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徵夷大將軍只有源氏才可以擔任嗎?事實並非如此
日本戰國時代,徵夷大將軍是武家領袖,統御全日本的武士,特別是隨著幕府的成立,徵夷大將軍的作用進一步體現,這也造成只有源氏才能擔任徵夷大將軍的說法出現。不過隨著現代日本史學者的研究,有一半多的人認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可為什麼還是有人這麼認為呢?
如果要了解這個說法的起源,首先就要了解戰國時代的姓名規則。
與現代日本人的姓名不同,戰國時代的武將有三個姓氏。具體來說,是姓、氏、名字。氏代表當事人所屬的族群,主要有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等。姓則代表這個族群與朝廷的關係,一共有八種。由上位起依次往下的順序為真人、朝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稻置(因翻譯問題,可能會有部分差異)。
姓和氏是由朝廷公認的名諱,主要使用於公文書。而名字可由當事人配合所統治的土地或者居住的地區,自行取一個好聽的名稱。後來姓與氏的觀念開始混淆,被視為相同的東西。因此現代人會把平氏、源氏等氏名稱作姓。
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方便後文的理解,我們就以德川家康為例,為大家介紹一下姓、氏、名字到底有何區別。德川家康是現代的簡稱,戰國時代的全稱則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德川就是名字,代表一族的由來。源則代表德川家康所在的族群是源氏,至於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出自源氏,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接下來的朝臣則是代表德川家康和朝廷的關係,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德川家康排在第二位。還是那句話,是真是假無人可知,但既然都這麼寫到史書裡了,我們也就當成真的來看。
接下來我們就要回到徵夷大將軍只有源氏才可以擔任的這個問題上。關於徵夷大將軍一定出身源氏的說法,起於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及江戶幕府的創始者,他們全都號稱起源於清和源氏。清和源氏系出清和天皇,在長年經營之下確立了武士社會中的領袖地位。
不過,三個幕府的創始者都號稱出身於清和源氏,其實就是為了在創設幕府時強調自己在武士社會裡的地位而已,說白了就是大義問題。實際上,日本第一任徵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並非源氏出身,而鎌倉幕府到了第三代將軍之後,都由非源氏出身之人擔任,四代、五代皆由藤原氏出任將軍,之後四任將軍則由皇族擔任。
到了室町幕府,則是由出身源氏的足利家擔任徵夷大將軍,這點倒是沒有問題。但到了江戶幕府,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德川家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位實用主義者,他自稱出身源氏,不過為 「三河守」這個官位,他曾經改變出身,自稱出身藤原氏。為了擔任徵夷大將軍,他又上下運作,改為源氏,加上祖宗到底是誰同樣模糊不清,因此到底是不是源氏,也只有他自己清楚。
只有源氏才能擔任徵夷大將軍的說法,其實也一直受到「源、平交替說」的影響。這種思想一度在日本戰國時代極為流行,當時的人認為日本應該由源、平兩家輪流治理才會平安。因此依序是平氏、源氏(鎌倉幕府)、北條氏(掌握鎌倉幕府實權的平氏)、足利氏(建立室町幕府的源氏)。
織田信長也受到過這種思想的影響,曾經在一段時間內,織田信長都認為自己是出自藤原氏,織田家內部同樣這麼認為。不過隨著織田信長上洛,再也沒有稱自己出自藤原氏,反而改稱自己出自恆武平氏,因為按照「源、平交替說」,建立室町幕府的是源氏,那麼取代他的必然是平氏,這就為織田信長的行動提供了正當性。
因此從以上的結論來看,徵夷大將軍出自源氏的說法,並沒有確實的依據。以鎌倉幕府為例,排除前三位將軍後,四代、五代將軍都是藤原氏擔任,而之後的將軍更是由皇子擔任。到了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幕府,更是連溯源的難度都大幅增加,到底源自哪個家族也就無法確定,源氏擔任徵夷大將軍的說法自然就也就不攻自破了。