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後人:兩名子女被判漢奸罪,次子77歲歸祭,見父母跪像痛哭

2021-02-23 歷史劇場

汪精衛的一生,由反清志士而淪為為人不恥的漢奸,由同盟會元老、國民黨副總裁而主動投敵成為日偽政權的首腦,是為了權力和個人地位而蛻變墮落的一生,但在其前半生,也因其辛辣的文筆、剛烈的個性、堅定的革命主張和氣宇軒昂的外表曾受人推崇,只可惜晚節不保。

中為參加南北和談時的汪精衛

汪精衛投敵後,對自己的賣國行徑曾多次聲辯,認為自己是為了「和平救國」,避免更多的流血犧牲,目的在於「保存元氣,以圖復興」。

這些言辭避重就輕、顛倒黑白,是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助長了日寇統治中國的信心,是其一貫以來的悲觀主義的延續,而其妻陳璧君對汪精衛的賣國舉止也起到了極大的推波助瀾作用,正如汪偽政權的二號漢奸陳公博所說:「汪先生離開陳璧君,幹不成大事,但沒有陳璧君,也壞不了大事。」

陳璧君是汪偽政權中「武則天」式的人物,性格退讓而猶豫的汪精衛,往往要依靠陳璧君的判斷來下決心。

因為這夫婦二人共同投敵賣國,從1940年開始,重慶等多地發起「塑逆建碑」運動,以汪精衛、陳璧君夫婦二人的跪像建於抗戰無名英雄烈士碑前,不僅大後方,連幾次淪陷的浙江溫州、紹興、台州等地都紛紛響應,冒死為抗戰烈士自發建碑,並在碑前設賣國賊汪精衛夫婦的跪像,一如嶽飛墓前的秦檜夫婦跪像。

七七紀念碑前的汪精衛夫妻跪像

民心所向,汪精衛也是無可奈何,臨終前不久,他還在自己的《雙照樓詩詞稿》裡留下這樣的詩句: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欄杆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對於自己罔顧大義的所為,他竟然始終有一種道德上的自信。

出任偽職、多次「掃蕩」抗日軍民的汪精衛

這對權欲薰心、不畏天下人唾罵的賣國夫妻,一共生育了六個子女,除了一個夭折外,還有二子三女。

其中長子、三女曾在汪偽政權任職,長女、次女與父母政治主張不同,未曾附逆,抗戰期間,姐妹倆避居無錫,沒有和汪精衛夫婦住在一起,次子年紀最小,亦無助惡舉動,抗戰勝利後,其長子汪文嬰、三女汪文恂因任偽職被判「漢奸罪」,其他子女並未受牽連。

汪精衛的子女長期在海外生活,依靠父母留下的財產和個人能力,過著相對優越的生活,也還事業有成。

除出家當修女的次女汪文彬外,其他人大都成為專家、教授,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幾乎個個高壽,其長子汪文嬰活到98歲,長女汪文惺活到101歲,比父母長壽多了。

1、長子汪文嬰,揮霍一生的紈絝子弟

汪文嬰1913年生於法國,當時汪精衛夫婦與方君瑛、曾醒姑嫂同居於法國,汪精衛要回國參加革命,方君瑛對陳璧君母子照顧較多,因此汪文嬰的名字「嬰」取自方君瑛的名字,以示感激,同時,方君瑛也是汪精衛刻骨銘心的初戀,1923年為汪精衛自殺。

左一陳璧君,右一方君瑛,中坐者為曾醒

汪文嬰曾留學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後來跟著父母投敵,曾任汪偽政權的軍事委員會第三廳軍需處處長,是地道的漢奸。

汪文嬰是典型的紈絝子弟,他留學時,汪精衛還只是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官,靠薪水養活家人,但仗著母親陳璧君的寵愛,汪文嬰在國外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因為陳璧君的娘家是南洋巨富,號稱當地的「千萬富翁」,陳璧君從娘家分得了大量財產,可供兒子揮霍。

有一次,汪文嬰在法國巴黎買汽車,指明要求和德國元首希特勒一樣的座駕,而當時希特勒乘坐的是限量生產、特供的德國勞斯萊斯,並未投放市場,銷售商感到為難,汪文嬰卻要求銷售商不惜代價向廠商定購,最終仍沒買到手,他便索性購置了一輛外形相近的奔馳轎車,加以改裝,據當時旅歐的張學良說,汪文嬰的車子上裝了幾十個車燈,看起來如同怪物,晚上在街頭行駛,燈光全開,比馬戲團小丑還引人注目。

旅法女畫家方君璧作品《兒睡》,畫中為汪文嬰

1939年底,不甘於國民黨二號人物位置的汪精衛發表豔電、公開投敵,汪文嬰也跟著成為汪偽政權的重要人物,他向父親索要了軍需處長一職,官雖不大,卻是油水滿滿的肥差。

汪精衛也知道自己處境危險,曾在日記中寫道:「如果中國得救(抗戰勝利),我的名義就完了。」

汪文嬰深知父親的恐慌,自上任開始,他幹的最賣力的一件事,就是把汪家從敵佔區搜刮的財產轉移到海外,以給父母留一條「後路」。

1944年,汪精衛因曾受王亞樵手下的鐵血鋤奸團槍擊、子彈未取出引起鉛毒擴散,最終患上「多發性脊骨瘤腫」,在日本病死,他身亡後,陳璧君的弟弟、汪偽廣東省長陳耀祖又已被暗殺,而貪戀權位的陳璧君仍想藉助妹夫褚民誼的勢力控制廣東。

抗戰勝利後,「頭號女漢奸」陳璧君被判無期徒刑,關押在蘇州獅子口監獄,後又移送上海提籃橋監獄,因拒不認罪,她1959年病死於提籃橋監獄。

而汪文嬰也同時因「漢奸罪」入獄,與其母關在一個監獄,母子時常相聚,1948年,汪文嬰「假釋」出獄後,趁機變賣了上海房產和財產,先逃往香港,後來利用海外關係逃往美國,隱姓瞞名在加州定居,並取出父母的大部分財產供自己揮霍,一口氣買了三棟別墅、三輛汽車,2011年,汪文嬰去世後,才在自己的墓碑上恢復了原來的名字。

2、長女汪文惺,曾請願抗日,教書為業

汪文惺比汪文嬰小一歲,1914年底生於法國蒙太尼城。

汪精衛夫妻與大女兒

她生下來是個早產兒,體重只有三磅(約1.3公斤),汪精衛夫婦同時回國進行政治活動,將汪文惺交給曾醒與方君瑛照料,因此為她取名「惺」,與曾醒名字同音,而曾醒也確實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讓這個早產兒體質變強,後來成了汪家最長壽的人。

方君璧畫作中的汪文惺

汪文惺畢業於江蘇省立教育學院,1939年,她嫁給了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的畢業生、訂婚五年的何孟恆,她與父母的政治主張不同,「九一八」事變後,曾與同學一起上街遊行、進行抗日宣傳,因此,汪精衛附逆後,他們夫妻二人甘於平淡生活,未曾出任偽職。

汪文惺夫婦在河內舉辦的婚禮

抗戰勝利後,汪文惺、何孟恆夫婦前往香港謀生,先是辦了一個小花卉農場,不久,農場虧本倒閉,他們又生了三個女兒,為了養家,何孟恆到小學教英文,晚上還要翻譯英文,後來獲得香港大學植物系教授聘書,才算安定,汪文惺先學習縫紉,不久拿到香港教育司教育訓練班畢業證,在多所私立、公立小學任教,一起養大了三個女兒。

汪文惺、何孟恆夫婦

1981年,何孟恆退休後,夫妻二人前往美國投奔已留學定居的三個女兒,也開始接受關於汪精衛的訪談和寫回憶錄,也是汪精衛後人僅有的肯公開談論父母往事的人。

老年汪文惺、何孟恆夫婦在美國新澤西寓所

雖然不曾出任偽職,但生活上他們與汪精衛曾朝夕相處,因此見聞很多,留下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對「河內刺汪」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親睹者的身份留下了儘量客觀的敘述,還原了很多歷史細節。

3、次女汪文彬,遭綁架留精神創傷,後成為修女

汪精衛次女汪文彬生於1920年,小名圓圓,身世比較離奇,1939年,汪精衛投敵後,汪文彬遭到綁架。

據其男友、後來任浙江省文史館員的徐錫禎回憶,當時汪文惺與汪文彬姐妹均反對父母投敵,姐妹倆不任偽職,不住偽府,寄居在無錫過平民生活,徐錫禎比汪文彬大一歲,曾在無錫中學代課,與聽課的汪文彬結識並相戀。

他與汪文彬互贈定情禮物後不久,汪文彬突然失蹤,後來傳聞被綁架到極偏遠地區的農村,當了20多年農婦,留有極大的精神創傷,她一直絕口不提父親的名字,甘於隱居生活。

直到1973年,她才在大哥汪文嬰的幫助下,前往美國定居,後來到印尼當醫生,曾在印尼政府醫藥部門任高級主管,最終出家當了修女,1986年,汪文彬曾託南京同學轉寄給徐錫禎一封信,此後曾一度書信聯繫。

而徐錫禎與汪文彬的初戀遭此變故,不能結為人生伴侶,其後二人均終身未婚。

4、三女汪文恂,性格酷似陳璧君,曾任香港大學教授

汪精衛與陳璧君的三女兒汪文恂出生於1922年,先後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嶺南大學,成績優異,畢業後成為汪精衛的秘書,幫父親整理文稿,成為汪精衛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方君璧1925年畫作《恂恂》

汪文恂性格酷似母親,為人固執,也因此走上了與兩個姐姐不同的道路。

抗戰勝利後,她與哥哥汪文嬰一道受審,以「漢奸罪」被判處一年半徒刑,緩刑五年,獲得自由後,汪文恂移居香港,不再過問政事,而是專心學術研究,成為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教授學生傳統文化。

雖然她對汪精衛的生活和政治思想了解更深入,卻從未寫過文章或出版回憶錄,並不願回顧這段歷史。

汪文恂2002年病故,享年80歲,算是汪精衛子女中壽命較短的。

5、次子汪文悌,成為橋梁建築專家,看到父母跪像後淚崩

汪文悌是汪精衛次子,也是最小的孩子,出生於1928年,因老來得子,汪精衛對他頗為寵愛,汪文悌畢業於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5年抗戰勝利時只有17歲,因此未曾有附逆惡行。

後來他移居香港,經過苦心學習,成為香港知名的橋梁建築專家。

陳璧君在獄中無人探望,死後,也沒有一個親人前來收屍,後由陳璧君在上海的兒媳之弟收殮火化,將骨灰送到廣州,第二年,由次子汪文悌派人到廣州認領,並撒入香港附近的海中。

重慶市沙坪垻區磁器口古鎮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而汪精衛的墓原葬於南京梅花山,因為他生前曾向手下交代,想葬在中山陵左側的梅花山「為孫中山先生守墓」。

陳璧君為保護汪精衛棺木,命人以混凝土加五噸碎鋼澆築,自以為牢不可破,卻被張靈甫手下的工兵營以150公斤炸藥炸開,屍體被挫骨揚灰,骨灰棄於路邊水坑。據說當時開棺後,發現棺內有一本汪精衛手抄詩《自嘲》:「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汪精衛口袋裡還有一張陳璧君寫的紙條:「魂兮歸來」。

浙江台州市的汪精衛夫婦跪像

賣國求榮、大節已虧,在這個前提下,任何辯解與粉飾都是徒勞的。

除汪文悌外,汪精衛的子女都終身未再踏上故土,汪文悌因為在橋梁建築上的成就,後來多次應邀到內地進行學術交流、開展項目合作。

2005年,77歲的汪文悌曾來內地祭父,結果看到一組父母的跪像,不禁悲從中來,當眾號啕大哭,老淚縱橫了十幾分鐘後,他卻未有任何辯解或者撤走跪像的要求,而是說了一句:「做錯事就應該受到懲罰。」

比起為了權位一心投敵、後來又呶呶自辯不休的汪精衛,汪文悌要明智得多,也高明得多,既然想犧牲國家利益、萬千百姓去交換一己權力,就要接受被牢牢釘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結局。

生於這種家庭,汪精衛的子女有過彼此不同的心路和歷程,後來大多以學術為生,無疑他們是有一定稟賦和個人能力的,大多數也對父母作為進行了反思,他們後來的人生,也體現出了這種反思,至今並無一人公開為汪精衛翻案或申辯,只有一心貪戀金錢權力、精緻利己的汪精衛夫婦,屍骨無存,以附逆的無恥言行和多處跪像受人唾罵。

相關焦點

  • 汪精衛的兒子回國祭祖,見到父母跪像說出8個字,字字戳心
    提起「漢奸」一詞,許多人會想到大漢奸汪精衛,除了汪精衛之外,還有他的妻子陳璧君,他們夫妻兩人如同秦檜夫妻一樣,被後人「罰跪」,就連他的後人也因此抬不起頭。其實縱觀汪精衛的一生,應該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生可以說他的英雄,後半生他是狗熊,早年間汪精衛寫過一首很出名的詩,即「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此詩寫得大氣凜然。1910年,汪精衛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被捕,當時被關押待處斬,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詩,期間僅有富家女陳璧君前往獄中看他,儘管陳璧君不美,但卻令獄中的汪精衛感動不已,正所謂患難見真情。
  • 汪精衛兒子77歲終回大陸,見父母跪像,含淚說10個字,讓人汗顏
    抗日戰爭爆發,發表慷慨激昂誓言的是他,伴隨殘酷的節節敗退,滋生悲觀思想的還是他,想忍辱偷生的又是他,1940年汪精衛投敵與日本籤訂賣國條約後,上海各界均極為憤慨,一時間馬路邊的電桿上,牆壁上隨處可見聲討汪精衛的標語和印刷品。曾經不少被汪精衛妖言迷惑之人,在看清楚汪精衛敢當國家罪人,民族敗類後,極為憤恨。以至於汪精衛的偽政權的機關報《中華日報》竟然也刊登出了反汪標語。
  • 汪精衛兒子回國掃墓,見到父親跪像,說了9個字便轉身離開
    在這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汪精衛,正因其與人民為敵的選擇,讓回國掃墓的兒子看見其跪像,說出九個字便轉頭就走。言及汪精衛,大多數會想起「民國四大美男子」,而他最出名的事跡卻並非這般光鮮亮麗。他曾在抗日戰爭期間委身與敵,竟令人不齒地向日本投降,由此這賣國求榮的行為註定要讓他遺臭萬年。其實,汪精衛早年在風華正茂之時,也曾想憑藉一身才氣報效祖國。
  • 大漢奸汪精衛被炸墓焚屍,立有跪像,漢奸故居要不要保護?
    1944年在日本因「骨髓腫」病死,1945年8月16日汪精衛政權宣布解散。1938年12月,汪精衛、周佛海、陳公博以及汪派要員先後以各種方式逃離重慶,分別抵達越南河內與香港等地。29日,汪精衛發表《豔電》,響應日本首相近衛的對華聲明。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汪氏出任偽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長,成為汪偽政權的主腦。
  • 唏噓,海寧77歲大媽將5名子女告上法庭,起因竟是…養兒還能防老嗎
    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子女卻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最近海寧法院來了一位77歲的老人而她用一紙狀書將5個子女全部告上了法庭△網絡圖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楊大媽今年77歲,與已故的丈夫生育了四女一子。此前,楊大媽一直跟隨小兒子一起生活。
  • 陳璧君長的非常非常的一般,如何深得民國帥哥汪精衛的垂青並娶為妻子?
    陳父非常不高興,認為參加活動不務正業,他說:「一個女孩子,不好好讀書,成天和一些男人們在外邊東奔西跑,像什麼話?」陳母比較開明,她說:「我們對同盟會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怎麼能隨便責怪女兒呢。孫中山先生就在檳城,我們可以當面問問孫先生,聽聽他的意見再作決斷也不遲呀。」於是,陳璧君帶著自己的母親來見孫中山。
  • 汪精衛墓地被炸開,屍體尚未腐爛,口袋中的紙條上寫著四個字
    引言你可能知道很多關於君王墓地的故事,也可能知道很多關於嬪妃墓地的故事,但你知道關於汪精衛墓地的故事嗎?汪精衛原名汪兆銘,1883年出生,祖籍紹興。小時候他就很聰明,受到家人的影響,後來走上了考取功名的道路。1903年,他選擇去了日本留學,在那期間結識了不少同盟會成員。
  • 十跪父母恩,母親節一定要看!為父母祈福!
    我們人生每個階段都飽含著父母養育我們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滴心血。母親節在即,我們借《十跪父母恩》向天下的父母表達子女道不完的感激和愛。三 跪學走恐怕跌石坎,常防火與水邊邊;時時刻刻心操碎,行走步步用手牽;會說會走三歲滿,學人說話父母歡。
  • 真有父母見不得子女好?子女太優秀會被父母「嫉妒」?確實有依據
    父母都想保證自己的權威,一些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可能會出現見不得孩子好的心理情況。 當父母一生都無法完成的成就,被子女輕而易舉達到的時候,一些父母心裡其實也會失衡。 所以說見不得子女好的父母,其實大有人在,只不過有一些人善於掩藏一些人,比較真性情罷了。
  • 陳錫聯後人發展如何?長子是大校,三子是中將,次子很可惜
    眾所周知,紅安在革命年代是一塊紅色土地,很早就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受到進步思想影響,陳錫聯14歲就參加紅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此後,陳錫聯歷經鄂豫皖蘇區反「圍剿」、開闢川陝蘇區和紅軍長徵,逐漸在戰鬥中嶄露頭角。抗戰爆發後,陳錫聯擔任129師385旅769團團長,成為了八路軍12個主力團的團長之一,可見他的能力非同一般。
  • 汪精衛墓地遭炸開,屍體並未腐爛,衣服口袋中還有一張紙條
    汪精衛墓地遭炸開,屍體並未腐爛,衣服口袋中還有一張紙條 前言: 自古以來,人們便對出賣自己國家的人感到十分的不恥。在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就是一名人人恨之入骨的大漢奸,而在他死了之後,汪精衛墓地遭炸開,屍體並未腐爛,衣服口袋中還有一張紙條。
  • 父母年邁後最大的心酸,不是子女不孝,而是……(讓人淚滿)
    人世間,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天性,不用回報,無需償還。 甚至父母年邁後,最大的心酸,都不是子女不孝,而是他們不能再付出。 善何宅萌助道剖巾縣渡螺蔑嚇逝偉測茫據惡撥駛劣改界掠亡稍達淡滑售刪蕉隨付蘿鑼活草傲就棄耍瞞兵座康作陪雨它兇奶師腫存芬泊慮短斑沙跡哪把蹤捕巴龜望四爺鏽甘躍譯恐鵲左皮閉見混若冷
  • 陳璧君:他是近代第一漢奸汪精衛的老婆
    好看新、舊、中、外的畫,但自己一條直線都畫不出來」15歲時,陳璧君小學畢業,後進入璧如女校讀書。而就在這一年,孫中山從日本來到馬來西亞檳城,在當地建立了同盟會分會。而從小就接受西方知識的薰陶,新民主思想的那是影響深刻,當她了解到同盟會在當地開了分會,她就去參加參加了,成為同盟會的一員。
  • 大漢奸汪精衛墓地遭炸開,屍體並未腐爛,衣服口袋中有一張紙條
    在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就是一名人人恨之入骨的大漢奸,而在他死了之後,汪精衛墓地遭炸開,屍體並未腐爛,衣服口袋中還有一張紙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這件事的始末吧。
  • 亮「典」案例,「典」亮生活 | 父母離婚小孩撫養權怎麼判?
    今日關注:離婚後父母子女關係、父母對子女的權利義務以及子女撫養權歸屬民法典規定,離婚後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至於離婚後子女撫養權的歸屬,對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對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對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願
  • 葉挺夫婦空難犧牲後,後人結局:次子成將領,四子做飛行員遭反對
    葉挺犧牲這年,年僅50歲,此時,他遺留下的六個子女中,年齡最大的長子葉正大年19歲,次子葉正明年15歲,四子葉華明年11歲,六女葉劍眉年9歲,七子葉正光年8歲,八子葉啟光則年僅4歲。當噩耗傳來時,年僅4歲的葉啟光還不能完全明白「犧牲」和「死」字究竟代表什麼。
  • 汪精衛之妻陳璧君作惡多端,在監獄裡為何大徹大悟,度過晚年
    助汪投敵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以汪精衛為首的投降派加緊與日本政府的勾搭,陳璧君是汪精衛叛國投敵的得力助手。1938年11月中旬,汪精衛派梅思平等在上海重光堂與日本軍部代表秘密會談,就汪精衛叛國投敵問題達成協議。
  • 盧溝曉月今猶在 將軍許國何言歸 首位犧牲於抗戰的將軍 後人如何了
    佟麟閣殉國時,父母高堂尚在,並且有子女六人。妻子彭靜智女士,早年隨軍,曾經響應馮玉祥的號召,紡紗織布,帶頭為將士織布做軍衣。在北伐戰爭中,佟麟閣在前線指揮作戰,交通受阻,軍餉不濟,她曾化裝易服,親自押送款項救急,一度被馮玉祥稱為「模範夫人」。佟麟閣將軍的長子佟榮萱,生於1913年,逝於1983年,終年70歲。
  • 什麼是「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採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