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徵夷大將軍只有源氏才可以擔任嗎?事實並非如此

2020-12-11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徵夷大將軍只有源氏才可以擔任嗎?事實並非如此

日本戰國時代,徵夷大將軍是武家領袖,統御全日本的武士,特別是隨著幕府的成立,徵夷大將軍的作用進一步體現,這也造成只有源氏才能擔任徵夷大將軍的說法出現。不過隨著現代日本史學者的研究,有一半多的人認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可為什麼還是有人這麼認為呢?

如果要了解這個說法的起源,首先就要了解戰國時代的姓名規則。

與現代日本人的姓名不同,戰國時代的武將有三個姓氏。具體來說,是姓、氏、名字。氏代表當事人所屬的族群,主要有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等。姓則代表這個族群與朝廷的關係,一共有八種。由上位起依次往下的順序為真人、朝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稻置(因翻譯問題,可能會有部分差異)。

姓和氏是由朝廷公認的名諱,主要使用於公文書。而名字可由當事人配合所統治的土地或者居住的地區,自行取一個好聽的名稱。後來姓與氏的觀念開始混淆,被視為相同的東西。因此現代人會把平氏、源氏等氏名稱作姓。

日本住宅前掛住的姓名

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方便後文的理解,我們就以德川家康為例,為大家介紹一下姓、氏、名字到底有何區別。德川家康是現代的簡稱,戰國時代的全稱則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德川就是名字,代表一族的由來。源則代表德川家康所在的族群是源氏,至於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出自源氏,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接下來的朝臣則是代表德川家康和朝廷的關係,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德川家康排在第二位。還是那句話,是真是假無人可知,但既然都這麼寫到史書裡了,我們也就當成真的來看。

接下來我們就要回到徵夷大將軍只有源氏才可以擔任的這個問題上。關於徵夷大將軍一定出身源氏的說法,起於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及江戶幕府的創始者,他們全都號稱起源於清和源氏。清和源氏系出清和天皇,在長年經營之下確立了武士社會中的領袖地位。

清和源氏經過發展逐步成為武家領袖

不過,三個幕府的創始者都號稱出身於清和源氏,其實就是為了在創設幕府時強調自己在武士社會裡的地位而已,說白了就是大義問題。實際上,日本第一任徵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並非源氏出身,而鎌倉幕府到了第三代將軍之後,都由非源氏出身之人擔任,四代、五代皆由藤原氏出任將軍,之後四任將軍則由皇族擔任。

到了室町幕府,則是由出身源氏的足利家擔任徵夷大將軍,這點倒是沒有問題。但到了江戶幕府,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德川家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位實用主義者,他自稱出身源氏,不過為 「三河守」這個官位,他曾經改變出身,自稱出身藤原氏。為了擔任徵夷大將軍,他又上下運作,改為源氏,加上祖宗到底是誰同樣模糊不清,因此到底是不是源氏,也只有他自己清楚。

德川家康一族的來源很難追溯

只有源氏才能擔任徵夷大將軍的說法,其實也一直受到「源、平交替說」的影響。這種思想一度在日本戰國時代極為流行,當時的人認為日本應該由源、平兩家輪流治理才會平安。因此依序是平氏、源氏(鎌倉幕府)、北條氏(掌握鎌倉幕府實權的平氏)、足利氏(建立室町幕府的源氏)。

織田信長也受到過這種思想的影響,曾經在一段時間內,織田信長都認為自己是出自藤原氏,織田家內部同樣這麼認為。不過隨著織田信長上洛,再也沒有稱自己出自藤原氏,反而改稱自己出自恆武平氏,因為按照「源、平交替說」,建立室町幕府的是源氏,那麼取代他的必然是平氏,這就為織田信長的行動提供了正當性。

織田信長所在的織田家同樣無法實際溯源

因此從以上的結論來看,徵夷大將軍出自源氏的說法,並沒有確實的依據。以鎌倉幕府為例,排除前三位將軍後,四代、五代將軍都是藤原氏擔任,而之後的將軍更是由皇子擔任。到了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幕府,更是連溯源的難度都大幅增加,到底源自哪個家族也就無法確定,源氏擔任徵夷大將軍的說法自然就也就不攻自破了。

相關焦點

  • 足利義昭真的可以阻止豐臣秀吉當上日本的徵夷大將軍嗎?
    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豐臣秀吉不是像之前的武士領袖那樣通過出任徵夷大將軍建立幕府,而是出任朝廷的首座關白。對豐臣秀吉不當徵夷大將軍的反常事情,流傳最廣的解釋是足利義昭拒絕收豐臣秀吉為養子,導致豐臣秀吉沒有獲得當徵夷大將軍必備的源氏出身。那麼足利義昭真的可以阻止豐臣秀吉當上徵夷大將軍嗎?
  • 既然與源氏無關,豐臣秀吉不當徵夷大將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本鬼在前文《足利義昭真的可以阻止豐臣秀吉當上日本的徵夷大將軍嗎?》中提到,豐臣秀吉不當徵夷大將軍不是因為源氏,而是有深層次的政治考慮。那麼豐臣秀吉不當徵夷大將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首先要說明的是,豐臣秀吉不當徵夷大將軍的原因在靠譜的史料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人只能大概推測原因。本鬼在接下來也只是介紹自己推測出來的觀點,不意味著歷史上的豐臣秀吉就一定是這麼想的。日本戰國時代是日本從領主封建向中央集權轉變的大變革時代。
  • 日本古代史,武士階級的上位,源氏與平氏之爭誰才是正義?
    國家所有的政事都要聽命於院政,簡單點說,就是上皇要把攝關的權力收回來自己掌權,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
  • 日本戰國史 武士的傳奇,平氏與源氏之爭,八岐大蛇的傳說
    平安朝後期,河內源氏的源賴義,源義家父子,替朝廷鎮壓了奧羽地區的安倍氏,清原氏叛亂,贏得了當時關東武士團的效忠。   而另一個集團,桓武天皇的後裔伊勢平氏,此時在關西壟斷了日本和宋朝的貿易,實力擴大。終於,兩個宿命的對手開始了第一次的對決,梟雄平清盛擊敗了河內源氏,源賴朝逃亡了關東,平氏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被後白河天皇任命為太政大臣。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風起,群雄逐鹿,日本名將鎧甲鑑賞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之初,勢力最強大的戰國大名。日本戰國時代的三英傑之一,另外兩人是豐臣秀吉及德川家康。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先來解釋兩個日本古代職位的詞。攝政--指的是某人代替幼年的天皇執行政務。官白--指的是輔佐已經成人天皇處理政務。如果這個人兩個職位都擔任的話,就合在一起稱為攝關。就是作為天皇代理人或輔佐人,獨掌朝廷權力的一種政治制度。
  • 從松平到德川,從藤原到源氏,德川家康到底圖的是什麼?
    摘要:從松平到德川,從藤原到源氏,德川家康到底圖的是什麼?1563年,對於日本戰國而言實在是稀鬆平常,各大名們仍然延續自己的策略,要不延續家業,要不擴張領土。但松平家只是國人,絕非源平藤橘四大姓,根本沒有資格擔任三河守,為了能夠一勞永逸解決身份問題,偽造出身成為家康唯一的方法。於是他把松平家第一代老祖宗松平親氏搬了出來,先將姓氏改為德川,接著聲稱親氏是藤原的後代。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德川家康拿出了家系譜,證明自己所言不虛。當然,嘴巴上說說並不能證明什麼,最重要的還是金錢。
  • 幕府時代的締造者徵夷大將軍源賴朝
    從大方向上來看,人類歷史都是從奴隸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再從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在這個大方向中,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是有所差異的。日本是我國的鄰國,他們的政治、文化都跟我們有相似和共同之處,但是他們國家古代政治體制跟我們還是有顯著差異的。
  • 日本戰國時代十大名將盤點:甲斐武田信玄名列第一,號稱「戰國第一...
    日本的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時期,在日本的史籍中,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戰國時代」。只不過,日本戰國時代的時間比中國戰國時代可晚多了,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後期。這個戰國時代從公元1467年的「應仁之亂」開始,到1615年大阪之戰后豐臣氏被消滅為止,只存在了148年。而在這一時期,日本也出現了一些風雲人物。
  • 日本的「大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有啥區別?
    日本史學家用他們那生花妙筆把日本戰國時代描述的跌宕起伏,那麼真正的日本戰國時代是如何呢?公元1467 年,圍繞將軍繼承問題,室町幕府內部形成分裂,細川氏與山名氏兩大名的傾軋白熱化。以細川勝元為統率的16 萬東軍挾天皇、將軍與以山名持豐、大內政弘為首的11 萬西軍在京都展開大戰,史稱應仁之亂。之後各地藩國守護割據一方,逐漸演變成了戰國大名,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進入封建割據時代,你打我我打你,誰也消滅不了誰。日本戰國時代人物很多,就講一個最有名的人物織田信長吧,因為他幾乎完成了戰國時代大半部分的統一。
  • 「刀光劍影,一招制敵」,日本戰國十大劍豪
    在小編看來,日本戰國時代最具魅力的其中之一就是劍道精神,當時的日本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獨一無二的劍道絕技,劍客間的比試,刀與刀之間砍擊時劃出的火花,在腳步交替間尋找對手的破綻,修為高的劍豪甚至可以做到一招制敵,像是看到未來般,預測到對手的下一步動作。
  • 『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戰國十大名將,造是誰嘛?
    此詞彙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條中出現的「天下戰國之上(天下戦國の上は)」一句。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多數人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至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貧窮無助?收入出乎意料的豐富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貧窮無助?收入出乎意料的豐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為了保證能夠正常運轉需要大量的資金。比如,維持軍隊產生的軍費、國內公共建設費用、公務員薪資、還有其他經費等。即使在日本戰國時代,也是如此。
  • 一休哥的對頭一死,日本戰國時代其實就開始了
    文/徵夷大將軍源道義 室町幕府與之前的鎌倉幕府、之後的江戶幕府相比,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對下面各級封建主的統治機制,直到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才短暫完成統一,但在他死後即統治鬆動,幕府將軍陷入與強藩的拉鋸之中,日後的戰國時代也不過是這種競爭機制的升級版而已。
  • 為何日本天皇沒姓氏?盤點日本十大貴族姓氏
    在日本,姓氏也是分貴族和平民的,尤其是日本江戶時代,姓氏往往是貴族的象徵,而平民一般只有名,這種現象直到1875年才得以改變。不過之後,日本的姓氏眾多,全國各種各樣的姓氏加起來超過十三萬,比如山田、山川等都是日本姓氏。然而,日本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日本天皇沒有姓氏,也沒有戶籍。
  • 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四個歷代第一,創下德川將軍之最
    而在近代日本,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任統治者德川慶喜,同樣被人研究,後人對他也是褒貶不一。不過他創下了四個歷任第一,堪稱德川將軍之最。繼任十五代將軍的德川慶喜,在歷任德川將軍中,擁有好幾個「歷代第一」的紀錄。首先,他擔任將軍的時間是十五人中最短的。他在慶應三年(公元1866年)十二月五日成為將軍,第二年十月十四日即大政奉還,將軍的寶座只坐了十個月。
  • 日本戰國時期兵力如何?巔峰兵馬20萬,國土面積只有海南十分之一
    再來看看人數,同時期日本的總人口巔峰數量也才1800萬,以我們最熟知的三國為例,雖然在三國末期,總人口僅僅只有2000萬,看起來和日本非常接近。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大諸侯國基本已經定位,而且都有省級規模的疆土,戰爭的死傷人數就變得有些多了。一般戰爭也得十幾萬打十幾萬,規模之大,可以想像。最著名的長平之戰,秦軍坑殺四十萬趙卒的行為令人髮指,同時也可見戰爭規模之大。
  • 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在日本,戰國武將這個名詞要到江戶時代以後,市面出現軍記物類別的小說後才誕生,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戰國武將一詞才沒有明確的定義。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主角當然是戰國武將,可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的正室,人生到底如何?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的正室,人生到底如何?織田信長的妻子濃姬,是一位充滿迷霧的戰國女性,關於她的記載屈指可數,關於她的記錄多在江戶時代形成,而在記錄織田信長的傳記中,對於濃姬的記載也只有短短一句話,讓人覺得頗為驚訝。
  • 古代日本人究竟有多矮?看完這些老照片終於知道了為什麼叫他們倭寇了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身高只有159釐米。 本多忠勝,他在日本有著「戰國第一猛將」稱呼,還被譽為日本國的張飛,可他的真實身高才1.4米左右。而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田信玄的身高也只有1.5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