君的判斷來下決心。
因為這夫婦二人共同投敵賣國,從1940年開始,重慶等多地發起「塑逆建碑」運動,以汪精衛、陳璧君夫婦二人的跪像建於抗戰無名英雄烈士碑前,不僅大後方,連幾次淪陷的浙江溫州、紹興、台州等地都紛紛響應,冒死為抗戰烈士自發建碑,並在碑前設賣國賊汪精衛夫婦的跪像,一如嶽飛墓前的秦檜夫婦跪像。
七七紀念碑前的汪精衛夫妻跪像
民心所向,汪精衛也是無可奈何,臨終前不久,他還在自己的《雙照樓詩詞稿》裡留下這樣的詩句: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欄杆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對於自己罔顧大義的所為,他竟然始終有一種道德上的自信。
出任偽職、多次「掃蕩」抗日軍民的汪精衛
這對權欲薰心、不畏天下人唾罵的賣國夫妻,一共生育了六個子女,除了一個夭折外,還有二子三女。
其中長子、三女曾在汪偽政權任職,長女、次女與父母政治主張不同,未曾附逆,抗戰期間,姐妹倆避居無錫,沒有和汪精衛夫婦住在一起,次子年紀最小,亦無助惡舉動,抗戰勝利後,其長子汪文嬰、三女汪文恂因任偽職被判「漢奸罪」,其他子女並未受牽連。
汪精衛的子女長期在海外生活,依靠父母留下的財產和個人能力,過著相對優越的生活,也還事業有成。
除出家當修女的次女汪文彬外,其他人大都成為專家、教授,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幾乎個個高壽,其長子汪文嬰活到98歲,長女汪文惺活到101歲,比父母長壽多了。
1、長子汪文嬰,揮霍一生的紈絝子弟汪文嬰1913年生於法國,當時汪精衛夫婦與方君瑛、曾醒姑嫂同居於法國,汪精衛要回國參加革命,方君瑛對陳璧君母子照顧較多,因此汪文嬰的名字「嬰」取自方君瑛的名字,以示感激,同時,方君瑛也是汪精衛刻骨銘心的初戀,1923年為汪精衛自殺。
左一陳璧君,右一方君瑛,中坐者為曾醒
汪文嬰曾留學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後來跟著父母投敵,曾任汪偽政權的軍事委員會第三廳軍需處處長,是地道的漢奸。
汪文嬰是典型的紈絝子弟,他留學時,汪精衛還只是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官,靠薪水養活家人,但仗著母親陳璧君的寵愛,汪文嬰在國外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因為陳璧君的娘家是南洋巨富,號稱當地的「千萬富翁」,陳璧君從娘家分得了大量財產,可供兒子揮霍。
有一次,汪文嬰在法國巴黎買汽車,指明要求和德國元首希特勒一樣的座駕,而當時希特勒乘坐的是限量生產、特供的德國勞斯萊斯,並未投放市場,銷售商感到為難,汪文嬰卻要求銷售商不惜代價向廠商定購,最終仍沒買到手,他便索性購置了一輛外形相近的奔馳轎車,加以改裝,據當時旅歐的張學良說,汪文嬰的車子上裝了幾十個車燈,看起來如同怪物,晚上在街頭行駛,燈光全開,比馬戲團小丑還引人注目。
旅法女畫家方君璧作品《兒睡》,畫中為汪文嬰
1939年底,不甘於國民黨二號人物位置的汪精衛發表豔電、公開投敵,汪文嬰也跟著成為汪偽政權的重要人物,他向父親索要了軍需處長一職,官雖不大,卻是油水滿滿的肥差。
汪精衛也知道自己處境危險,曾在日記中寫道:「如果中國得救(抗戰勝利),我的名義就完了。」
汪文嬰深知父親的恐慌,自上任開始,他幹的最賣力的一件事,就是把汪家從敵佔區搜刮的財產轉移到海外,以給父母留一條「後路」。
1944年,汪精衛因曾受王亞樵手下的鐵血鋤奸團槍擊、子彈未取出引起鉛毒擴散,最終患上「多發性脊骨瘤腫」,在日本病死,他身亡後,陳璧君的弟弟、汪偽廣東省長陳耀祖又已被暗殺,而貪戀權位的陳璧君仍想藉助妹夫褚民誼的勢力控制廣東。
抗戰勝利後,「頭號女漢奸」陳璧君被判無期徒刑,關押在蘇州獅子口監獄,後又移送上海提籃橋監獄,因拒不認罪,她1959年病死於提籃橋監獄。
而汪文嬰也同時因「漢奸罪」入獄,與其母關在一個監獄,母子時常相聚,1948年,汪文嬰「假釋」出獄後,趁機變賣了上海房產和財產,先逃往香港,後來利用海外關係逃往美國,隱姓瞞名在加州定居,並取出父母的大部分財產供自己揮霍,一口氣買了三棟別墅、三輛汽車,2011年,汪文嬰去世後,才在自己的墓碑上恢復了原來的名字。
2、長女汪文惺,曾請願抗日,教書為業
汪文惺比汪文嬰小一歲,1914年底生於法國蒙太尼城。
汪精衛夫妻與大女兒
她生下來是個早產兒,體重只有三磅(約1.3公斤),汪精衛夫婦同時回國進行政治活動,將汪文惺交給曾醒與方君瑛照料,因此為她取名「惺」,與曾醒名字同音,而曾醒也確實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讓這個早產兒體質變強,後來成了汪家最長壽的人。
方君璧畫作中的汪文惺
汪文惺畢業於江蘇省立教育學院,1939年,她嫁給了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的畢業生、訂婚五年的何孟恆,她與父母的政治主張不同,「九一八」事變後,曾與同學一起上街遊行、進行抗日宣傳,因此,汪精衛附逆後,他們夫妻二人甘於平淡生活,未曾出任偽職。
汪文惺夫婦在河內舉辦的婚禮
抗戰勝利後,汪文惺、何孟恆夫婦前往香港謀生,先是辦了一個小花卉農場,不久,農場虧本倒閉,他們又生了三個女兒,為了養家,何孟恆到小學教英文,晚上還要翻譯英文,後來獲得香港大學植物系教授聘書,才算安定,汪文惺先學習縫紉,不久拿到香港教育司教育訓練班畢業證,在多所私立、公立小學任教,一起養大了三個女兒。
汪文惺、何孟恆夫婦
1981年,何孟恆退休後,夫妻二人前往美國投奔已留學定居的三個女兒,也開始接受關於汪精衛的訪談和寫回憶錄,也是汪精衛後人僅有的肯公開談論父母往事的人。
老年汪文惺、何孟恆夫婦在美國新澤西寓所
雖然不曾出任偽職,但生活上他們與汪精衛曾朝夕相處,因此見聞很多,留下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對「河內刺汪」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親睹者的身份留下了儘量客觀的敘述,還原了很多歷史細節。
3、次女汪文彬,遭綁架留精神創傷,後成為修女汪精衛次女汪文彬生於1920年,小名圓圓,身世比較離奇,1939年,汪精衛投敵後,汪文彬遭到綁架。
據其男友、後來任浙江省文史館員的徐錫禎回憶,當時汪文惺與汪文彬姐妹均反對父母投敵,姐妹倆不任偽職,不住偽府,寄居在無錫過平民生活,徐錫禎比汪文彬大一歲,曾在無錫中學代課,與聽課的汪文彬結識並相戀。
他與汪文彬互贈定情禮物後不久,汪文彬突然失蹤,後來傳聞被綁架到極偏遠地區的農村,當了20多年農婦,留有極大的精神創傷,她一直絕口不提父親的名字,甘於隱居生活。
直到1973年,她才在大哥汪文嬰的幫助下,前往美國定居,後來到印尼當醫生,曾在印尼政府醫藥部門任高級主管,最終出家當了修女,1986年,汪文彬曾託南京同學轉寄給徐錫禎一封信,此後曾一度書信聯繫。
而徐錫禎與汪文彬的初戀遭此變故,不能結為人生伴侶,其後二人均終身未婚。
4、三女汪文恂,性格酷似陳璧君,曾任香港大學教授汪精衛與陳璧君的三女兒汪文恂出生於1922年,先後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嶺南大學,成績優異,畢業後成為汪精衛的秘書,幫父親整理文稿,成為汪精衛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方君璧1925年畫作《恂恂》
汪文恂性格酷似母親,為人固執,也因此走上了與兩個姐姐不同的道路。
抗戰勝利後,她與哥哥汪文嬰一道受審,以「漢奸罪」被判處一年半徒刑,緩刑五年,獲得自由後,汪文恂移居香港,不再過問政事,而是專心學術研究,成為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教授學生傳統文化。
雖然她對汪精衛的生活和政治思想了解更深入,卻從未寫過文章或出版回憶錄,並不願回顧這段歷史。
汪文恂2002年病故,享年80歲,算是汪精衛子女中壽命較短的。
5、次子汪文悌,成為橋梁建築專家,看到父母跪像後淚崩汪文悌是汪精衛次子,也是最小的孩子,出生於1928年,因老來得子,汪精衛對他頗為寵愛,汪文悌畢業於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5年抗戰勝利時只有17歲,因此未曾有附逆惡行。
後來他移居香港,經過苦心學習,成為香港知名的橋梁建築專家。
陳璧君在獄中無人探望,死後,也沒有一個親人前來收屍,後由陳璧君在上海的兒媳之弟收殮火化,將骨灰送到廣州,第二年,由次子汪文悌派人到廣州認領,並撒入香港附近的海中。
重慶市沙坪垻區磁器口古鎮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而汪精衛的墓原葬於南京梅花山,因為他生前曾向手下交代,想葬在中山陵左側的梅花山「為孫中山先生守墓」。
陳璧君為保護汪精衛棺木,命人以混凝土加五噸碎鋼澆築,自以為牢不可破,卻被張靈甫手下的工兵營以150公斤炸藥炸開,屍體被挫骨揚灰,骨灰棄於路邊水坑。據說當時開棺後,發現棺內有一本汪精衛手抄詩《自嘲》:「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汪精衛口袋裡還有一張陳璧君寫的紙條:「魂兮歸來」。
浙江台州市的汪精衛夫婦跪像
賣國求榮、大節已虧,在這個前提下,任何辯解與粉飾都是徒勞的。
除汪文悌外,汪精衛的子女都終身未再踏上故土,汪文悌因為在橋梁建築上的成就,後來多次應邀到內地進行學術交流、開展項目合作。
2005年,77歲的汪文悌曾來內地祭父,結果看到一組父母的跪像,不禁悲從中來,當眾號啕大哭,老淚縱橫了十幾分鐘後,他卻未有任何辯解或者撤走跪像的要求,而是說了一句:「做錯事就應該受到懲罰。」
比起為了權位一心投敵、後來又呶呶自辯不休的汪精衛,汪文悌要明智得多,也高明得多,既然想犧牲國家利益、萬千百姓去交換一己權力,就要接受被牢牢釘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結局。
生於這種家庭,汪精衛的子女有過彼此不同的心路和歷程,後來大多以學術為生,無疑他們是有一定稟賦和個人能力的,大多數也對父母作為進行了反思,他們後來的人生,也體現出了這種反思,至今並無一人公開為汪精衛翻案或申辯,只有一心貪戀金錢權力、精緻利己的汪精衛夫婦,屍骨無存,以附逆的無恥言行和多處跪像受人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